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佳瑩
摘 要: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探討鄉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關系,并梳理重慶旅游的現狀,揭示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旅游產品單一、從業人員水平低、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不充分、宣傳不到位等問題,進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重慶;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8-0141-03
引言
全域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新理念,厲新建等(2016)對全域旅游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強調各部門、各行業、全體居民參與其中,使旅游資源的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全面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促進居民與游客、旅游業與各產業的有效融合,并提出全域旅游理念的核心“四新”及理念落實的“八全”來推動全域旅游的開展[1]。2018年3月,國務院印發并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推進產業融合。2018年7月,重慶出臺《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指導意見重點任務分工》,從8個方面對全域旅游給予指導。中商情報網發布的消息顯示,2018年1—12月重慶市接待境內外游客59 723.7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 344.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13%和31.32%。到2022年,重慶市旅游目標是將實現旅游總收入達6 800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以上,建成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報告中提出要發展全域旅游,壯大旅游產業,同時也提出了將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融合推進的建議。在全民旅游的時代,重慶市應該認清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取長補短。本文根據近年的相關數據,分析重慶市旅游發展遇到的挑戰和問題,來探索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實現重慶市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路徑。
一、鄉村旅游與全域旅游的關系
鄉村旅游與全域旅游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在《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培育田園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發展具備旅游功能的定制農業、會展農業、眾籌農業、家庭農場、家庭牧場等新型農業業態,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美麗休閑鄉村”的具體要求,在國家的層面上重視鄉村旅游,在全域旅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全域旅游的重要載體和最好的實踐基地。鄉村旅游與其他旅游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未被污染,未被破壞,容易規劃。把全域旅游的理念融入到鄉村旅游中,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全域旅游強調旅游全面協調、系統科學地發展,把全域旅游的理念運用到鄉村旅游中,提高鄉村旅游的質量。另外,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對景點資源、相關產業以及公共服務等進行有效配置和優化組合,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提高鄉村服務水平,營造出美麗舒適的旅游環境,這正與全域旅游的發展要求相契合,拉動了全域范圍內的旅游發展。同時,促進鄉旅食、住、行、游、購、娛等多要素的不斷融合,帶動鄉旅產業鏈拓展,加速鄉旅行業與農業、手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的深度交叉與融合[2]。
二、重慶市近年來旅游發展概況
重慶是旅游資源最富有的城市,它不僅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高山、秀水、瀑布、溶洞、峽谷和森林等渾然一體,還有豐富的地方文化,比如巴渝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陪都文化等。近年來,成功打造一批國家A級旅游景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歷史古鎮、紅色景區、鄉村旅游點,形成了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系列旅游產品。重慶市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為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兩處,分別是天上三橋和芙蓉江。從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獲悉,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239個A級景區,其中,5A級8個,4A級92個,3A級81個,2A級57個,1A級1個。在全市239個國家A級旅游景區中,超過1/3景區與鄉村旅游活動緊密相關。《2018年重慶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在游客接待量方面,2018年1—11月,通過攜程平臺赴渝游客量高達2 200萬人次,同比增長達51.17%;在旅游收入方面,2018年1—11月,通過攜程平臺赴渝游客的訂單總金額為87億元,同比增長37.18%。2018年在重慶市召開的旅游發展大會提出,要“打好‘鄉村牌,把發展旅游與振興鄉村結合起來,把田園風光、秀美山川變成聚寶盆”。近五年來,重慶市鄉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和23.5%。原國家旅游局發布的國慶期間鄉村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重慶鄉村旅游接待人次連續兩年位居全國之首。按照《重慶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13—2020年)》,到2020年,全市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將達1.7億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超過800億元,吸納100萬農民就業。由此可見,鄉村旅游在旅游產業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抓緊時間做好。
三、重慶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重慶市旅游業對于重慶市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拉動作用,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鄉村旅游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由于政府和社會對鄉村旅游投資有限,以至于許多鄉村景區基礎設施非常落后,例如:交通、環境、消防、醫療等,尤其是交通方面,有些道路達不到旅游等級的標準,旅游交通集散能力比較差,遠遠達不到“城景通”“景景通”的要求。另外,有的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和大型的停車場以及排污設備、標牌標識等配套服務設施缺失,衛生條件和城市相去甚遠,住宿基本是民宿,衛生條件不達標,這大大影響了旅游資源的質量。此外,在管理服務方面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管理混亂,服務意識淡薄,還不能充分滿足游客的需求。
