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寧
摘 要:小學班級建設,以愛為基礎,“三級六維”縱橫交錯促成長。三級為縱向——低段遇見成長的欣喜、中段直面成長的困惑、高段迎接成長的挑戰。“六維”為橫向——身體健康、情緒陽光、人際和諧、人格健全、信念堅定、理想高遠。三級中永遠將無窮的師愛作為底色,在低段讓孩子身體健康、心里陽光,彰顯出熱情洋溢的紅和蓄滿生長張力的綠;中段直面成長困惑,寬容他人,悅納自己,為童年涂上代表和諧人際關系的橙色和自身人格健全的藍色。高段勇敢迎接成長的挑戰,為童年增添代表高遠理想的紫和堅定信念的黃。
關鍵詞:小學;班級建設;三級;六維;特色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一個全面發展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要體現出力量、能力、熱情和需要的完滿與和諧。”[1]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依據小學低、中、高三段學生不同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我一路探索踐行,初步形成了 “三級六維”班級成長課程。三級分別是:低段遇見成長的欣喜、中段直面成長的困惑、高段迎接成長的挑戰。繽紛童年,快樂成長,我為孩子們的童年涂上了快樂健康、溫暖明亮的底色。我用生機盎然的綠、熱情洋溢的紅、歡快活潑的橙、沉靜包容的藍、鮮艷明快的黃、莊重高貴的紫,分別代表身體健康、情緒積極、人際和諧、人格健全、信念堅定、理想高遠等精神內涵。六種色彩構成了孩子快樂成長的六個維度。六年間,和孩子們一起遇見成長的欣喜、直面成長的困惑、迎接成長的挑戰,讓每個孩子都能陽光、自信地站在班級的正中央!
1 遇見成長的欣喜——讓稚氣未脫的幼童變身小學生
1.1 育人理念
幼兒初來小學,充滿新鮮,但也多了不少約束。個別孩子沒能完成角色轉換,對幼兒園的自由生活加倍懷念,甚至不愿踏進校門或班級。幫助他們適應并喜愛學校,以健康的身心和愉悅的情緒投入到小學生活之中,順利實現角色轉變,變身為合格的小學生。
1.2 育人目標
初入小學,他們不僅面臨身份角色的轉換,更面臨著由游戲向學習要務的轉變。他們的獨立性、自覺性不強,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指導與監護。需要適應集體生活,與集體共成長。通過對低段學生身心特點的了解,我意識到作為班主任,我要重視班風建設,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把班級建設成一個團結向上、友愛創新的集體。用特色班風形成的氣場——這股潛移默化的力量,讓學生感知、仿效、接受、行動,并成為他們行為的指南和方向。
1.3 班級文化建設
還未見到小小的他們前,已經在心中醞釀一個美好的期待:希望他們熱愛書籍,言行優雅,成為思想活躍而內心寧靜的孩子。在美好的教育期待中,我給班級取了一個書氣氤氳的班名——爾雅靜塘。結合班名,我將靜、雅融入到習慣培養之中。我堅持陪伴孩子們閱讀,讓他們從書中習得靜雅之氣。我堅持注重細節行為的培養,凡事多為他人著想,用愛陪伴孩子們成長,讓他們接受愛時也去傳遞愛,為孩子們啟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主義奉獻精神。
1.4 班級特色活動
1.4.1 開筆禮儀式感
“中國味兒”十足的開筆禮儀式——一正衣冠,二拜師、擊鼓明志、朱砂開智、啟蒙描紅。讓一年級新生在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真正感受到讀書寫字是人生之初的一件大事,明白開筆先寫好“人”字,才能邁好人生第一步,堅實地走上學習之路。
1.4.2 改作業有溫度
只有感受過溫暖的孩子,才會去傳遞溫暖。我把“溫暖”悄悄藏在了特別的“作業”里:有關注營養的“早餐作業”,有激勵孩子的“干杯作業”,有呵護健康的“感冒作業”,有孝順長輩的“晚餐作業”,有犒勞孩子的“幸運作業”,還有增進情感的“擁抱作業”……
1.4.3 讓文雅走入學習生活
