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疫情導致人們在家的時間顯著延長,也給了大家充足的時間來提升自己,讀書就是提升自己的最好辦法之一。此外,學習新技能,可以讓自己更從容地面對職場上的變化。
疫情讓“矛盾”爆發
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對社會、經濟、家庭、人生的一次大“盤點”。在這場盤點中,很多隱藏的矛盾爆發出來。
例如,有媒體報道,隔離期間各種壓力集中,很多地方的離婚率上升。由于中小學延遲開學,子女教育焦慮問題也格外突出。這些都是源自生活中的矛盾。
社會矛盾方面:疫情期間,謠言四起,如何辨別“謠言”?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理念,面對同一個事件,爭執之聲隨處可見,如何面對?
經濟方面的矛盾也很突出,很多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中小型創業企業面對生存問題。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全球新冠病毒爆發以來造成的經濟損失作出最悲觀的預測。IMF總裁說,全球經濟將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在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當下,一個人該如何前行,如何成長呢?我們給出的建議是學習:借此機會審視自己,彌補不足。
學什么呢?
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在此基礎上學會認識他人、認識社會。有了這些基本的認知,一個人才可以面對困難,解決困難,游刃有余地發展。
其次,要學習有效的思維方式。有的人認為思維方式與生俱來,沒法改變,學了也沒有用。其實不然,思維方式也是一種人類智慧、經驗的總結,可以通過學習加以改變。下面就具體講一講怎么學習。
認識自己
如果你只擁有一個外在的世俗世界,經常會不快樂。只有再造一個內心的世界,才能抵御外部的世界。
建立這個“內在”的世界,首先要認識自己。要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閃光點,有哪些缺點。一個人如果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就要有自律性,而這些都是建立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
在家庭關系上,“認識自己”也很重要。我們首先要很好地認識自己,以及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才能更好地認識孩子,并建立良好的親情關系。
認知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很多,推薦《父母心理學》,作者為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這本書是關于子女教育的書,但作者的觀點是“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因此。閱讀此書也是重新審視自己的過程。
此外,《烏合之眾》《窮查理寶典》也有助于人們認識自己。
其中,《窮查理寶典》的作者是投資大師芒格。這部書中最具獨到性的兩章分別是“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和“人類誤判心理學”。
前者不僅涵蓋投資的智慧,更是人生如何學習、思考、待人接物等全方位的智慧行為準則,其核心就是強調“跨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而“人類誤判心理學”更是芒格的重大貢獻,他總結了25種被心理學界忽略而又最為普通日常的心理傾向,這些心理傾向往往導致投資誤判,例如:“避免懷疑傾向”“避免不一致性傾向”“過度樂觀傾向”“過度自信傾向”“被剝奪的超級反應傾向”等。只有意識到這些人性弱點在自己身上存在,才有可能克服它。
認識社會
疫情期間,社會上謠言四起,真假難辨。
更為重要的是,面對身邊的各種事件、人物爭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我們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才稱得上理性的社會人?這其中涉及的問題可能比較復雜,很多人難以理清思路,于是陷于無意義的爭辯,“杠精”也越來越多。
其實,不妨學習一下歷史,向歷史尋找答案。
最近,訪談節目《十三邀》最新一期,許知遠對話的是歷史學家許倬云。這位經胡適推薦赴芝加哥大學讀博的當代史學大家,如今已近九旬高齡,他也是作家王小波筆下那位“我的老師”。他的代表作有《萬古江河》《說中國》《中國文化的精神》等。
視頻中的他,拖著傷殘之軀,娓娓道來,令人動容。談到當下,他說:“現在世界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著目標,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在哪里,于是無所適從?!?/p>
上海三聯書店去年出版的新書《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象力》,也值得推薦給大家。作者羅新教授近年撰寫了許多“與專業反思有關”的學術隨筆,反映他對歷史、歷史學和歷史學工作的反思與理解。
作者討論的話題看似很“學術”,但反映的都是他一貫的歷史觀——批判、懷疑、想象力。這種歷史觀,有助于人們認清當下、辨別是非。
終身學習
為什么有的人30多歲就暮氣沉沉,感覺生活沒有意思;而有的人在六七十歲還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并實現一個又一個人生理想?
為什么有的人步入中年便發生“中年危機”;而有的人在中年卻收獲“豐盛之美”?
這些問題的上半部分都指向一個頻頻被討論的詞兒——“職業危機”。
所謂職業危機,指職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難再上一步,或者說年輕時候可以經常出差、接受較高強度工作,到了中年如果沒有升入管理層,再保持高強度工作有些吃不消。
此外,還有些職業前景黯淡,面臨行業調整,加之此次疫情爆發,一些人面臨裁員的命運,也可謂職業危機。
如何應對職業危機呢?
其實,一個人除了職業發展的一面,還應該培養些興趣,必要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興趣發展為潛在的職業方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興趣方面再有些天賦,雖然是“興趣”,也完全可以發展到非常專業的地步。而所謂專業人士則很多是因為剛好學習了相關專業,因而進入相關領域,但內心并不一定喜歡,這種缺乏熱愛的專業人士其實并不專業。所以,即使仍是“門外漢”狀態,也無需覺得自己“業余”。
例如:一個人喜歡讀書,常有獨到見解和敏銳的眼光,可以發展為圖書策劃、圖書編輯;一個人關注當代小學教育,有思考有實踐,可以向教育培訓機構發展;當代圖書市場,低幼兒童看的繪本、青少年看的兒童文學作品大都是國外作者所寫,中國人創作的作品非常少,如果你立志想要改變這個現狀,可以成為一名童書作家。
凡此種種,不一一列舉。只要找到興趣,終身學習,不斷精進,你就可以在某些領域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
關于如何成長,推薦《終身成長》一書。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認為,人生的差別其實就是不同思維方式帶來的結果。
她說:“人與人之間的性格、能力、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反應有很大不同,這些不同并非與生俱來、不可改變,而是基于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改變思維方式,可以改變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