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習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大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扮演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者、設計者與傳授者等多重身份決定了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與作用。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著多重困境,教師能否發揮好有效作用成為提升理論課效果的關鍵因素。本文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情況分析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以進一步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改進的路徑,進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師 路徑探析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體存在的“四個矛盾”
(一)政治性與科學性的分離
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在于對理論的深刻認知與領悟。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而得以產生與發展的,它是以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要內容的重要渠道。馬克思主義在200多年的歷史實踐中依然煥發著光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將自己的理論探索看作是為無產階級解放與全人類解放所服務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又是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一,其科學性與政治性的有機統一就在于基于對社會發展科學規律的認識上明確自己的階級屬性。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教師隊伍,必然要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政治性相統一的精神實質。然而,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具體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卻面臨著政治性與科學性相分離的困境,其具體表現在政治性脫離于科學性而生長,教師授課內容的政治性色彩過于濃厚,從而導致缺乏理論厚度的內容灌輸于學生頭腦之中,使本具有深厚理論內容的知識卻演變為生硬的公式,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應該認識到,當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演變已經由高中時期“你說我聽”的思維階段轉變到具有獨立自主思考的思維階段,缺乏理論深度的內容無法使其認同與接受。失去科學理論的厚度,思想政治理論課如同失去了羽翼,無法到達預期的高度。我們應當明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屬性,它決定著思政理論課教師所必須要具備的政治立場與政治品格。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也必然具備著系統與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曾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這一理論奠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存在與發展必然要以其科學性為根基。而當前教師所面臨政治性與科學性相分離的困境根源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科學性理論掌握的深度不夠,因此只能在課堂上以本本的形式宣傳馬克思主義是多么的科學,刻意渲染其政治性色彩,從而導致自己在課堂中也只能自顧自說,自圓其說。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實現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聯系,必然要扎根于深厚的理論基礎。
(二)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脫節
在理論性問題的解決后,接著便要回答如何能夠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深度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馬克思曾指出:“全部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性是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屬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學生的目的是立足于并且回歸于社會現實之上的,其追求的根本訴求在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培育一批有理想、有擔當、有使命、有能力的青年學子。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必然要立足于實踐,引導學生從實踐出發,指引學生回歸于實踐當中。而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著理論性與實踐性相脫節的現狀,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無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導致理論課效果的不佳狀態。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方面來審視,高校思想理論課教師承受著科研與教學的雙重壓力的現實困境導致教師無法有大量精力投入到實踐活動之中,以至于教師無法深入到學生的實踐生活中,無法深入到社會現實發展的問題中,例如當老師在分析大學生思想現狀時,老師們又可曾做過系統科學的調查研究呢?毛澤東同志曾講到:“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他的歷史吧!”調查就是深入實踐,如果沒有深入實踐之中,何來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呢?如何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明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一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理想生活,而是應該具有現實主義的實踐回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只有扎根于現實實踐之中,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推進理論的生活化與實踐化。
(三)宣傳性與現實性的背離
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的重要作用應該是引領青年學子認識到當前國家發展的階段任務與長遠目標,認識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必然性與階段性,從而引導其理性分析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與現狀,讓思想落到現實中。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卻面臨著宣傳性與現實性相背離的現實情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總是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避開現實問題不談,害怕引起學生的思想混亂,從而導致課堂上所傳輸的內容總是浮于空中而無法落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清楚的定位課程的性質與要求,它不是真空于階級所存在的學科,它自產生之日起便是代表著無產階級的聲音與立場,因此不能回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階級屬性。但往往正是由于這一特殊性質的規定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無法準確把握宣傳性的合理程度,引發宣傳性高于現實性的現象,反而引起學生思想的困惑,繼而導致學生否定這一學科的合理現實性。從教師主體的角度而言,宣傳性與現實性的背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來看,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往往會過度灌輸“宣傳性”較高的內容,我們必須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作為理論前沿的陣地,它有著引領現實發展的科學指引的作用,它是時代先聲的發源地,作為理論的前沿在面對社會紛繁復雜的聲音時,教師主體不應該使用回避的方式去解決,而應該繼承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精神,在現實的批判中去引導學生理性認知現象背后的根源,培育學生樹立理性思維能力。然而現實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卻是脫離于現實所存在的,過度回避現實問題的宣傳性內容反而從另一個方面成為阻礙這個時代先進的聲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往往也存在著宣傳與現實的“分裂”,教師主體作為理論的傳授者要求他必然堅信他所傳授的內容,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他卻又表現出背離內容的現象,這必然導致學生對于教師主體所傳授知識的質疑。而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主體往往回避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分析,浮于表面的宣傳與理解。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立足于現實,把握好現實性與宣傳性之間的合理度。
