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結合綠色建筑行業發展背景、評價標準、相關政策及現狀、技術體系、經濟效益分析、評價方法、進行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以及實例研究,總結出其不僅能在綠色建筑的理念、技術、運行、教育宣傳以及推動行業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希望更多的高校環境建設中運用綠色建筑。
關鍵詞:高校;環境建設;綠色建筑(green building);運用
建筑用能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耗能越來越嚴重,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增加,發展綠色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未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路線圖,明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高校建筑作為總體規劃下的有機綜合體,其建設規模大、用能個體多、能源消耗多、用能季節突出,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的運用,可以建立高校的生態系統,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1 研究的目的、意義以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的目的
推動綠色建筑應用于高校環境建設,滿足綠色校園、生態校園、可持續校園建設的需要。
1.2 研究的意義
有助于建立高校的生態系統,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3 研究的方法
運用調查法和跨學科研究法,對于部分校園綠色建筑進行分析,廣泛收集文獻,查閱書籍、論文、雜志、文獻等資料,了解相關背景,獲取相關成果,并以調查行業相關人士,廣泛吸取意見和建議等方式進行研究。
2 綠色建筑行業發展背景
綠色建筑(green building)指在全壽命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1]。
目前全球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英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BREE-AM)、法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HQE)、德國生態建筑導則LN B、澳大利亞的建筑環境評價體N ABERS、加拿大GB Tools評估體系等。
3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我國針對綠色校園、綠色生態城區、綠色工業建筑、綠色辦公建筑、綠色醫院建筑等均發布了國家或行業評價標準,全國多省市也出臺了地方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同時,《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規范》、《綠色建筑運行維護規范》、《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等標準規范的制定,涵蓋了建筑設計、施工、運行、改造不同階段,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9年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重新構建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大評價指標體系,推動綠色建筑轉型提升,更加注重品質,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 我國綠色建筑相關政策及現狀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以1號文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綠色建筑發展目標。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同時提出了“十三五”綠色建筑發展目標要求。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我國建筑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發展綠色建筑成為國家戰略[2]。
以四川相關為列,“十三五”末期,全省城鎮綠色建筑需完成1.2億m2,城鎮新建建筑中50%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大力推進綠色建材發展,嚴格綠色建筑全過程監管。2017年將建筑面積超過15萬m2的新建住宅小區、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m2的公共建筑納入執行綠色建筑標準范圍,將新建、改擴建政府投資的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公益性建筑,以及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m2的機場、車站、賓館、飯店、商場、寫字樓等公共建筑納入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建設要求。
5 綠色建筑的技術體系、經濟效益和評價方法
5.1 綠色建筑建設的技術體系
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為例,綠色建筑的技術體系以節水、節地、節材、節能及保護環境的“四節一環?!睘榛炯s束,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大評價指標體系評價。
5.2 綠色建筑建設的經濟效益
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為益貫穿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論和實際使用的一種估算方式,由建設成本和動態成本構成,主要包括設計成本、建造成本、維護使用成本和回收報廢成本構成,方案設計的優劣和科學性直接關系全生命周期成本,建造過程受材料、技術、工藝的影響,建設質量直接關系后期使用和維護成本,綠色建筑隨著使用周期的延長,使用維護成本也隨之變高,回收報廢期的處理方式和工藝、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等都關系建筑的成本。
綠色建筑建設的效益主要體現顯性效益和隱形效益兩個方面,綠色建筑的顯性經濟效益體現在“四節一環?!狈矫?,綠色建筑在實現節能環保的同時,能最大化滿足生活的舒適度,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部分指標可以通過數據和體系體現,綠色建筑的隱形效益主要體現在對環境和社會的效益。在綠色建筑的效益體現來說,我國還沒有形成綜合的衡量標準,其經濟效益還無法準確量化,隨著行業的發展也會促成經濟效益指標衡量的科學合理性[3]。
