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玲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教學做統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魏 玲
(內江師范學院,四川 內江 641110)
為適應社會和滿足地方發展,內江師范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以“教學做統一”的教育模式構建了應用型學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培養方案,并作修訂,對人才培養過程各環節進行改革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以發展為中心,教學做統一”培養模式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主要是(1)第一課堂。著力加強課程建設,扎實推行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推進以研促學、以賽促學,有效提高教學水平。豐富考核方式,加大過程考核。健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2)第二課堂。整合育人資源,構建活力體系,擴大開放辦學,拓展學生國際交流渠道。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人才;培養;創新性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范場館和品牌賽事。傳統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急需進行改革。內江師范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通過一個教學周期的完善和總結,圍繞學?!耙匀藶楸?,綜合改革,社會合作,錯位發展”的辦學思路和“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辦學定位,根據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性意見,結合學?!霸胤剑非笞吭健钡霓k學理念,采用“以發展為中心,教學做統一”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是現階段較為切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培養模式,通過“一條主線、兩個延伸、三個平臺”操作模式,著重改革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創新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水平,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和富有創新精神應用型人才[2]。
“以發展為中心,教學做統一”人才培養模式是內江師范學院辦學歷史的沉淀。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始于2011年,是學校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而進行的創新性研究和實踐,理論框架為“以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做統一”的教育過程觀(教學過程以課堂為主,但又不局限于課堂,與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一道構成一個開放的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系統),“五強化”的課堂教學觀(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強化教學的互動性、強化知識的實踐性和強化與生活的關聯性,注重學有所用)、“五統一”的人才標準觀(評價人才注重潛力與發展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自主性與社會制約性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及德與才的統一)。它是集教育理念、操作模式、評價體系、管理系統和校園文化“五個維度”于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2]
內江師范學院體育學院于 2008 年開辦社會體育專業,制定了2008 版社會體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通過對社會體育專業 2008 級、2009級、2010級畢業生調查和用人單位反饋意見,發現原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時比例的設置以及考試考核方法上均有不足之處。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內江師范學院制定了《內江師范學院關于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構建應用技術性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學?!耙园l展為中心,教學做統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指導下,根據轉型的要求,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重新確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積極探索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和質量標準,加強核心課程建設,加強學分認定與結構改革,探索鮮明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案。
內江師范學院體育學院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內江師范學院關于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內江師范學院關于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2013年)》等相關文件精神為基礎,制定了2015級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通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負責人擬定人才培養方案初稿、分管教學院長審核、學院調研、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問卷反饋、專家修訂、學院學術委員會審核、院長簽字確認后執行。
原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與體育教育專業類似,特別是專項課程設置與體育教育專業一致,雖然在專業方向設置了體育休閑健身和體育管理與營銷兩個方向,但是具體的課程還是源自于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方案通過一屆學生的教學周期運行和辦學理念以及培養方案、課程大綱的不斷修訂,最終完善了新的2015版“教學做統一”教育模式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
2015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較之前有了較大的變化,學分構成、課程類別、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都更加合理、緊緊圍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第一、第二課堂課程體系,課內向課外延伸、校內向校外延伸,第一課堂教學育人,第二課堂活動育人和社會實踐育人三大平臺有效聯動,著力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素養,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5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分構成,第一課堂學分從175分調整為165學分;課程類別除了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外,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將專業課程劃分為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應用能力培養課程,并在課程設置上取消了體育教育培養模式下的體教式課程,增加了傳統文化和體育管理方面的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涵蓋了所有《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要求的課程。專業應用能力培養課程的設置緊密結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人才培養的目標,以職業為導向,教學做統一,重點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踐類課程貫穿于整個大學各個學期,對各類實驗、見習、實習、畢業論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活動等教學環節進行整體優化設計,構建了“三層次四模塊”全程式實踐教學體系。此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打破了以往體教式的專項培養,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設置了峨眉武術理論與方法、峨眉養生與健康、小球運動、健身指導與管理等四個專項方向,學生通過三年的理論和技術的系統學習,再結合三個層次的專業見習,更能貼近社會、服務社會,同時也能有效改善人才培養多維度的培養模式,讓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實現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目標。該方案通過理清教學定位和培養方向,合理設計課程內容、課程學期時間與學時,完善實踐教學計劃和有效實施,加大社會實踐、實習教學過程的人才培養效果。
