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鋒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內容都是有關聯性的,所以教師要對知識復習這一環節高度重視。系統地整理和復習,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利于學生反思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彌補,了解知識的內部聯系。但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復習過程中,仍存在很多誤區。因此,對小學數學復習課中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學情,貫徹“以人為本”和個性化教育的理念,構建復習與整理的趣味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復習課
一、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直接采用題海戰術,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小學生因年齡小、活潑好動等原因,對外界事物充滿了新鮮感。教師在復習過程中如果不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而是單純靠題海戰術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短期內雖然可以快速提高學生成績,但從長期發展來看,學生容易出現“一聽就會,一做就錯”的現象,背離了復習課的實際意義。例如,在復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出示眾多練習題,讓學生寫出答案,并指名學生對自己認為錯誤的答案進行糾正,這樣的復習課還是在不斷重復地做題,學生疲于應對,沒有充分發揮復習課在學生鞏固知識和糾錯環節中的優勢,不能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串起來,形成網絡,更沒有讓學生通過簡算、估算、筆算,體現算法多樣化。時間一長,學生會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二)教師呈現的知識點單一,學生思維受到限制
在復習課中,教師將所學概念、知識以文字形式照搬到課件上,讓全體學生大聲朗讀,甚至背誦。對學生來說,這種復習方式并沒有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知識間的關聯性不強,不利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例如,在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時,教師將圖形定義和畫法呈現出來讓學生記憶。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知識較為抽象,這樣的復習并不能加深學生對這些平面圖形的理解與掌握,在復習過程中,應當組織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比較和探究。比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有何區別和聯系、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等,這樣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掌握圖形間的聯系和區別。
(三)忽視學生個體學習需求,缺少師生課堂互動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扭轉數學課堂的角色定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事實上有些教師不重視對簡單計算的復習,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沒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在應用題的復習中,教師也只是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做題過程,沒有引導其他學生對其進行糾正,師生之間沒有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在復習小數的四則運算時,有些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運算順序和運算規律,不能很好地進入課堂。教師直接板書講解,固化的數學復習模式,忽視了學生基礎水平的個體差異,大大降低了師生間的互動,讓復習教學成了老師的課堂。
(四)過于重視典型例題學習,忽視學生創新能力
值得肯定的是,在復習課上,部分教師將典型例題和學生的易錯題拿來講解,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消化。但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過于依賴典型例題的講解,不進行適當創新,無法很好地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就會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教師會讓學生記住:標準量(單位“1”的量)等于比較量(和單位“1”相對應的量)除以這個比較量所對應的分率。而忽視了對分數意義以及分數乘、除法意義的理解。學生能很快算出結果,但也只是“照葫蘆畫瓢”,題目稍作變化,學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復習時,教師讓學生找出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后,理解題中分率所表示的實際意義,找準單位“1”的量。這樣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應致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添復習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沒錯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貫徹始終。在對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式,構建趣味性較強的復習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角的初步認識”時,發現多數學生在區分三種角的特征時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這部分知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復習時有目的地進行角的繪制,在繪制過程中思考可以如何用身體的表現來展現這些不同的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雙手、雙臂或者雙腳表示角度。教師示范:外八表示鈍角,雙腳垂直是直角,立正站立的角度是銳角。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時,讓學生“動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數學復習活動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感悟,以此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開拓學生發散思維
教師可以從學生完成的作業情況、課堂表現和答題試卷中,找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深挖教材的同時,將題目內容進行適當變形和延伸,讓學生在“溫故”的同時“知新”。在復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時,讓學生單獨練習:525÷(81-56)×3,強調混合運算順序,再添上中括號,逐步推進525÷[(81-25)×3],提問學生這道算式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說出算式的運算順序,再獨立完成計算。這種形式的復習,可以有力構建學生的計算框架,在題目的變形中,發散學生的思維,更有效地推進數學復習課程的開展;再如,工程類應用題的復習中“一批零件,甲乙兩人單獨完成,所需時間比是3∶5,現兩個人合作完成,完成任務時,甲比乙多加工30個,則這批零件有多少個?”給學生進行思路點撥,先引導學生思考:這道題目是一道什么類型的題目?題目中有哪些內在聯系可以幫助解題?哪些方法可以直接解答?等。如果將問題改成“甲乙分別完成多少個”又應該怎樣計算。一題多變,助力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