讓文雅融為每個同學的行為習慣。要讓孩子們發現班主任老師對細節患有強迫癥癥狀——見不得歪七豎八的桌椅,見不得“不走心”的課前準備,上課講小話會讓老師頭痛,地面的垃圾沒人管老師會一直彎腰撿完為止……要讓孩子們發現老師的強迫癥只有他們才能治好:干凈整潔的教室、整齊擺放的桌椅、認認真真的書寫、積極用心的思考、積極大膽地舉手發言,都是治療強迫癥的靈丹妙藥。借助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期待效應”,我常采用“謊言效應法”幫助學生在其他科目的課堂上鞏固常規禮儀——如“數學老師說你們是她教過最會動腦筋的小朋友!”“我從音樂老師的朋友圈看到你們上課的照片了!”其實表揚背后,藏著對學生的期待。采用羅森塔爾的方法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這樣就創造出一個個熱情洋溢的孩子,逐漸組建成一個綠意盎然的班集體。
2 直面成長的困惑——與別人、與自己和平共處
2.1 中段學生的身心特點
中段,我們面對的是快速成長中的孩子。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既沒有低年級天真,也不如高年級懂事。他們容易產生緊張情緒,自我調節能力差,常因一點小事就與同學、父母吵得不可開交。教育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他們的發展危機。
2.2 育人目標
中段,將班級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直面成長中的種種困惑,學會與別人、與自己和平共處,塑造健全的人格。為他們的童年涂上代表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橙色和人格健全的藍色。
2.3 特色活動
2.3.1 我的成長我做主
十歲在古代被稱為“幼學之年”,是孩子們第一個10年里程碑。以十歲成長為契機,圍繞中段孩子特點和班級實際,開發和實施有助于學生成長的特色班本課程,開展“雛鷹有夢初展翅,靜待他日搏長空”主題系列活動。圍繞班級育人目標,通過商討確定了主題,孩子們圍繞“成長 責任 感恩”,家校合力設計了八次大型的班隊成長主題活動:
1)少年的禮儀教育——為自己的禮儀素養負責
2)少年的情緒管理——為自己的陽光情緒負責
3)少年的自救課堂——為自己的安全健康負責
4)少年的財富認知——為自己的錢物負責
5)少年的愛心助學——“心手相牽 溫暖你我”,為家鄉的特殊兒童送禮物
6)少年的衛生習慣——扮靚家鄉縉云的美麗容顏,為家鄉的環境負責
7)少年的文化擔當——“趣”采茶 展杯茗 縉云行,承揚家鄉的甜茶文化
8)少年的責任意識——“成長 責任 感恩”成長禮,感受成長責任,感恩養育之恩
長達一年的八次環拱“成長責任”的大型主題活動,像一枚石子投射到孩子的心湖中,從中心點對自己的禮儀、情緒、安全健康、錢物財富負責出發,逐步向外擴散到愛身邊弱小的他人,愛家鄉的環境和祖國的文化傳統,邏輯上一圈圈范圍逐漸擴大,最后總結拓展10歲成長的真諦——責任與感恩。
2.3.2 我的班隊我做主
圍繞每次大型主題活動,全班自由組合四人主持小隊,每周五下午圍繞各主題開展小型的班隊自我教育活動。每一個孩子,無論學習的優劣,膽小還是大方,多語還是寡言,都各施所長,積極準備,在活動組建、分工準備、集中演練、正式主持的過程中發現了自我的光亮,體驗到自我小宇宙潛藏的能量,點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幫助學生遇見并認識到了最好的自己。周五的班隊會,成了孩子們最期待、最渴盼的一段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的美好時光。自主班隊課營造了學生自我教育的氛圍,激發了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和信心,由他律向自律轉變。
2.3.3 與人交往、悅納自己
教師的每一點付出,都會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留下痕跡。我希望自己不僅僅是老師,還可以是他們最知心的人,傾聽他們的煩惱,將他們心中的問題慢慢化解,在他們成長困惑時指明道路。霖霖是個讓我頭疼的男孩。犯錯后,他總是撒謊。原來,他在家犯錯后實話實說,就會被狠狠地打。于是,他習慣了用謊話保護自己,塑造一個“更完美”的自己。問題的根源來自家庭,我主動約談了家長,幫助他們意識到: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所犯下的錯誤。在班級里,我們特地舉行了“不完美小孩”主題班會。每個同學都分享了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也學會了勇敢面對。在家校共同努力下,他慢慢懂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是勇敢。接納自己,真誠與人交往,霖霖變成了一個真正勇敢的男孩。通過特色班本課程和系列班隊課程,幫助學生直面成長中的困惑,學會與他人、與自己和平共處,為童年涂上代表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橙色和人格健全的藍色。
