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龍 張格軍
摘要:革命文化與革命文化資源有內在聯系,但性質不同。革命文化資源包含著不同的類別,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也不盡相同。地方革命文化資源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真切性、獨特性等價值。有效利用地方革命文化資源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革命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必須把 “為誰培養人”作為人才培養根本問題。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學必須注重“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極具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革命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在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獨特作用。
一、革命文化研究現狀
中國共產黨在自身發展、建設進程中,一直重視用自身的革命歷史教育黨員、民眾。不同于“革命文化教育”,針對“革命文化”本身的研究早已有之,且成果豐富,梁化奎教授在《“革命文化”“紅色文化”“黨史文化”辨析》文中對“革命文化”這一概念做了系統而獨特的分析;關于“革命文化教育”的學術研究則晚至2000年前后,從2011年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革命文化教育研究逐年升溫,之后,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楊洋、時玉柱博士對革命文化教育內涵、性質、意義、實現方式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分析;汪立夏、鐘林海、曹宏等專家分別對江西、廣東、山東等地的本土革命文化資源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先后開展了獨立研究。
二、革命文化與革命文化資源的概念區別
(一)革命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意識,以觀念或精神的
形式呈現。與此相關的概念,還有“紅色文化”、“黨史文化”。三種文化本身都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有關。“黨史文化”從字面而言,可以理解為黨的歷史為題材的文化藝術作品,這是狹義理解;廣義角度,黨史文化指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黨史文化”更多的被限定于狹義,逐漸成為黨史領域的專家學者使用的小眾詞。而“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經常被混用,且被廣泛使用。因中國共產黨對外對內的顏色符號更多的與“紅”相關,所以就建構起與中國共產黨發展相關的“紅色文化”。當然,真正令“紅色文化”進入研究者視野和受到公眾廣泛關注的是紅色旅游。國家從提升民眾愛國主義精神支援革命老區層面發展紅色旅游,催生了全國范圍內的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熱潮,進而推動了“紅色文化”研究的勃興。“紅色文化”更易于理解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精神凝結。革命革新伴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因而“革命文化”本身可以說含義豐富,但在中國當前語境下,“革命文化”也有較為明確所指,特別是說“中國革命文化”,則專指中國共產黨創造的精神文化。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可見,“革命文化”已有了特定含義。相對于“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的含義更為深廣,大致涵蓋了“紅色文化”。十九大報告作為官方權威文本有這樣的表述,可以認為,“革命文化”已成為官方的規范表述。當前的思政課教材也都表述為“革命文化”。不過,“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廣為人知并被民眾普遍接受的表達,因其色彩鮮明,依然被廣泛使用,而關于“紅色文化”的研究依然方興未艾。
(二)革命文化資源
簡單地說,革命文化資源是革命文化的載體。革命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總要依托于一定的載體,這種載體可能是物質形態也可能是非物質形態的。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伴隨無數的革命、斗爭、革新,必然留下多種形態的印記,透過這些印記,都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的某些特質。因此,了解“革命文化”必然從分析革命文化資源切入。
三、革命文化資源的類別
既然分類,就要設定標準。根據最常見的一種文化資源劃分,就是從有形無形,分為物質類、非物質類。比如,人類文明遺產,就分為物質文明遺產和非物質文明遺產。革命文化資源也可以做出這種劃分,但這種物質非物質在某些情況下也并不是特別明晰,我們姑且根據一般的理解做以下分類。
(一)紅色構筑物
紅色構筑物通常是以革命遺址形式存在,是重要的革命人物的活動地或革命事件的發生地,具有不可移動屬性。因為革命人物和事件的差異性,舊址的思政教育價值就有了差異。
紀念館是不是革命文化資源呢?答案是否定的。紀念館是后人為了革命文化教育而建設的紀念場館,它本身不是革命文化資源,但它是革命文化資源的載體。紀念場館可以利用舊址的建筑進行布展設計,因其不宜改造使得布展受限制,但優點在于能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更多的紀念館是現代建筑,便于利用現代化的環境更全面地進行革命文化宣傳教育。不過,新的也會變成舊的,具有重要革命紀念意義的紀念館本身也會因為時代久遠而變為歷史建筑,從而成為革命文化資源。
(二)紅色物品
