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知識經濟迅速崛起的時代,人才引領著各行業的走向,成為包括出版行業在內各領域展開競爭的重要條件。文章指出加大出版人才培養力度、優化出版人才結構、提高出版單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提出創新出版人才培養機制應在目標、方法、效果上嚴格規劃,落實到位,抓出實效,并針對出版人才的培訓、培養提出了具體方法。
【關? 鍵? 詞】人才培養;在職培訓;機制創新
【作者單位】周莉,廣西人民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4.016
縱觀改革開放發展史,每取得一點進步都離不開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優化配置。在人力資源的梯次結構序列中,高端人才、創新人才、領導人才永遠是人才寶庫中的佼佼者。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他高瞻遠矚地指出“要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人才問題上升為“強國戰略”和“引領發展的戰略”,這給予我們莫大的啟迪和鞭策。
出版是智慧型產業,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人類文明為己任,對從業人員的人格素養、文化情懷、學術理想要求較高,反觀當下出版界的人才狀況,卻與出版業的發展要求相距甚遠。
一、編輯人才狀況與時代要求有差距
出版發展創新需要復合型人才,而人才儲備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配備卻不足。全媒體時代,出版社面臨巨大轉型和挑戰,編輯的工作量和任務量空前高漲。從選題策劃開始,組稿、審稿、編輯、設計、排版、校對、印制到發行后的宣傳,編輯都要全程跟進,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加班加點成為編輯工作的新常態。但是,編輯的整體薪酬福利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提高,有才華、有經驗、有積累的人紛紛流入較高收入行業或機構,導致傳統出版業在發展轉型時期面臨高素質人才流失的嚴峻問題。
隨著出版社對編輯綜合能力要求的大幅度提高,很多編輯無法跟上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編輯學習能力弱,知識陳舊,很難突破技術瓶頸;新編輯雖然學習能力強,但是缺少經驗和專業知識的積累,短時間內難以成長為中堅力量。因此,專業編輯人才的稀缺成為出版企業轉型發展的瓶頸。
習總書記提出“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人才就是未來,抓住了人才問題,才能抓住發展的關鍵。編輯人才是出版社發展的根本,是出版社最為核心的資源,是出版競爭力的鑄造者。出版社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編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一流的編輯人才隊伍,誰就能占據出版行業競爭的制高點。出版社要想謀得長遠發展,就必須把編輯人才作為一種戰略資源進行重點培養、吸收和使用,做出長遠的、全局性的戰略安排。
二、 編輯人才培訓機制創新與檢驗
出版社的人才培訓機制是人才成長的孵化器、推進器,出版社要根據業務發展的主要方向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未來的編輯必須從單一的專業技術人才向復合型創新人才轉變,出版盈利模式的多樣性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多樣性。當前的出版人才培訓有國家級、省部級、集團級、單位級,層層抓,力度大,成效可謂不小。但大多培訓只停留在一言堂式的上大課,聽者難以將所學很好地與實踐結合。因此,出版人才培訓要創新機制,在目標、方法、效果上嚴格規劃,落實到位,抓出實效,抓出生產力來。
創新培訓目標,就是提高“三性”:有效性、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要求不圖形式,不走過場,要對培訓對象有幫助、有提高、有啟發、有激勵;針對性要求事先調查,現場答疑,充分交流,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弱什么強什么,短什么長什么;靈活性要求從實際出發,該大就做大動員、大報告,該小就做小范圍、小專題、小規格,關鍵要在精準上下功夫,讓培訓有收獲。一切培訓都應該指向重樹出版的理想情懷,培養出版的人格情操,重建出版的文化影響力,讓出版人明白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擔當——出版人是文化的傳薪者、文明的守望者、知識的生產者、智慧的傳播者和思想的推崇者。
