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臻
【摘 要】當“在校教與學”轉變為“居家教與學”時,學習環境、交流方式、教學技術、課程設置等學校教育要素均發生了變化。進一步明晰未來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價值導向,能夠為我們思考“后線上教學”的發展提供方向。在這段特殊時期,教師應當實現從“重教”到“重學”的轉變,學生應當實現從“被動學”到“自主學”的轉變。同時,教師更應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鼓勵學生聽“內心”,看“窗外”。
【關鍵詞】抗疫期間 課堂教學 價值導向 教育功能
2020年,廣大師生經歷了漫長的居家教學、學習時期。居家學習伊始,許多教師認為“停課不停學”就是“停課不停教”;在如何“教”方面,則把“家庭”等同于“學校”。但實際上,“停課不停學”不等于“停課不停教”,我們不能把學校教學模式直接照搬到居家教學上來。居家學習時期,教與學的諸多要素都發生了變化:在環境上,教學場所由學校變為家庭,“集體互動”學習變為“個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下的班級學習活動變為學生個體主導的學習活動;在教學活動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互動”被迫拆分成三個相對獨立的環節,且教學管理對學生的約束功能降低了;在教學手段上,網絡技術成為支撐學生居家學習的“硬核技術”,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必須進行相應調整。全面看到這些變化,重新審視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明晰特殊時期教學活動的基本價值導向是我們思考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礎。
一、特殊時期的教:從“重教”到“重學”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全國中小學開展了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活動。只有實現從“重教”到“重學”的轉變,才能更好地適應特殊時期下學校教育的需要。
1.選擇適宜的教學技術
在硬件設施不均衡的現實條件下,教師首先考慮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正常學”,然后才考慮“好好學”。教師選擇的學習軟件、使用的技術手段,必須盡可能符合更多學生的現實水平,不能“太花哨”。這意味著,教師需要把豐富的可能性舉措變為相對適宜的可行性選擇。在筆者調研的一些學校里,有的學校就放棄直播,提前錄制好微課,將教學資料上傳至云盤,并將鏈接共享給家長及學生。這樣,家長和學生就可以根據教與學的安排,提前下載第二天的學習資料,避免出現網絡擁堵、信號不好、設備簡陋等問題,讓面向全體學生的“正常學”成為
可能。
2.設計回應疫情的教學內容
從教學的角度來講,疫情的出現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休戚相關和真實可感的教學契機,真實、生動的人和事也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從中挖掘教學資源,結合本學科的特色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出既具有學科背景,又能融入生活實際的新課程,讓學生從這次疫情中有所得,如樹立健康生活的生命觀念,培養勇于擔當的家國情懷,理解職業道德、獻身精神、國際理解、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
除了依托上述內容進行各學科素養滲透之外,學校還可以聚焦某個方面的目標,單獨開發基于項目或問題的主題單元或課程模塊,供教師或學生選擇。例如,為了關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學校開設了“社會情感管理”課程,由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領銜設計、開發、實施,以居家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基點,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平復情緒、學會交往及獲得積極情感。將抗擊疫情的過程課程化,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僅具有廣闊的社會背景視野,而且可以挖掘更多的教學資源,針對性特別強。
3.轉變教學方式
這段時間居家學習的實踐,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對構建未來學校的思考—教室在哪里?課堂在哪里?學習又在哪里?與線下教學相比,線上教學在教學時空、教學組織、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了一定的優勢。教師必須認識到兩種教學的不同,重新認識線上教學的作用,積極開發線上教學資源,供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使用,同時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增強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關聯度。也就是說,在充分評價線上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必須遵循簡便易行、自教重于他教、引導重于指令等原則,不求“高大上”,但求“可持續”;多一些具有彈性的靈活評價,少一些死板僵化的硬性要求;重視挖掘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教育資源,淡化應試要求……這些都是促進學生真正學習的重要策略。