3.1.1 著力加強課程建設,扎實推行課堂教學改革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科學體系由第一課堂(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特色崗位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應用能力培養課程)和第二課堂構成。學院重視課程體系建設,不斷優化課程內容,根據學生發展,以職業為導向,緊密結合體育行業發展的新動向和社會變革,靈活設置專業方向課程。體育學院依托內江市青少年武術訓練基地、四川峨眉武術文化普及基地等高水平運動平臺,設置了以峨眉武術文化課程群為代表的地方文化資源課程和職業崗位方向課程。針對體育學院學生的特性,體育學院推行“五強化”的課堂教學改革。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院一是積極推進理論課程的嘗試教學式、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增加師生互動,如“對分課堂”;二是推行術科課程的翻轉課程,如“武術翻轉課堂”;三是打造院級精品課程,如“社會體育學”。
3.1.2 積極推進以研促學、以賽促學,有效提高教學水平
體育學院積極推進科研(教研)、學科競賽與教學協調育人機制。一是鼓勵教師將科研(教研)成果及學科前沿知識融入到教學大綱的撰寫、課程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和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中。二是引導教師指導學生科研立項和各類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近年來,學生在“全國高等院校健身氣功比賽”“ 四川省省級大學生體育舞蹈競賽”“ 國際運動舞蹈公開賽”等學科競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學生論文《鹽邊縣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獲得第十四屆“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三等獎,成功申報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若干,并有部分創業項目入駐學校的創業園區。
3.1.3 豐富考核方式,加大過程考核
根據專業學科課程特點,體育學院采用筆試、課程論文、調研報告、實踐考核、動作(套路)創作等考核形式,提高對評價學生的科學性;探索利用“互聯網+”建立術科課程試題庫,積極推進手機無紙化在線考試,如《武術》。所有專業課程均實行教考分離。體育學院將情商納入考核指標,加大過程性評價的考核力度。
3.1.4 健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以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四個模塊為抓手,圍繞培養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和職業素養,構建了目標清晰化、內容明確化、操作具體化、評價標準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多年來,體育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堅持教學、運動訓練、科研三管齊下,現已形成了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全方位、立體式的“兩大平臺,四個層次,四種能力”實踐教學體系(圖1),形成“四年貫通、循序漸進、逐步養成”的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表1)。

圖1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實踐教學體系
表1 實踐、實訓項目方式與內容安排
實踐模塊實踐內容學分實踐地點 基礎實踐體育政策法規梳理與學習2學分校內 專業實踐學科競賽 競賽組織8學分校內、校外實踐基地、校企合作、社區 健身指導與管理 專業實踐設計 綜合實踐職業生涯規劃大賽 校內、校外實踐 團隊合作訓練14學分基礎、校企合作 專業實習 專業研習 創新實踐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1學分校內、校外 學生自主創業
第二課堂緊緊圍繞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和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文化體育人”為抓手,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通過組織開展“體育文化實踐周”、社會實踐服務、大學生藝術節、大學生科技節等系列活動,豐富第二課堂教育內容,積極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平臺;有效提升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專業理論素養、專業能力素養。
結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特點和專業特色,自2012年開始,體育學院每年在10—11月舉辦“爭做文化體育人——文化實踐周”系列活動;面向全院學生開展禮儀大賽、讀書活動、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創業大賽、模特大賽、校園歌手大賽等活動,既為同學們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機會,也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體育學院把社會實踐服務活動與專業特色有機結合,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服務活動,為學生搭建了校內實踐服務、社會實踐服務、暑期社會實踐“三大平臺”。在學校每年舉辦的田徑運動會、全民健身運動會、球類運動會等體育活動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深入其他二級學院開展訓練指導服務工作,參與完成各項賽事的組織、編排、裁判工作。學生成立志愿者服務隊,常年深入內江市翔龍社區、西林社區開展健身指導、體質監測、科教宣傳、文娛表演等志愿者服務活動。該院學生積極參與內江市大型活動、比賽接待、表演、裁判執法等志愿者服務工作。近幾年來,在暑期社會實踐中,學生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有特色的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后到綿竹市、平武縣、安岳縣、榮縣、資中縣、敘永縣、合江縣、屏山縣等地,開展社會體育指導、義務支教、文化宣傳等活動。體育學院通過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有效實現專業實踐課堂內向課堂外,校內實踐服務向校外實踐服務的“兩個延伸”,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道德素質、專業理論素養、專業能力素養進行了全面培養。
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近年來,學生創新創業蔚然成風:參加內江市創新創業大賽獲金獎;參加樂山市創新創業大賽獲優異成績;參加2016年第三屆“創青春”四川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獲銀獎。近兩年來,該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立項9項,為地方社會體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骨干力量,畢業生積極投身“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宏偉事業,遍布各大健身俱樂部、社區健身指導,涌現出一批優秀代表。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機遇挑戰,我國急需一支專業化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隊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涉及體育方方面面的人才,包含培養群眾性體育和體育領域中的咨詢指導、經營開發、組織管理以及教育研究等符合社會體育發展方向的人才。“以發展為中心,教學做統一”教育模式以職業導向為指導原則,突破以往專業實習模式,構建行業和區域特點的實踐體系和手段,促進校企合作,能促進教學改革,提升實踐價值。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該專業借助于社會的真實崗位和創造仿真的工作環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際操作與訓練,不斷幫助學生擴展視野,提高實際綜合能力,為培養體育創新型應用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1]周進國.新形勢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J].體育學刊,2016,23(2):98-101.
[2]曾良,馬元方,等.“以發展為中心,教、學、做統一”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8):149-154.
[3] 石巖,舒宗禮.適應社會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體育學刊,2008,15(7):38-41.
[4] 肖亞康.應用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3+1”培養模式下實踐實訓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3,9(10):96-99.
Study on the "Teaching and Unifi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WEI Ling
(Neijiang Normal College, Neijiang 641110, Sichuan, China)
內江師范學院校級教研項目:應用型師范專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yz18006);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互聯網+”健身指導研究(16SB0159)。
魏玲(1981—),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和體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