3 迎接成長的憧憬——成為怎樣的自己
3.1 高段學生的身心特點
高段是從兒童逐漸轉變為少年的關鍵期。他們既有兒童的天真,又表現出少年的成熟。他們開始對事物有自己的分析和體會,逐漸理解自己作為小公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開始確立理想中“我”的位置。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又缺少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表現出兒童的脆弱。
3.2 育人目標
面對高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成長需求,我們應該幫助他們確立遠大志向,培育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迎接成長的挑戰時,想清楚“我”要成為怎樣的人,為童年增添代表高遠理想的紫色和堅定信念的黃色。
3.3 班級特色活動
3.3.1 建立成長共同體
成長共同體是以學習為中心的互幫互助小組。每組自擬向上的名字、小組目標和團隊精神。組內成員優勢互補,共創良好的學習氛圍。每組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了組內特色學習日:聽寫日、口算日、日記分享日、作業展評日、總結日等。組內成員在共同體認識自己的優勢特長、確立發展目標,制定近期和學期的學習規劃。近期的小目標、學期的大目標的制定,讓學生長遠的發展更落地。未來的夢想就是在一次次小目標的制定與實現的過程中,更為清晰和堅定。在成長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擁有夢想,用實際行動升級更好的自己。
3.3.2 自制公約積習慣
個人、小組的進步,離不開集體的成長。高段學生作為班級的主人,要明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將個人的生長與集體的成長聯系起來。在全班共同商討中,制定出清晰具體、間接可行的班級公約。
3.3.3 尋找英雄樹理想
利用社區或家鄉各種資源,每學期舉行研學活動。如五年級制定紅色研學課程。活動前,學生提前閱讀《紅巖》小說或英雄資料,了解英雄。在研學實踐中,學習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執著的信念,感悟紅巖精神,受到靈魂的洗禮;活動后,制作“我心中的紅巖英雄”小報,班會分享交流,將英雄銘記于心。以“革命文化教育”為特色的紅色系列研學課程,具有濃厚育人意義將在學生成長旅途上留下一段美好而明亮的色彩!“尋找紅巖英雄”研學活動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深受觸動,他們在研學實踐中學習感悟紅巖精神,傳承革命文化傳統。紅色系列研學課程,為學生涂亮了更加鮮艷的生命底色。通過建立成長共同體、自制班級公約、尋找紅巖英雄特色課程,幫助學生迎接成長中的挑戰,想清楚“我”要成為怎樣的人,為童年增添代表高遠理想的紫色和堅定信念的黃色。
4 結束語
多年來,我的班級逐漸形成公正、開放、包容、和諧的班級生態,在獨具特色的活動中增強了凝聚力。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生動活潑地發展。“三級六維”課程,用愛為童年涂上繽紛的色彩。這份愛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信任!“愛”讓學生在班級群體中浪漫生長,作為集體的主人,能陽光自信地站在班級的正中央,長成未來最自在美好的模樣。如此,教育仍是教育,兒童仍是兒童。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