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霞
◆摘? 要:生物課程是一門很重要的自然科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學生認識自然界和自身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踐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學好生物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素質教育有很重要的關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學生實驗探索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更新教學方法,將課堂講授課程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一方面提高生物課程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實踐探索能力。
◆關鍵詞:中學;生物;生活實踐;教學效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協作的能力”。生物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核心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課程不但是學生認識自然界和自身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踐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初中生物課程理念就是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交流協作能力。中學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將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從較低水平提高到較高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深入分析學生生活實踐經驗或者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實踐探索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充分理解的情況下完成新的知識建構,并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指導以后的生活,提升自身的生物學素養。
一、當前中學生物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傳統的生物教師更多的是關注課本知識的傳授、試題解題方法的教學這兩方面,而對生物影響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各類生物學現象分析卻是薄弱環節。導致學生對生物這門本來距離生活很近的學科卻充滿距離感和乏味。尤其是再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對即將要進行的內容進行預習,而在課堂實際教學中老師更注重課堂的講授,在實驗過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親身演示。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只需要運用課本中已經掌握的知識,按照老師教授的步驟和方法操作,很少再去開發大腦去思考。甚至有時候都懶得動手去操作,只注重課本中已有的答案,這對學生深入掌握和運用生物學知識造成很大的影響。
(二)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單一,不能體現學生綜合素質
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生物課教學更注重教學結果、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考試成績等,而忽略了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內部知識建構過程。這導致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注重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知識建構過程的評價。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沒有能及時的鼓勵和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探索能力,就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自助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二、通過深入分析生活實踐經驗提高生物教學效率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素養
傳統的生物教學往往以課本知識的傳授、試題解題方法的教學為主,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生物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深入學習,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及時調整自己的生物教學理念,將生物課本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生活小知識和實踐過程挖掘出來,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領略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進而感悟生活,激發對學習和生活的探索熱愛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全面應用各類生物學知識,更好的去設計一堂生物課,使生物課堂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要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有關生物學的音像資料,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想象空間。
(二)從生活實踐經驗入手,深入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
生物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對大自然的不斷理解和探索,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備課,將教學內容巧妙的放置在某一個生活情境中,增加學生的代入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在講授鳥卵的結構時,先從學生天天都食用以補充營養的雞蛋入手。由于生活經驗,學生似乎對雞蛋的構造和影響成分很熟悉,但缺乏深入的了解,通過引導學生思考“雞蛋的主要營養成分是什么?”“雞卵的那一部分為發育成小雛雞?”“由雞蛋發育成小雛雞需要什么條件?”等這些看似簡單,但通過深入分析會有生物學奧秘的問題,不僅能使學生生動掌握所學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使生物課堂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生活中處處充滿生物學知識,生物學知識能夠引導我們更好的生活。很多地方都有吃醪糟、米酒、甜胚子的習俗,學生對這些食物也耳熟能詳,但是對制作過程卻只有個草草的了解。因此,在學習“米酒制作”時,教師要求學生先在家只做一次米酒,了解制作米酒過程步驟和必須的發酵條件等。部分學生制作成功了,部分學生失敗了,分別讓成功和失敗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方法與步驟,進而了解真菌和細菌的作用以及實驗條件的控制。
(四)教師要做好評價和總結
在生活實踐教學中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時時注意學生所遇到的問題,恰當的做出評價和總結,引導學生向更深的方向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在復習課《人體通過神經系統調節生命活動》中,筆者提醒學生注意題目之間所具有的知識上的聯系,引導學生按順序回憶知識、表達結構和功能達到對知識的再認。例如將鞏膜、虹膜、角膜、視網膜分為一組進行記憶,將瞳孔、晶狀體、視覺中樞、視神經分為一組進行記憶,將耳蝸、聽小骨、鼓膜、聽覺中樞分為一組進行記憶,等等。
通過將生活實踐經驗植入到生物教學中,筆者取得了以往用常規教學沒有取得的效果和成就,同時,學生自己也明顯的感覺到了自己的進步和成功。學生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更全面、更深入;二是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觀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三是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有了質的飛躍;四是學生的動手操作欲望更強烈、能力更強。在以后的生物教學中,筆者將更多的將每一個生物知識都巧妙的植入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中教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索生物知識,在生物教學中感悟生活樂趣,在充滿神奇生物知識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玉苗.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7(03).
[2]陸茜.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