紅色物品具有可移動屬性,一般是重要歷史人物重大事件中留存下來的物品。因為是特定時期特定事件或人物,所以這些物品蘊含著特定的信息,特別是具有著歷史見證的意義。這些物品也是記錄歷史的非文字符號,某些情況下相比文字更具有直接的物證價值。當然,這些物品本身常常無法反映完整信息,常常需要借助于更多文獻信息、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信息,才能真正實現其證明價值。
(三)革命文獻
文獻本身是記錄有信息的載體,信息符號可能是文字、圖片、影音等,載體可能是紙張、音像制品等各種。文獻本身價值既包括有形的載體,也包括其中的信息,所以革命文獻價值具有兩重性。至于二者價值大小并不容易衡量,可以根據其對涉及到的人物或事件的意義來確認。因文獻通常承載著較為明確的信息,通過部分文獻能夠獲取詳細、具體的歷史信息。
(四)革命人物及事件
各種革命文化資源都是依托于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而存在,而特定的人物和事件本身也是革命文化資源。歷史洪流中的革命人物和事件數量龐大,但能夠被以各種形式記錄并流傳為人們所知的是有限的。這些人物和事件因其特殊而被記憶,所以具有較重要的思政教育價值。當然,這里的人物不一定必然是有身份的大人物,事件也不一定是大事件,但一定是能夠從某方面反映那個時代的特點、反映出中國共產黨的某種精神風貌的人物和事件。
(五)革命創作
精神產品的創作總是伴隨人類發展史,透過這些作品可以反映出其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狀況。中國共產黨在其發展歷程中特別重視精神生產。黨及其領導的民眾的創作不僅是生活本身的需要,也是革命戰爭鼓舞士氣的需要。革命創作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全部的精神創作產品類型。精神產品本身能夠直接表達某種情感、思想,對于革命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價值。某些創作能夠比較完整的流傳下來,比如印刷品形式流傳的小說等;但因為精神產品載體的差別,舊的時代因為錄音錄像產品的匱乏,某些形式的創作無法原原本本地流傳到今,部分可能失傳,部分也會因通過口口相傳或多次模仿而失真,更有些作品可能被蓄意篡改。因此,我們今天所了解的文藝作品未必都可以認定為革命文化資源。
除此之外,革命文化資源還有一些其他表現形式,比如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民間頌揚性傳說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理解革命文化。
四、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不同地方的革命文化資源豐裕程度不同,因為中共共產黨歷史上在不同區域活動的頻繁程度不一。總體而言,全國各個地方總分布有一定數量的革命文化資源。既然是革命文化資源,本身當然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文化價值。中國革命文化具有普遍的內容和特征,因為這是中國共產黨有著統一的思想主旨。但各地革命文化資源的差異,仍然會體現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價值。
(一)真切性。我們總是對本地的文化遺存有更深刻的感知,也更容易受到觸動。因為本地革命文化資源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此從事過革命斗爭等活動,令當地民眾倍感親切。中國共產黨的英雄事跡、良好作風代代相傳,這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此外,本地的革命文化資源民眾更容易直接接觸到,也更容易產生認同感。因此,最大限度的發掘本地革命文化資源,對于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二)獨特性。中國革命文化固然有總的共同特征,但具體到地方,因地方歷史、文化、民宿民風的差異,革命文化資源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是簡單的資源的類型差別,而是一定程度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地區革命活動的特點。中國共產黨關心民眾、尊重當地的民風民俗,所以在該地的活動也會有特別之處,從而表現出中國共產黨特殊的美德。這也是我們需要在利用本地的革命文化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特別需要關切的。
當然,地方革命文化資源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有以上特別價值之外,也存在著缺憾,即特定地方的革命文化資源反映出來的中國革命文化是不完整不系統的。這也很自然,畢竟歷史上許多地方中國共產黨只是短時活動過,不可能完整反映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風貌;再者,中國革命文化隨著中國共產黨發展不斷豐富,而地方革命文化資源畢竟只是特定歷史階段的存在。因此,利用地方革命文化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我們進行革命文化教育的一個有益補充,不能替代完整的中國革命文化教育;面向大學生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必須全面、系統地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
基金名稱:本文系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本地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駐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對策》(項目號xcx2019070)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梁化奎.概念的張力與邊界-革命文化紅色文化黨史文化辨析. 前沿.2016(11).75-80 .
[2]谷松嶺.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7(0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