(四)單板式與多樣化的沖突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思想政治理論課受眾的對象是在開放、多元、發展的社會中生長與發展的,其思維意識更加具有自主性、創新性與靈活性。傳統單板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臨著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等單板式與大學生群體思想與需求等多樣化的沖突問題。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吸引學生群體的注意力,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要產生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學形式的變化,而應該更多關注于內容的多樣性,如何將枯燥的理論轉化為生動、豐富的教學語言體系,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理論課教師應該“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具備多樣化的知識與視野,這對于教師主體而言是一個高要求,就實際情況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存在著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能把基礎的理論講明白,講透徹已實屬不易,加上多樣化方式與內容的高要求,對于目前的教師群體而言,確實是高標準與高壓力的表現,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所承擔的時代使命要求其必然要肩負重任,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立足于自身能力的發展,解決好教學任務中單板式與多樣化的沖突。
二、教師主體符合“六個要求”的現實路徑
(一)以強化理論修養發揮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這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修養提出的高標準與高要求,思想理論課教師能否實現對學生的引領作用,最根本的是在于教師主體是否具備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是否能用科學的真理去解決學生的困惑,能否用真理的力量引領學生。用真理結合實踐,用真理理解與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實現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與引領的雙重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現理論自主化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關鍵要素,是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作用的關鍵一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增強自身的理論水平: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主干力量,應下大力氣去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具有實踐性特征的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然要回歸到社會生活中去,要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學習,增強實踐理論,將抽象的理論化與現實實際相結合,從而實現理論的生活化。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實現跨學科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立足的是社會現實問題,從某種程度來看,是一門綜合性極高的課程,它需要借助各個學科的知識去認識與分析問題,這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綜合性學科知識的儲備提出了高要求,因此,為了適應課程與學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秉持學無止境的精神去不斷地提升與深化自身的理論修養。
(二)以堅定理想信念深化情懷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擁有理想信念,堅定自己的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品格,正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對實現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才能夠激發一批又一批理論課教師堅守自己的職業,去傳播先進理論,去引領青年學子的思想。如果沒有對理想信念的堅定,那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這個學科所遭受的多重質疑與遭遇的困境之中,便會導致自己對這個學科無足輕重的認識。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精神支柱,我們要積極深化教師的理想與信仰,使其在乘風破浪中仍能保持方向。而理想信念在實踐中的堅定表現就在于教師主體能夠始終以時代發展為自己的使命,始終以民族復興作為自己的價值訴求。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要“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這份情懷關乎他對于這項工作投入的程度。如果一名教師沒有這份情懷,他很難堅持在困難中進行創造性的發展,他只會陷入到模式化的授課形式,不能給學生新的體驗,不能賦予理論課堂新活力。因此,以培育教師的理想信念與家國情懷引導他們領會責任意識與時代使命,他們所承擔的是培養新一代青年價值觀的責任,是引領青年思想的責任,這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三)堅持以德立身提升人格素養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提升個人魅力,要在以德立身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養。有人格,才會有吸引力。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從社會交往的理論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教與學的過程,實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建,而在師與生的關系構建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發揮引領作用,必須具有良好的師德師風與人格素養,教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對于承擔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引領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高尚的道德情操更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相統一”要求,即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只有以德來立身,才能讓學生真正的信任自己。當前師德師風不良的現象不斷出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成為學界中良好形象的先行者,堅持以德立身。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做到具備良好的品格修養,時常以自省的方式來反思自己,時刻注意自己的思想道德與形象。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具備一顆與學生同心同德的同理心,要將學生作為自己行動思考的對象,要有時刻引領學生思想與行為的意識,才能更好的激勵教師規范自己的行為。
參考文獻:
[1]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