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眉
我們熟知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于亞圣孟子,講的是人們在選擇兩個同樣有吸引力的目標時,內心會發生心理沖突。
從心理學上看,沖突是兩種勢均力敵的力量的對抗。就驅力而言,存在著三種基本沖突,那就是:雙趨沖突、趨避沖突和雙避沖突。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最典型的雙趨沖突。兩個都想要,但是環境只允許要一個,這時就會產生難以取舍的心理沖突。如果都想要的兩樣東西價值一般,比如兩盒同樣品牌的餅干,但包裝盒不太一樣,雖然盒子都很漂亮,但還是比較容易作選擇。可是,如果是兩份同樣具有吸引力的超級棒的工作呢?那選擇的難度就大了很多。
按照中國人的智慧,面臨雙趨沖突時的選擇是:兩利相權取其大。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則是趨避沖突。當可以滿足我們某種需要的事物同時附帶著+消極面時,這時趨向反應與回避反應會同時發生,使人感覺左右為難。
解決趨避沖突的要點是正視這樣一個現實: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得有失的,只得不失是傳說,不是現實。因此,為了你想要得到的,就必須付出代價,而且絕大多數時候你還得先付代價。得先喂馬兒吃草,然后再指望馬兒為你跑.
而中國成語中的“左右為難”“進退維谷”則是指雙避沖突。指人們同時面對兩個具有威脅性的、不利的情境,兩個都想回避,但是由于條件所限,只能回避一個。
雙趨沖突或者趨避沖突雖然會導致糾結或者不安,但是卻不會導致痛苦。而雙避沖突則不然,往往會導致很大的痛苦,兩個選擇都不想要,但是卻不得不接受其中一個。這種情況下,按照中國人的智慧,解決問題的要點就該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其實無論哪種心理沖突,很多時候都是個人的心理現實所導致的,所謂見仁見智而已。但要順利解決因為驅力而引起的心理沖突,卻有一些共同的原則可以遵循: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其次是接受有得就有失的生活現實,放棄求全或僥幸心理。最后是要懂得權衡,不僅要對看得見的利與害做權衡,還要能把看不見的時間成本算上,懂得抓住決策時機的重要性,懂得拖延往往會制造出新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