二、特殊時期的學:從“被動”到“自主”
學是教的出發點,也是教的歸宿點,不管是“在校教與學”,還是“居家教與學”,教師都要時刻把“導學”放在心中。如何引導學生獨立、自主、主動地居家學習,保證學生“在學習、真學習”,是這段時期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1.激發學習動機
居家學習期間,教師的監督、引導作用被弱化,學生是否按照要求學習、學的效果如何、是否有深入思考等,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自主性。這隨即引發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何才能做到更自主?假設學校并未安排居家學習活動,那么學生要如何度過這漫長的假期呢?簡而言之,學生要理解“為什么而學”的問題。學生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思考、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并為持續發展興趣規劃一條可行路徑,培養強勁的內部學習動機。如此一來,不管教師是否布置學習任務,不管家長是否時刻督促,學生都有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情,自然就可以做到“不待揚鞭自奮蹄”。那些居家學習效果與在校學習效果一樣優秀的學生,顯然是自主性非常好的學生。待返回校園后,這種參差不齊的學習效果會立刻顯現出來。那時,在教師的必要引導下,絕大多數學生必然認識到“學習如同雞啄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道理。
2.家校合作共同保障學生學習
這段時期的居家學習讓更多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家庭教育到底應該承擔哪些職責。例如,孩子是否沉溺于手機而不能自拔?孩子是否能夠按照學校要求開展居家學習活動?孩子對疫情、對病人、對醫生、對家庭、對國家有哪些新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如何與家長交流溝通,讓更多家長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樂意承擔起相應職責,也是需要實踐智慧的。家校積極溝通,目的在于通過家校高度協同的途徑,讓教師的“教”有效延伸到家庭,幫助家長成為更專業的學習指導者,從而全方位促進學生的“學”,讓家庭對學生的“學”發揮應有作用。
3.嘗試探索“未來學習社區”平臺
這段時間讓“處處是教室,時時可學習”逐步變為現實,也為創建“未來學習社區”提供了可能性。在探索“未來學習社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及需要,自主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活動,選擇個性化的學習資源,與教師、同伴實現線上互動。這或許是未來教學的重要形式。在這種趨勢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不斷豐富,已不再局限于教室、不再局限于線下;教師也要不斷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前思考使用各種學習方式的條件及意義,并做好充分發揮各種學習方式功能的可操作性預案,引導學生做主動的探索者,而非被動的排斥者
三、別樣的人文關懷:聽“內心”,看“窗外”
即使是在學校場域中進行面對面的班級授課,教師也很難關照到每一個學生。那么,在完全依靠技術、教師與學生不見面的情況下,如何讓教育“看見人”,讓學生“成為人”,構建一條立德樹人的路徑呢?
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學生“云”學習的這段特殊時期里,人文關懷更加不能缺失—學生需要了解不幸,體會生命的脆弱、堅毅和珍貴;看到眾志成城,感受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友愛;“聽到”自然界的聲音,體驗人類與萬物和諧共處的必要性;打開視野,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關注、理解弱勢和少數群體,堅持對社會公正和正義的不懈追求。
在筆者所調研的學校里,校長通過錄播的形式,做了“開學第一講”,告訴學生國家和人民正在經歷什么,醫護人員在做什么,鐘南山院士在做什么,學校和老師在做什么……校長提醒學生:請打開窗戶,看看窗外發生了什么;此刻,你們不僅要讀圣賢書,也要聞窗外事。學校的心理教師給學生們送去了平復心情的“小貼士”,希望學生們關心家人,也愛護自己。班主任給學生們送去了自主學習的“好錦囊”,希望學生們善于求助,也學會自助。科任教師給學生們送去了具有學科特色的“大智慧”,希望學生們從多元角度了解疫情,全面發展。
這段時期的居家教與學,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應對方式,讓師生、家校在學習環境、交流方式、教學技術、課程設置等方面都經歷了深刻變化,對學校教育的基本價值導向、對線上教學意義的認識、育人目標的確立、教與學關系的明晰、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等產生深刻影響,給教育留下了諸多思考,值得不斷深入反思和探討。
本文系廣東省2019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強師工程)項目“基于人文精神的STEM教育生態系統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YQJK134)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