5.3 綠色建筑建設的評價方法
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為例,綠色建筑分為基礎級、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四個等級,當滿足全部控制項要求時,綠色建筑等級應為基本級,在此基礎上,滿足其它相關要求,總得分分別達到60分、70分、85分,綠色建筑等級分別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各地方評價標準也在基于國家標準做相應的修訂。
6 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
6.1 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的意義
高校建筑群是一個有別于其它建筑類型的有機綜合體,其明顯的園區能耗特點使得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高校擴招使得高校在建設規模、用能個體、能源消耗、用能季節等方面的需求愈加明顯,加上部分高校老建筑節能性差,地球資源越來越緊缺,降低建筑能耗也成為高校節能工作重點。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主要功能和優勢的社會組織,同時又是傳播節能理念、創新節能技術、研發節能產品的重要基地,高校建設中合理運用綠色建筑及其理念,能夠帶動節約型技術和觀念的創新,可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滲透到科學研究與理論研究的各個方面,同時探索適宜的政策措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引領道德風尚,引導整個社會樹立綠色生態和勤儉節約的消費理念,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其具有良好的科研價值、教育價值、社會價值。
6.2 以技術體系為基礎的運用
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以國家及各地方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各地區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為技術體系,涉及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地與室外環境、節材與材料利用、室內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物業管理等多方面,在設計和運用過程中,應當遵循相應的技術體系。
6.3 以建設階段為基礎的運用
根據高校的特點和具體情況,以建設階段為基礎的運用可分為設計和運營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可以單棟建筑或建筑群為評價對象,在工程施工圖設計完成后,可進行預評價,評價時應對參評建筑進行全壽命周期技術和經濟分析,選用適宜技術、設備和材料,對規劃、設計、施工、運行階段進行全過程控制,在工程竣工后進行綠色建筑評價,并應在評價時提交相應分析、測試報告和相關文件,通過在每個階段嚴格綠色建筑措施運用,實現建筑的綠色。
7 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實例研究
澳門首個通過國家綠色建筑(公共建筑)三星級認證的項目-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學生活的中心,總建筑面積6829m2,地下建筑面積為1515m2,節能率64.02%。
項目強調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務求建造一個適意自在和高效節能的綠色校園,采用了被動式建筑技術,如:通過立體綠化、遮陽等手段實現建筑防隔熱,通過布局優化建筑的采光和通風,使用綜合指標評價體系,采用模塊化的設計和系統化的運用,集成構建綠色建筑體系,使其綜合效益和系統最優化,同時從項目的設計、施工、安裝、運營全程保障綠色建筑體系的運行,具備實用性和示范意義。
項目采用優化建筑的朝向、間距、布局、外窗可開啟比例,以及采用底層架空、室內外相互交融等方式確保自然通風流暢、降低熱島強度,并緊密結合景觀設計,改善建筑物理環境效果,使建筑具備良好的室外風環境、室內自然通風和室外光環境,采用電力監測系統、照明控制系統、能源管理系統等使各系統管理維護方便化、可視化、智能化、可靠化,從而節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管理水平、優化利用了能源,項目采用了太陽能和空氣源等多能互補的節能方式解決了生活熱水供給問題,采用了中水和雨水回用于綠化澆灑、道路沖洗、車庫沖洗等,同時融入了海綿城市設理念,實現水資源綠色規劃,采用屋頂綠化、下沉式庭院、垂直綠化、空中綠化和室內綠化等改善室外熱環境,在滿足采光的前提下減少使用透明玻璃,采用Low-E中空玻璃提高門窗節能效率,同時采用了高效節能燈具、全熱交換新風系統、光伏發電、市政再生水利用、室內空氣監測等主動式綠色建筑技術的運用[4]。
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學生活的中心為澳門地區和我國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提供了有效的示范作用。
8 結束語
綠色建筑是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改善人類居住環境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措施,各國家對綠色建筑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完善的綠色建筑體系是促進綠色建筑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高校環境建設中的綠色建筑運用,不僅能在綠色建筑的理念、技術、運行、教育宣傳以及推動行業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希望更多的高校環境建設中運用綠色建筑。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S].2019.08.01
[2]任佳.綠色建筑:添彩美麗中國[N].中國建設報,2019.08.26.
[3]李茂盛.綠色建筑經濟效益分析[J].名城繪,2019,(6).
[4]黃駿,林燕.開放的立體平臺--澳門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設計[J].南方建筑,2014,000(004):92-95.
作者簡介
呂爽(1985-),女,四川鄰水人,供職于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資產后勤處,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和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