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偉寧
摘 要:學風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發展之魂,也是學校傳統底蘊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需要師生的共同付出和長期的歷史沉淀。優良的校風可以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對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也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素質參差不齊、自我管理能力弱等特點,學風狀況更為堪憂。本文從“三全育人”的視角出發,對當前高職院校學風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在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視野下提出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若干途徑,以期為高職院校開展學風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三全育人”;學風建設;高職院校
2011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全國高校掀起了開展學風建設專項教育和治理行動的高潮,《實施意見》也成為國內高校建設學風的綱領性文件。當前,高校學風整體氛圍是好的,但是,部分高校老師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學術不端,學生在考試中舞弊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極其負面的社會影響,切實加強高校學風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1 當前高職院校學風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與本科學校相比,高職院校由于學生生源、經費支持、師資力量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在學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更大難度。教師和學生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主體,在學風形成的過程中起著主要作用,因此現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對高職院校的學風現狀作出分析,尋找問題。
1)學生行為。當前,進入大學的已是“00”后學生,與“80”后、“90”后學生相比,“00”后個性更加鮮明。在高職學校中,因生源較差原因導致的學習基礎不好,學習能力較弱,缺乏學習熱情等問題也比較突出。(1)自律能力較弱。進入大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一個重大轉折,學習方式的轉變對學生自我管理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部分學生自律能力較弱,難以管理大量的課余時間,自往往會經受不住誘惑而荒廢學業,不僅影響了個人學習成績,也不利于宿舍、班級學習氛圍的形成。(2)缺乏學習熱情。部分高職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存在盲動性,對專業并不了解,加上受分數限制,只能根據分數及老師家長的意見填報大學專業。因此,許多學生在步入大學后缺少對所學專業的細致了解,進而出現了對專業學習興趣不足,學習熱情不高的現象。(3)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不主動,不積極,不努力。大學管理相對高中較弱,多數不具備主觀能動性的學生難以進行自主學習,不能制定長期有效的學習計劃,學習習慣較差。
2)教師行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的三觀及道德修養會直接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未來的成長成才,在學風建設的過程中扮演著直接引導者、建設者角色。高職院校教師的治學風范、三觀、道德修養等總體上是好的,然而也存在部分職業素質不高、道德缺失的問題。(1)教師職業素質不高,教學理念落后。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責任心基本能得到學生認可,但是也存在部分教師職業素質不高,教學照本宣科,不能與時俱進,上課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年老教師授課內容較落后,與社會實際發展現狀存在脫節,學生上課難提起興趣。部分學校青年教師入職時未接受過學校專業授課培訓,缺少教學經驗,課堂管理松懈,授課缺乏吸引力,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以上問題都較大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優良學風的形成。(2)教師師德缺失,道德意識淡薄。當前,高校師德師風總體上是好的,但也有部分教師存在道德缺失、行為作風不正,道德意識淡薄、行為表現失范的現象如價值觀扭曲,功利主義思想濃厚,靠犧牲道德和法律來爭取名利、獲取高職稱和高收入等。教師師德缺失,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有深刻影響,也會影響優良學風的形成。(3)班主任缺位。班主任在學校學風構建的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直接管理者,直接擔任指導學生學習、課外實踐、心理輔導等主要職責。只有班主任發揮自身優勢,才能確保育人工作的實效性。然而,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把教師職稱評定與是否擔任過班主任掛鉤,導致很多老師把擔任班主任當作一個被動的選擇,對班主任工作開展的積極性不高,也不會把太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學生管理事務中。班主任的缺位會促使班級管理渙散,班級凝聚力缺失,極大影響班級優良學風的形成。
2 “三全育人”提出背景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三全育人”的要求,力圖創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局面。教育部2017年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文件,要求國內高校要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聚焦于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融入到辦學治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一體化構建以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為主要內容,形成一體化育人體制機制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3“三全育人”視野下學風建設的途徑探析
1)全員育人構建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學校作為學風建設制度體系的創建者,首先要從用人機制頂層設計開始,成立學風建設管理辦公室,將學風建設納入教師崗位職責要求和考核內容,融入整體制度設計和具體操作環節,構建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另外,實施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杜絕教師師德缺失的現象發生。做好教師教輔全動員、發揮黨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力量,一是加強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以團日活動、黨日活動為載體,將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助推學風建設;二是抓好輔導員、班主任隊伍一線思政隊伍建設,促進學工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進一步發揮一線思政隊伍的關鍵作用,做好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與學習、生活指導,談心談話,提高學風建設的成效。
此外,還要發揮家庭教育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學校與家長構建起家校協同的育人機制,班主任、輔導員與家長建立長期聯系,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并提供參考建議,從而拉近學校與家長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成長,為學校學風建設保駕護航。
2)全方位育人搭好學風建設平臺。首先,要構建校內校外全方位學風建設平臺,拓展育人空間,做好教育環境、教育設施、教育環節等關鍵要素的頂層設計。教學方面加強學校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建設,提高課程吸引力和挑戰度,鼓勵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成效和人才培養質量。其次,除課堂教育外,還應把全方位育人延伸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把學風教育貫穿課內課外全過程。把學習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到第一課堂(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中,形成層次鮮明、相互呼應、同向同行的協同教育效應。最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云端自主學習平臺,易班網絡互動平臺,實現全方位育人線上線下全覆蓋。通過構建“互聯網+教育”(微課、慕課、網絡課)方式,突破區域和時間局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風建設各相關協同因素的教育作用。
3)全過程育人打造學風建設學生培養體。高職院校學生相比本科院校在校時間較短,只有2到3年時間。在全過程育人視野下,要根據高職學生的不同階段、不同年級發展和成長成才規律,針對學生在大學階段可能存在的問題,制定學風建設長效機制,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才能更好的推動學校學風建設。大一進行學風的系統性教育,開展入學教育及學生手冊學習,對學生進行考核、監督、管理,從而樹立起紀律意識,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通過深入的專業教育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專業方向和專業特點,引導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清楚自己的學習目標,重燃學習熱情。大二是培育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時段,也是學風形成的關鍵期。要發揮關鍵時期作用,一是做好優良學風、校風、班風建設;二是做好就業指導與創新創業教育,根據專業和自身特點做好職業規劃。大三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加強校企合作邀請企業知名人士、知名校友進校園,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提高就業能力。另外,還可以建立實習基地等途徑增強學風建設的實效。
參考文獻
[1]胡守敏.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教育,2019(14).
[2]李昀澤.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學風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