董一菲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先來讀這段話。
生(讀):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游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讀不通郁達夫的妙文。
師:研讀文字,你是否可以說出郁達夫的作品有什么特點?
生:可以表現山水的特色。
生:應該有對山水的理解。
師:還有畫一樣的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畫本同源。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他的散文—
生:《故都的秋》。
一、精美的語言分析
師:如詩如畫寫散文的郁達夫,對“故都的秋”描繪了幾幅秋景圖?
生:五幅圖
師:一共有哪幾幅呢?從最上面的秋院圖開始,順時針讀下去。
生:秋院圖、秋蕊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果圖。
師:今天我們真正探討的地方在這里,郁達夫不僅是散文家,還是位小說家,更是一位深諳文學創作規律的理論家。他說:“原來小品文字可愛的地方,就是細、清、真三點。”細、清、真是什么?
生:細膩、真實、描寫平淡。
生:清新。
師:這正是小品文的原則所在。縱觀五幅秋景圖,任選你喜歡的一幅,可以從色彩、視角、動靜、細節、煉字等角度進行賞析。這五個詞你們都懂嗎?什么叫“煉字”?
生:“煉字”就是選取某個寫得比較生動或深刻的字來對它進行分析。
師:這樣的字多數是什么詞性?
生:動詞。
師:“煉”字是什么偏旁?
生:火字旁。
師:視角是什么?
生:作者對待一個事物的看法、觀點和角度。
師:觀察它、表現它、審視它、凝望它。你最喜歡五幅中哪一幅?請選擇一幅進行鑒賞。
(學生討論)
生:第三段秋院圖中“朝東細數的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中的“一絲一絲”和“漏”這兩個詞語很好,日光本來就是沒有形態的,作者把它寫得像有了一種具體的形態。
師:“畫人畫虎難畫骨”,骨是風骨,是風采,是神韻,日光如何表達,借助的正是這樣的“煉字”。
生:我也選擇這一段,“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天色”靜態,“飛聲”動態。以動襯靜,寫出了秋季幽靜的特點。
師:表達非常完整。
生:我從色彩的角度進行賞析,“碧綠的天”“灰色的馴鴿師”“牽牛花的藍朵”,作者認為“藍色和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多選用青、白、藍、灰等冷色調,與內心主觀情感自然融合。
師:真好!非常獨到的解讀,如此冷色調的畫面,是作者對故都的不舍眷戀,這種花叫—
生:牽牛。
師: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朝榮。日本作家紫式部寫《源氏物語》,其中有一個回目叫夕顏,你們猜猜看這兩個字怎么寫?夕顏,朝榮。
生:“夕”是“夕陽”的“夕”,“顏”是“容顏”的“顏”。
師:這就是語感,這就是文化,這就是表達,這就是積淀。能否猜出這朵花的生命有多長?
生:比較短暫。
師:具體多少個小時?
生:十二小時。
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有一種昆蟲,朝生暮死叫作蜉蝣。有一朵花,朝生夕死,名字叫夕顏,郁達夫靜對的正是這樣一朵花,他讀出了怎樣的生命感?
生:十分有秋意。
師:這是怎樣的使命感?
生:蓬勃。
生:生命的轉瞬即逝,生命的悲哀。
師:若要用書上的詞是—
生:悲涼。
師:我再追問一下,1934年的郁達夫讀出了故都的悲涼。紅透上海灘的傳奇作家張愛玲,面對孤島上海、淪陷的香港,面對她自己的生命與愛情,她讀出的不是悲涼,而是蒼涼。你喜歡的詞是什么?
生:蒼涼。悲涼主要談到的是悲而蒼涼,強調一種孤獨的味道。
師:程度更深。郁達夫為故都的秋畫了五幅畫,當然用的是他的文字,你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生:秋雨圖,我的最愛。“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了索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就這樣一個個“又”字,可以看出故都的雨返而往復,忽來忽去。在這樣的背景下,郁達夫又寫了在雨中的都市閑人穿著青布單衣,咬著煙管,站在橋邊,然后用緩慢悠閑的聲音,微嘆著,互答著,可以看出故都閑人的那種閑適的特點。
師:咱們暫且就前面的一部分進行探討,你剛才關注了擬聲詞?
