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水林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其宗旨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但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文,作文也就成了教學難點。其直接原因是學生缺少寫作靈感,寫作時思維混亂,無法將掌握的知識轉化成文字。教學時,教師應該采用“情思作文階梯式教學法”,循序漸進地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提高寫作水平。本文從激發靈感、思維引導、制定計劃三個方面分析“情思作文階梯式教學法”,供同仁參考。
一、以情動情,激發靈感
靈感是寫作的動力,能夠讓學生文思泉涌,產生寫作欲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大多布置命題作文的寫作任務,限制寫作范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寫作并非自愿,而是為了完成任務,導致寫作時沒有真情實感,堆砌事例,寫作水平得不到提高。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采用情境教學法,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寫所見所聞,表達所思所感,提高寫作水平。
要注意,即便創設了情境,學生也不是即刻就會有寫作靈感,靈感的產生需要時間,需要外部刺激與人的精神、情感產生共鳴。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認知規律,科學利用情境,以情動情,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以教學“人物細節描寫”為例,學生常常把握不好人物特征,教師教學時,不妨引入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創設情境,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教師在運用情感激發學生寫作靈感時,要注意循序漸進。首先,播放影視片段,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孩子真摯的愛,幫助學生建立整體印象;其次,讓學生觀察母親的神情、語言以及其他細節,讓學生理解母愛;最后,讓學生抓住細節描寫人物,刻畫人物形象。
二、由易到難,思維引導
思維是語言表達的基礎,思維能力差,作文就會出現結構混亂、內容雜糅等問題。作文優劣主要從結構與語言描述兩方面評定,結構出現偏差,辭藻再華麗,也難以獲得高分。傳統作文教學中,教師雖然注重實踐,卻沒有引導學生思學結合,導致學生沒能意識到自己在寫作上存在的問題。
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作文構思方法,豐富作文內容。教師在應用“情思作文階梯式教學法”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培養學生的構思能力。寫作就像建房子,構思是寫作的框架,沒有框架,隨意堆砌素材,文章必定邏輯混亂,漏洞百出。第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思維受限,陷入“死胡同”,不知道寫什么,是學生寫作時比較普遍的問題。教師要教會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發散思維,才能在寫作時有話可說,讓文章條理清晰。
例如,以“尋春”為主題寫作時,教師帶領學生到戶外感受春天,學生看到小草綠油油的,密密匝匝,像一片綠毯;柳樹在風中擺弄著柔軟的枝條;河水歡快地唱著歌……這些都是春天發來的信息,這樣的情景感染著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寫作靈感。回到課堂,教師讓學生回憶尋春的過程,構建寫作框架,記錄這次精彩的尋春活動。
二、持之以恒,制定計劃
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學生不斷積累寫作知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助力學生成長。因此,教師應該完善作文教學計劃,幫助學生積累素材,豐富寫作知識。
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需要堅持兩點原則:第一,環環相扣。教學計劃環環相扣,才能讓學生接受全方位的寫作訓練,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第二,循序漸進。制定教學計劃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急于求成,畢竟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急功近利可能適得其反,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在階梯式學習中逐漸提升能力,樹立寫作自信。
例如,教師可制定“周→月→學期”教學計劃表。首先,確定整個學期的作文訓練類型,確定總目標;其次,每周選一個寫作主題,精講寫作技巧,開展寫作訓練;最后,每月進行一次作文實戰模擬,組織作文比賽,設置獎項,評選優秀作文,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能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提高寫作能力。
教師教學時要正視學生的情思學習需求,采用“情思作文階梯式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過,“方法有規,教無定法”,學情各不相同,教師指導作文時不能固守傳統教育理念,要創新作文教學方式,靈活運用“情思作文階梯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本文為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批準號:GH2018073)“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初中情思作文階梯訓練研究”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