創新培訓機制的方法可供選擇的很多,目前推行的有分層、分級、分類型、分課題等類型,目標在于抓實、抓細,抓出成效來。要實現“三抓”,筆者提出“四分”“四為主”的方法與出版同仁探討。“四分”指分類型指導、分專題研究、分選題評論、分課題總結,“四分”的要義在于選準目標,精準發力,打有準備的仗,切忌一刀切、大雜燴。“四為主”是指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以分散為主;短期突擊與長期堅持,以長期為主;大會報告與小型研討,以小型為主;專家講學與專題自學,以自學為主。“四為主”強調自覺,貴在堅持,追求實效。
檢驗培訓的效果不能含糊,要實打實,要有硬指標、真功夫。如經過培訓,編輯要能夠提出好選題,編出好書稿,打造品牌產品,讓人才與好書齊飛,好書與好社同步,這才是培訓效果的最理想境界。檢驗出版人才,也不應過于模糊。筆者結合出版規律提出四個“能不能”檢驗標準:能不能提出有關出版社、出版物、出版市場的真實性問題?能不能提出有針對性、切中時弊的好問題?能不能擊中要害,精準地把握當下出版問題的實質?能不能探求、總結出解決問題的規律性方法?四個“能不能”,既是出版人才學養高低的體現,是出版物質量高低的前提,也是出版改革能否“抓鐵有痕”的員工檢驗尺度。
三、 提升編輯人才素養重在養德
編輯是高尚的文化職業,從古至今對編輯的要求都是嚴格規范的。編輯關乎精神產品的制造,必須要有文化情懷和文化追求。因此,編輯人才的培養不僅是業務能力的培養,還應包括人生觀、價值觀和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從而使編輯對出版的使命和擔當理解透徹,對企業產生認同感、歸屬感。
一名優秀的編輯,一定要具有堅定的人生信念,發自內心熱愛編輯工作,并且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專業化、針對性強的職業培訓,可提升編輯的職業道德修養,鼓勵他們追求精神的力量,只有自身深刻體驗過生產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創造出高品位的精神產品。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企業經營發展所推崇的基本信念,是將所有員工聯系到一起的精神紐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對出版企業而言,只有絕大部分員工的個人價值觀趨同并形成核心價值觀,企業才可能取得長遠發展。因此,出版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培養在編輯人才的培養上顯得尤為重要。
四、踏實篤行提升編輯素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朝夕之功,難登高峰。人才培養,難在堅持。有人會問,出版人都是科班出身,還不算人才嗎?說“是”,是因為他們的確是傳統意義上一般情境中的“人才”;說“不是”,是因為他們中不少人還缺乏出版實踐中的創新意識和拼搏精神。為此,筆者提出“四個堅持”:堅持讀書,堅持實踐,堅持總結,堅持出好書,以出好書為評判標準。
首先,堅持讀書。出版人天天與書打交道,豈能說不讀書?非也。編書不等于讀書,我們說的讀書,是指有讀書計劃、讀書心得的閱讀,而非消遣式手機瀏覽,或沉醉于朋友圈;我們說的讀書,還指讀本專業范圍的新書、好書,讀本社的新書、好書,新書與經典聯系讀,本社書與外社書對比讀,讀多了,讀進去了,就會悟出編輯之道。
其次,堅持實踐。這是一個關注當下的大課題,中國正在進行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每天都有新知迸發,也有新問題不斷涌現。讀社會這本大書,讀改革這本新書,是實踐的一大要義。實踐的日常操練,是指要經常到書店、圖書館涉獵新書;要積極參加書展、書市,掌握新書信息,洞察出版態勢;要勤于參加研討會、學習班,深化自己的認識。此外,還要多和專家交朋友,從他們那里獲得學術最新動態、成果,獲取選題靈感,醞釀精品書。
再次,堅持總結。編輯要從出版工作的實際出發,從人才的自我修煉入手,要有一整套個人從業經歷的記錄,包括書市書情調查報告、選題策劃報告、選題計劃、作者書信往來、新書評論等。這些工作比較細致煩瑣,因此很難堅持,有的編輯甚至終其編輯生涯也拿不出一套完整、像樣的“個人編輯檔案”。此外,還要有論文發表,這是編輯廣聞博取、業有專攻、術有新知的一種體現。一提到寫出版論文,有的編輯就傷腦筋,非到評職稱時才臨時拼湊;有的編輯一年到頭沒發表過一篇論文、書評甚至連一篇新書簡介都寫不好,知識老化、退化、邊緣化、碎片化嚴重。缺乏知識積累,缺少知識更新,不能及時調整知識結構,怎能編出好書?
最后,堅持出好書。出好書是出版的永恒主題,是出版人的理想和追求。好書源自好編輯,好編輯要獨具慧眼與真心——慧眼才能識珠,真心才能取得真經。出版人不僅要有好奇心、求知欲、敏銳度,還要有辨識眼光、挑選能力,以及精益求精、反復提煉、打磨拋光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張新新,陳奎蓮,倪薇鈞. 新時代數字出版人才創新機制研究[J]. 出版廣角,2020(4):29-33.
[2]趙玉山. 新時代出版人才隊伍培養成就及經驗[J]. 出版廣角,2020(2):30-34.
[3]范高強. 媒體融合中出版領域應注重編輯人才的新培養[J]. 傳媒論壇,2020(1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