生:索列索落。
師:擬聲詞就這樣活潑著、跳躍著、活躍在文字里。擬聲詞、感嘆詞,入詩、入文都需要藝高人膽大,劍走偏鋒。李白的《蜀道難》開篇便是三個
嘆詞—
生(齊背):噫—吁—嚱—
師:你還關注到了一個詞“又”,非常細致,什么詞性?
師(引導):修飾動詞、形容詞的是副詞。能夠關注到副詞的孩子,是詩意盎然的孩子。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謂、賓、定、狀、補,在表情達意上哪個成分更重要?
生:定、狀、補。
師:你抓住了,也感受到了。
生:我中意秋蕊圖,視覺與觸覺結合,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秋槐落蕊的曼妙,這不能說是曼
妙吧。
師:為什么不可以是曼妙?這么好的詞語!與景語契合,無關情語。
生:老師,請允許我請教您一個問題。(大家都微笑)就是“他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我想他“為什么要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為什么不把這些話直接省去了?
(大家都笑了,為他的質疑鼓掌)
師:他在用一個倒裝句來強調,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無聲無息,那么細膩、那么纏綿。
師:你讀過老舍或林海音的作品嗎?
生:讀過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風格跟這篇文章有幾分相似。
師:為什么相似?林海音在臺灣寫就《城南舊事》,卻與郁達夫的文字卻殊途同歸。為什么?
生:兩個人的人生經歷有一定的相似性。
師:再追問一下,不是寫秋嗎?郁達夫寫秋的落蕊是如此的聲音和氣味,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你更喜歡哪種?
生:我想比較一下兩者的異同。本段的描寫得非常溫柔、細膩,作者的心情是溫柔中帶著一點蕭瑟。杜甫描寫的秋天非常蒼闊,但我覺得他們兩個都非常好。
(鼓掌)
師:語驚四座,同樣家國情懷。杜甫是沉郁頓挫的。郁達夫是溫柔的,柔情似水,這是故國之戀。
生:“無邊落木蕭蕭下”比較宏大,寄托作者的內心苦悶;秋蕊圖的描寫比較細膩,反映作者內心的憂懼。我能不能說都喜歡,老師?
師:當然可以,世間的美本就兩種,一種叫陽剛之美,如雷如霆,如長風出澗。一種是婉約之美,如煙如霞,如幽林曲澗。世間的美百媚千紅,你可以愛任何一種!
生:我更喜歡秋蟬圖,賞析意象,駱賓王曾寫過《詠蟬》,蟬飲露而生,是高潔的象征。秋蟬壽命只有一夏,意象凄涼。1934年,華北事變多事之秋,日本磨刀霍霍,作者用秋蟬來象征自己。
師:他對于傳統意象的理解太棒了!我們的祖先認為,蟬可以死而復生。堯舜禹禪讓制的禪,什么偏旁?(一男生在黑板上寫出“禪”)其實就是由蟬而來,希望世世代代無窮無盡禪讓下去。還有誰發言?
生:我比較喜歡秋蕊圖。作者寫掃街時在灰土上留下的絲紋,極富生活意韻。從細節中,可以看到郁達夫在人生的悲涼中對生活持有熱愛和留戀。
師:說得多好。這里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氣息、市井的味道、世俗的味道、煙火的味道、家人的味道,它不是天國,不是烏托邦,不是伊甸園,它是我的家園,哪一段反復地提到家?
生:我看到的是第五段中第六句話“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師:家蟲是什么?
