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鑫 張星亮 吳山
摘 要: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全局性變化,社會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土資源開發與利用也亟需轉向更加集約、更加高效的利用方式。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是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自然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提質機制新要求,人類采取綜合措施對某一空間范圍內國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整治、保護的全部活動,是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提供重要的支撐,貫穿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脈絡。本文通過探討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研究路徑,以期為當前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土綜合整治與修復專題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生態環境;綠地系統;規劃策略
引言
城市在發展創新過程中,能否做好綠地系統規劃工作至關重要,會影響城市整體的發展水平。隨著現代化城市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傳統模式下的綠地系統規劃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此階段城市發展的要求。為了能夠優化城市生態環境,在大區域層面更要做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工作,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綠地空間。本文從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現狀入手,探討在新時期背景下,如何做好綠地系統綜合規劃工作。
1綠地生態空間規劃存在的問題
1.1綠地空間分配和國土規劃缺乏協調性
在實際對城市規劃區的綠地系統進行管理期間,像農業部門、市政部門、林業部門等都具有一定的管理權,但是綠色空間的隸屬關系卻比較復雜,仍然存在同一個空間具有雙重管理部門的情況,實際對各個部門在城市規劃區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的權利、職責進行劃分期間,缺乏明確性和合理性,進而就會產生綠地分配和規劃缺乏協調性的現象。在面對此項問題的時候,就要運用多種方式對綠地系統進行統一規劃。
1.2部門規劃自成派系,矛盾不斷
由于事權不統一,各部門開始自成規劃體系,并隨著管控范圍的增大逐步演變成各部門間規劃空間的爭奪局面,如住建部門的城鄉規劃,原本側重于城鎮體系,現逐步轉向全域范圍的管控;國土部門的“土規”也明顯由最初的耕地保護轉向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趨勢,不斷控制建設用地,從而造成與城鄉規劃的沖突﹒與此同時,整個空間規劃體系明顯缺乏統一全局的龍頭規劃,缺少一個關鍵性的協調或負責部門,從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各類規劃間的矛盾。
1.3綠地規劃機制缺乏系統性
在開展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工作期間,不具備系統性和完善性的綠地規劃機制,這樣將嚴重影響著綠地規劃管理水平的提升;缺乏規范和標準的綠地規劃管理流程,將難以使綠地系統在城市生態規劃工作凸顯價值。在此種狀況下,導致城市生態綠地規劃工作缺乏有效性、延續性、補充性,在擾亂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還會降低城市綠地規劃和利用的生態效益。
2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綠地生態空間規劃策略
2.1加強與土地規劃技術機構的深度融合
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這兩個項目都是非常密集的項目,導致規劃管理與土地管理之間的工作沖突,也包括市政規劃與土地管理技術機構之間的差距。各機構已經解決了改革進程中的體制問題,但長期存在的心理惰性、技術概念以及由此產生的工作模式差異無法立即消除。城市規劃者和土地規劃者必須打破慣性概念,通過采用補貼和補貼運營做法,在地方空間規劃的“物理”和“化學”反應之間形成深刻的差距。作為城市工作人員,應積極研究土地利用規劃中的高效調控手段,充分利用其對土地調查、利用安排、規劃、土地供應、國籍等方面體制安排的知識,提高其規劃“多學科安排”工作方案的有效性。
2.2強化生態建設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和治理,完善城市自然保護和生境營造,重塑城市綠色生態格局,逐步建設城內城外系統聯通的生態綠地網絡,塑造山水城景融合、自然宜居的城市形態,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開展破損山體、植被、工礦廢棄地等生態修復。嚴格控制園林水景設計和建設,保護濱水岸線的原始自然生態特點,開展城鎮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因地制宜打造濱水綠地和濱水公共空間。嚴格城鎮濕地資源保護,堅決遏制城鎮建設中對濕地的不合理利用。禁止盲目改造自然生態行為,糾正隨意改變自然地形地貌、挖湖堆山、攔河筑壩、截彎取直、護坡駁岸過度硬化等現象。
2.3構建多元化規劃機制,展現綠地規劃綜合性
城市生態景觀由許多不同的生命形式組成,需要更準確地實施多元農村體系建設,以確保生態系統的持續平衡,完善綠色規劃的系統化和完善環境機制。例如,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良性生態足跡,必須考慮到保護的各個方面,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綠色規劃。對一些城市的綠地進行優化可以確保人為綠化模式的障礙不夠充分,一些外來植物的旅游業不太環保,這就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物和環境關系的自然環境,為隨后的高效綠色規劃奠定基礎。
2.4使用“兩級”技術支助
對“兩階段評估”要求的正確看法要求充分利用“兩階段評估”來確定農業生產和對城市化的理解,并充分認識到居住區與適應這種關系性質的人之間極其復雜的適應性。“兩步評價”效果有限,符合生態發展理念。“雙重評估”需要改進現有資源使用狀況的績效評估,這就需要一系列其他的未來風險因素。必須遵守增量控制、庫存控制、流量放行、質量改進的指導方針,必須嚴格控制一些未使用的領域。評估城市的一些中長期風險因素,特別是自然災害的有害影響,需要有針對性的解決戰略。
2.5建立反映城市特征的全球綠地系統
城市在規劃生態生態生態位時,必須結合城市邊界內外的生態綠地,以確保最終設計合法,同時反映城市的特點。在項目運行期間,您可以結合實際狀態選擇不同的方法。自然環境和人類環境等資源對于將社會置于現代化的中心至關重要。為了提高城市建設質量,綠色設施規劃必須考慮到自然環境和人的本性等諸多方面,同時證明城市建設和發展具有科學依據的特點,以確保真正的環境可持續性。你可以邀請專業設計師進行分析和規劃,為人類生產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結束語
目前,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開展國土空間全要素綜合整治,及時修復損毀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與效益,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通過認真梳理并探索了當前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研究路徑,確定了整治與修復關鍵性問題,為今后整治與修復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以實現人居環境和諧友好、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湯俊紅,申琪,柳建玲.國土空間規劃視角下福州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空間布局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18,33(11):1201-1205.
[2]陳亮.遵循生態文明理念,加強國土空間規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32):54.
[3]董祚繼.從機構改革看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的提升[J].中國土地,2018(11):4-9.
[4]包存寬.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空間規劃體系[J].城鄉規劃,2018(05):6-13.
[5]高延利,蔡玉梅.構建新時代的自然生態空間保護體系[J].中國土地,2018(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