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 ? 要】充分挖掘古詩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將其融入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教師可以開展古詩組讀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內涵比較中知曉民俗之異,在意象比較中感受民俗之趣,在煉字比較中體味民俗之妙,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提升積累、賞析、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民俗文化;古詩組讀;意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充分挖掘古詩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將其融入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元日》《清明》兩首古詩的教學為例。元日,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也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春節(jié),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清明,既是一種節(jié)氣,又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編者將兩首古詩編寫在一篇課文中,意在讓學生在古詩的比較閱讀中,感受民俗文化的無窮魅力。
一、在內涵比較中知曉民俗之異
“民俗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或者說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和遵守的行為規(guī)則。”基于某個節(jié)氣的獨特生活方式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如《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描寫古人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該詩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換桃符三種傳統(tǒng)習俗來渲染春節(jié)祥和歡樂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推行新法的強烈愿望和堅定決心。首句為“爆竹聲中一歲除”,詩中提到的燃放爆竹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全家老小在大年初一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用屠蘇草或其他幾種草藥泡的酒。人們還把酒渣用紅布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意思是用新桃符替換了舊桃符。桃符,是畫有神荼、郁壘兩個神像或寫有這兩個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掛在門上,以求“避邪”。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后來這種習俗逐漸演變?yōu)橘N春聯(lián),但過年放鞭炮、喝美酒的活動還流傳至今。四句詩中,三句都寫到了傳統(tǒng)習俗,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悠久。
《清明》一詩,語言十分通俗,毫無矯揉造作之痕。清明本身既是自然節(jié)氣,又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該詩由此凸顯兩大特色:一是節(jié)氣特色。首句為“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清明時節(jié)正是冷暖空氣沖突激烈的時候,勢力減弱的北方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濕空氣常常在長江一帶交鋒,致使江南地區(qū)常常“乍暖還寒晴復雨”。清明前后細雨霏霏,儼然成為這個節(jié)氣的特點之一。二是節(jié)日特色。清明節(jié)最主要的習俗是祭拜祖先,悼念親人。在這個本該家人團聚、上墳祭掃的日子,作者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十分復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平添了一層愁緒。特定的節(jié)日、特殊的環(huán)境,使作者產(chǎn)生了特別的心境。《清明》在思想與藝術上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其在清明哀悼詩中千古絕唱之地位。
不同的起源,帶來的是不同的習俗,甚至不同的感受。教師在指導學生正確朗讀這兩首詩之后,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兩首詩、兩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分別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經(jīng)過整體感知與比較,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元日》帶給人的感受是喜氣洋洋的、歡樂的,而《清明》則帶來傷感的、悲涼的感受。這種直觀的感受與兩個節(jié)日本身的情感基調是完全吻合的。這也為后續(xù)的賞析打下了基礎。借助《元日》和《清明》,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春節(jié)和清明不同的民俗文化,也對豐富多彩、各具特征的節(jié)氣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明白詩人是在特定的節(jié)日借景抒懷,從而寫出情景交融的佳作。
二、在意象比較中感受民俗之趣
意象,即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詩人借助意象抒發(fā)感情和抒寫生活的豐富多彩,讀者則通過意象來理解詩、理解作者。
在這兩首詩中,兩位詩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酒”這一意象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春風送暖入屠蘇”,此句詩從觸覺上寫春風送來了暖意,從嗅覺和味覺上寫人人都愉快地飲用屠蘇酒,慶賀新年。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一個口語交際的環(huán)節(jié):“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喝酒守歲,晚輩會跟長輩說些什么?長輩又會跟晚輩說些什么呢?”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紛紛表達自己內心的祝福:“祝福爺爺奶奶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祝福爸爸媽媽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筆者客串了課堂上的長輩角色,也給學生送上了新春祝福:“祝福孩子們好好學習,天天快樂!一年更比一年強!”筆者還在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說這是一杯什么酒。學生有感而發(fā),脫口而出:這是一杯團圓的酒、喜慶的酒、快樂的酒、溫暖的酒、幸福的酒……這里出現(xiàn)的美酒烘托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學生不僅體味了“酒”這一意象,還通過酒體會到了民俗文化的生動情趣。
教學《清明》一詩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詩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的目的是什么?這里詩人喝酒又是為了什么?”學生聯(lián)系詩人被外放江南、獨在異鄉(xiāng),不能回到遠隔千里的故園的背景材料,逐步走進詩人的內心。學生體會到,在這特定的悲情之日,詩人無法回鄉(xiāng),只能走在紛紛細雨之中,感受雨水潤濕春衫的冰冷。這冷既是身上的,也是心頭的。此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詩人希望用酒來消解憂愁、悲涼和思念。此時,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這是一杯驅寒的酒、憂傷的酒、孤獨的酒和思鄉(xiāng)的酒!
同樣的意象,別樣的情懷。《元日》是愉悅時飲酒,《清明》則是悲傷時飲酒。看似尋常的酒,其實暗含了作者的情思。將酒這一共同的意象置于不同的情境中,讓學生進行體味、咀嚼,能幫助他們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煉字比較中體味民俗之妙
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詩人常對某個字、詞進行精細的錘煉、推敲和創(chuàng)造性的搭配,使其獲得簡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的表達效果。
《元日》的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的是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的情景。“曈曈”二字展現(xiàn)了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著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而《清明》中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寫的是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的天氣。詩人用“紛紛”二字來形容那天的雨,可謂恰到好處。古典詩詞中,詩人常常采用這種“疊詞”的手法來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內心情感。這樣的手法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還對相關情境起到了強調作用。兩首詩在描寫環(huán)境時,不約而同地采用了疊詞的手法,盡顯不同時節(jié)的不同特點,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于以上解讀,在教學《清明》一詩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個詞可以感受到行人傷心欲絕的心情?”學生首先將目光鎖定在“欲斷魂”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幾個字表示“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接著讓學生找一找,還可以從哪個詞感受到悲傷。這時,有學生注意到了“雨紛紛”這一特殊的氣象。“‘雨紛紛明明寫的是自然環(huán)境,與詩人的心情有什么關系呢?”教師這一問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思考,他們聯(lián)系這個節(jié)氣特殊的環(huán)境、這個節(jié)日特定的人文內涵,感悟到這綿綿細雨打濕的不僅僅是衣衫,更是詩人的心情!至此,學生的感悟已經(jīng)從直抒胸臆的“欲斷魂”到了借景抒情的“雨紛紛”,進入了更高的思維層次。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特色也一覽無余。全詩共28個字,可謂是惜字如金,但是詩人卻連用了兩個相同的字來寫這連綿不斷的細雨,可見“雨”在這首詩中對表情達意所起的重要作用。
緊接著,筆者讓學生到《元日》一詩中去找一找類似的寫法。學生明確問題指向,投入詩中,不僅發(fā)現(xiàn)了“曈曈”這種疊詞的表達形式,更理解了王安石連用兩個“曈”字,為的是表明變法給百姓帶來的美好前景以及自己的決心和勇氣。
由此可見,兩位詩人抓住一雨一晴不同的節(jié)氣景致,運用了疊詞手法,表達了內心不同的情感。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精妙,也明白了兩首詩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特點。
總而言之,古詩組讀是根植傳統(tǒng)、親近民俗的教學形式。它能真正讓學生在古詩的對比閱讀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提升積累、賞析、表達的能力。
(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