生:蟬。
師:我們知道六畜、太牢、祭祀三牲,這是我們農耕民族的溫馨和溫暖,但獨獨沒有聽說家蟲是什么?是蟋蟀。故都北平有一種聲音,綿延吟唱了百年、千年。從洛水之濱到藍田日暖,從唱響就是那只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師:郁達夫不僅寫了《故都的秋》,而且寫了《北平的四季》,朗讀屏幕上的文段,體會語言特點。作者對北平的四季是何種情感?
生:熱愛,描寫的就是北平農家生活和日常農民生活,有很強的生活氣息。
(生讀屏幕文段)
師:上聲讀得真到位,平平仄仄的美麗在朗誦當中得到展現。
師:元代有個畫家倪瓚,生活在元朝等級制度森嚴的八娼九儒的時代,觀察這幅圖,模仿郁達夫,為這幅水不流花不開的《林亭遠岫圖》寫上三兩句話。
(生仔細觀察圖畫,認真思考)
生:畫面上有巖石,有亭子,巖縫中長出來幾棵樹。
師:很全面,但請用非常接近作者的語言來表達。
生:幾株枯樹牢牢地扎根在巖縫之中,倔強地向上挺立,遠處一座孤寂的亭子,靜靜地兀立在那里。
師:可以!亭子,亭者,停也,誰停?人停也,有人嗎?
生:沒有。走在水邊,悻悻然,這邊冷漠的石,石上是樹。枝葉稀疏,他們沒有冷漠沒有悲歡,遠處是一座空亭,上面是茅草蓋子,下面是四根柱子。這是石,那也是石,中間起伏、轉折,不遠處是水色,有秋色,蕭瑟的秋季在這時是體現最完
全的。
二、水到渠成的主旨升華
師:剛才有一位同學談到“都市閑人”,先說都市閑人的穿著。
生(讀):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
師:很隨意,很悠閑,很瀟灑。拿著鳥籠子,邁著八字步。偌大的北平城,偌大的故都,都市的閑人,他站在哪里?請細讀。
生:他站在橋頭樹里。
師:橋頭樹底下。
生:站在雨后的斜橋影里。
師:斜橋影里,他穿著青布單衣,咬著煙管,在橋頭樹的影子里,都市閑人真的是悠閑嗎?
生:日本侵華,處于戰亂中,人們都失業,是被
迫的。
師:“閑”是被迫的,還有補充嗎?
生:我讀過老舍的《四世同堂》,北平就有這種文化,比較清閑,與世無爭。
師:這是城市的性格、文化的積淀。有人說,郁達夫是一個憂郁的文人,他的成名小說《沉淪》,寫的就是留學生在日本不堪種種侮辱與踐踏,深沉日本海自殺!同學們可以告訴我,《故都的秋》里僅僅有“小我”嗎?還有—生(齊):大我。
師:文章為什么要叫“故都的秋”,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1932年,哈爾濱淪陷;1933年,山海關被攻破。此文寫于1934年,“四面邊聲連角起”,卻有那么多的人是都市閑人,因此,它不叫北平,而被稱為故都。
生:“故都的秋”,蘊含了作者內心對故都的一種深切眷戀。
師:在《黍離》之悲里有這樣一句話:知我者,謂我心憂—
生(齊):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師:屏幕上的文字出自一篇散文《懷魯迅》。
生(齊讀):“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師:語言風格和《故都的秋》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這段文字的作者也是郁達夫,風格如何?
生:犀利,直接。
師:郁達夫啊,他既可以菩薩低眉,也可以金剛怒目!今天,好在有你們懂他肝膽如冰雪!如果《故都的秋》是一部電影,結尾處我們要加上這樣幾行字:1934年,郁達夫寫就《故都的秋》,兩年后,北平淪陷。十年后,郁達夫于蘇門答臘叢林舍生取義,他既有看云的閑情,又有熱血的肝膽。中國士大夫的擔當,如李大釗先生所說,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八年后,郁達夫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這就是《故都的秋》,永遠的故都、故園,我們的家園。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