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光因為她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沖刺之年,更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著實讓經濟社會發展的車輪放慢了腳步。在當下,國內疫情得以控制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復工復產、保障民生似乎是我們更為迫切解決的問題。就“如何發揮本土銀行的先天優勢,助力廣大農民朋友就地創業就業?”這一時代命題,響水農商銀行予以高度重視,打出了關注民生、金融先行的一系列組合拳。
一、深挖“農”,產品落地。為創業打通資金渠。
基于部分返鄉農民工有創業需求,該行支行負責人及客戶經理第一時間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戶的種養殖需求,幫助農戶分析研判經營風險及預期收益。對于收集而來的第一手資料,支行主動對接總行職能部室,優化開發信貸產品。精簡信貸手續,以大數據為分析建模依據,主推信用貸,同時下浮涉農貸款利率讓利于民,讓廣大創業農產以最快捷的速度、最優惠的利率享受到農商行的信貸支持,使其創業理想迅漣轉化為創業現實。響水縣是傳統農業大縣:“響水西蘭花”已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九豐農博園已成為響水農業科技推廣創新的示范窗口,基于此,該行在支農產品的研發中。根植“三農”,深挖涉農需求,讓農商行之“農”字光澤灌河大地。
二、剖析“商”。服務到家,為商服激活源動力。
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一直是市場活力的主體之一,他們點多面廣,與老百姓的生活患息相關。然而新冠疫情下的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顯得步履艱難。該行分片客戶經理在做好前期的市場調研基礎上,通過開展“客戶沙龍”、“營銷講堂”的形式,邀請行內外市場營銷專家講解市場特點及營銷技巧等,深得廣大客戶好評。對于小微企業主,該行積極開發互助營銷產品,利用資源渠道,為小微企業主拓寬營銷渠道。比如該行近期與“響桑園家庭農場”聯合推出的散養土雞線上行銷活動,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一方面,幫助響桑園家庭農場快速提高了銷量,另一方面也為客戶爭取了實實在在的餐桌福利,起到了雙贏的效果,社會反響強烈。“商”字發力,不僅要走進客戶,更要與客戶產品融合,這不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命運共同體”在商業領域的最好詮釋么!
三、問道“行”,科技先行。為服務奠定新支撐。
農信到農商的轉型,絕不是一字改之,背后是商業化服務的日漸崛起。現代商業化的金融服務離不開兩個方面的支撐保障,一是硬件的提升,二是軟件的跟進。硬件方面,該行積極推動科技轉型,以科技立行打造新銀行。“灌河金融便民驛站”是該行利用原縣城網點改造而成,地理位置優越,科技裝備先進。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客戶體驗后都豎起大拇指,稱贊響水農商是科技銀行!軟件方面,就是提升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該行配備優秀的業務骨干開展一線服務,對于特殊客戶采取上門服務的方式讓老百姓解決金融服務后顧之憂。距離不是問題,只要您一個需求,響水農商行人風雨無阻。對于外地返鄉農民工,該行更是推出貼心服務,王某是我行一位新客戶,之前在無錫打工。因疫情影響今年決定就地就業,受聘于縣內一家大型企業。因王某新房裝修需要資金,該行客戶經受理后知悉該客戶為我行代發工資客戶,上門為期指導辦理了手機申貸業務,秒批5萬元解決其燃眉之急。除此以外,為了感恩最美醫護人、最美逆行者,該行的客戶經理奔走于各醫療機構,了解并解決醫護工作者的資金需求,并以最低利率回饋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