2.旅游產品單一重復。近幾年來,重慶雖然也在努力打造鄉村旅游的品牌,諸如烏江苗族踩花山節、潼南油菜花節、黃水消夏避暑節等節日,但是從它的游客量和收入來看,還沒有形成大的規模,鄉村特色還沒有被深層次地挖掘出來,還沒有把當地的民風民俗、文化藝術有機的結合起來,所以旅游產品缺乏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從產業角度來看,鄉村旅游既缺少產業鏈的縱向整合,也缺少某一層面的深層次開發和橫向整合,縱向和橫向的整合均處于初級階段[3]。目前,鄉村旅游大都是觀光游,還停留在“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的層面上,游客的參與性、體驗性極差。遠遠不能適應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消費市場需求。而且,鄉村游的內容也都大同小異,普遍存在著內容單一、經營粗放,產品功能不配套、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對于巴渝文化、紅色文化和三峽文化、移民文化等大量有重慶地域特色的文化內涵挖掘還不深刻,還沒有形成鄉村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3.從業人員服務水平偏低。鄉村游的服務人員大部分都是農民,沒有受過專業的系統教育和培訓,他們很多人有“小農意識”,只顧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現代經營理念,服務意識淡薄,不能很好地對游客進行監管,缺少必要的服務技能,這些都影響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4.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還不夠充分。國務院頒布的《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重慶鄉村游與各個行業的資源整合度比較淺顯,產品的創新能力差,尤其是旅游綜合體項目還相對缺乏。有些旅游景區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為了本地區的經濟增長,與其他地區缺乏必要的溝通,區域之間劃分很明確,這樣不利于從整體上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策劃,阻礙了旅游業的發展。
5.宣傳力度不夠,營銷手段老套。在重慶鄉村的一些景區,還靠著傳統的方式招攬游客,比如發傳單或者名片。雖然有的經營者有宣傳網頁,但是所發布的信息量小,沒有達到預期的營銷效果。另外,缺少發展好的鄉村旅游典型,尤其是各個區域融合發展的典型;精品鄉村旅游的路線少,宣傳不到位,所以有些景區一直沒有火起來。
四、發展路徑探析
1.抓基礎設施建設。重慶的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方面,近幾年有了飛速的發展。但是鄉村旅游,地處偏遠地區,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薄弱。為此建議:第一,加大財政對鄉村旅游的投資力度,結合大交通格局,統籌規劃城市與鄉村、景點與景點之間的道路連接,實現骨干線路與旅游公路、鄉村道路的無縫銜接,切實解決“最后一公里”交通問題。專門策劃出騎行路線,徒步路線等專線,推進景區內部擺渡車、索道、軌道等交通體系建設和提檔升級,推動郵輪、游艇和航道建設。第二,改善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諸如煤氣水電、治安醫療、通訊網絡等。持續推進“廁所革命”計劃,完善集散咨詢服務和標識標牌、停車場建設。增強網絡服務,做到免費Wi-Fi全覆蓋,滿足游客的需求。第三,改善鄉村酒店、農家樂、民俗民居的接待環境和接待條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2.開發旅游產品,打造品牌特色。重慶鄉村旅游要想持續快速的發展,必須具備各自的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各個鄉村,要依托當地的資源,大力發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做到“一縣一品牌、一鎮一特色、一村一景區”,實行差異化、特色化、個性化發展。在旅游發展較好的區縣,以建立旅游示范村為抓手,努力挖掘鄉村文化的內涵,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重點培育一批具有鄉土特色的旅游產品,主要包括農村采摘園、農村體驗園、農村觀光園、生態產品園等。春季打造觀光賞花產品,夏季打造高山避暑產品,秋季在采摘產品上下功夫,冬季可以推出賞紅葉、品臍橙等產品。
3.多層次培訓鄉村旅游人才。發展旅游業,不僅是要讓游客來,還必須想辦法留得住,這就得靠服務的質量,提升質量的渠道就是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首先,政府要搭建培訓管理的平臺,與有關部門合作,制訂出具體的人才培訓計劃。著重對鄉村的領導干部、技藝傳承人、發展旅游帶頭人和經營旅游的農戶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在經營管理、文化咨詢、食品安全、接待禮儀等方面的服務。同時,政府要支持重點區縣與高等旅游院校和旅游企業建立對接,在旅游景區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負責對景區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4.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推進:一是推動生態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以積極構建生態文化旅游品牌為主線,以區域旅游資源為載體,把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結合起來,爭取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更大發展。二是推動歷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重慶自古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遺落期間的遺跡也數不勝數。充分挖掘這些歷史遺跡,提煉出有特色的文化符號,并以創意、科技對其進行資本轉化后形成特定的旅游產品進行宣傳推廣。三是推動地方民族優秀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例如,渝中區蜀繡、梁平年畫、榮昌夏布織造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等等,這些參與性強的工藝,都可以成為發展旅游的支點。四是推動休閑康養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中國漸入老齡化社會,休閑康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旅游中融入康養因素,必定會很受歡迎。五是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重慶不斷加強美麗鄉村建設,讓它真正成為別具一格的旅游勝地。六是推動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與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為了把重慶建設成為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必須,精心打造山城和江城兩大系列特色品牌,做靚“山水之城·美麗之地”新名片。
5.實施多元旅游營銷。在充分利用鄉村生態環境、生產生活實踐活動、特色的動植物等資源的基礎上,融入到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之中去,利用不同的季節性的鄉村旅游主題進行宣傳推介。另外,還應該充分發揮旅行社的作用,通過他們的不斷推廣,使得廣大游客知曉。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利用電子產品進行宣傳,比如重慶旅游官方微博和微信、今日頭條APP、火山小視頻、各大電視臺等。還可以制作鄉村旅游宣傳片、歌曲、地圖等宣傳品,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構建當地鄉村旅游官方網站、微博,成立鄉旅網絡社區、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為游客游覽、購物、交通等提供智慧化服務[4]。旅游公司還可以多組織一些活動,比如旅游知識有獎問答、旅游攝影大賽、旅游形象大使表演等,通過這些活躍旅游市場,讓更多的人了解旅游景點,并吸引他們去旅游。
參考文獻:
[1]? 厲新建,馬蕾,陳麗嘉.全域旅游發展:邏輯與重點[J].旅游學刊,2016,(9):22-24.
[2]? 蹇慶鳴,許海燕,苗展堂,等.全域旅游視角下西部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探析——以甘肅省天祝縣為例[J].建筑創作,2017,(5):156-161.
[3]? 陳榮.全域旅游如何在鄉村落地(高端對話)[N].中國旅游報,2016-05-25.
[4]? 劉玉鳳.全域旅游視角下的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2):20-21.
[責任編輯 偉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