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料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以及社會價值,是圖書館業務開展和功能發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文章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為出發點,研究當前我國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建設。通過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建設存在類型單一、技術平臺缺失、價值挖掘力不足、讀者服務力式微四大問題。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加強跨界聯盟協作、創新技術平臺建設、完善內容獨立標引、提升智慧服務效能等建議,以期促進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建設以多元、立體、特色品牌、沉浸體驗引領行業的創新發展。
【關? 鍵? 詞】圖書館;史料數據庫;人工智能;技術賦能
【作者單位】吳昊,四川工商學院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50.7【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4.027
圖書館史料主要是指各歷史時期有關圖書館發展進程的各類檔案、圖書、報刊、日記、電影、海報等文獻資料,既包含了各歷史時期圖書館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物理、媒介等要素及成果,又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圖書館的制度、管理模式、運營機制等,因此具有高度的歷史、學術、社會價值[1]。21世紀以來,圖書館歷史文獻的數字化建設呈現蓬勃之勢,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圖書館史料庫的建設勢必更加全面、立體、智能化,其史料資源的搜集、整理、匯整乃至呈現方式、建構路徑都將實現顛覆性變革,這也是圖書館進行資源有效開發和管庫體系建設的必經之路。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建設除了面臨資源搜集煩瑣、文獻數量巨大、精細標引困難等問題,還須謹慎應對技術風險,最大限度地實現圖書館史料庫智慧建設的目標。文章以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建設現狀為研究點,深入分析其所存在的問題,并有效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提出建設構想,以期為現階段及未來圖書館史料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提供可行性的指導建議。
一、圖書館史料資源的三重價值
圖書館史料資源是歷史上各時期、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層面的記錄,具有深刻的價值意義,主要表現在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及社會意義三大方面。
1.圖書館史料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沈昌直曾言:“今觀周子之所搜,無非史料也?!彼^史料,是人類社會歷史在發展過程中遺留下的,對人們認識、解釋、重構歷史演化進程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此外,圖書館史料資源的歷史價值還表現在時代引領上。中國學者徐國利表示,史料價值的本質在于其本身的闡釋性,即引文入史,以文史合一的書寫傳統呈現各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進程和實踐活動樣貌,進而為當下的時代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史料資源是歷史經驗的傳承,因此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
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信息資源的集散地,其史料資源既是對區域發展進程的概括和映射,又是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實踐活動的演化記錄,更是人類認識歷史的唯一渠道,對當代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2.圖書館史料資源具有濃厚的學術價值
作為社會知識傳播的公共服務機構,圖書館在知識傳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史料資源的價值主要是指歷史材料(文字材料、實物材料)對歷史研究的價值作用,其反映的歷史事件越詳細,則越為稀缺,其學術價值就越高。圖書館搜集的史料資源真實度高、稀缺性高、專業性強,其中不乏對各類現代學科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史料資源。如云南省圖書館收錄的彝族史專著《武定鳳氏本末箋證》,該書針對云貴川彝族歷史文化資源予以歸納總結,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有益于學術界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此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實踐精粹,圖書館史料資源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系龐大等特征,對當今我國學術研究事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如安徽大學圖書館現存的明代實錄體文獻《明實錄》,不僅對地理區域史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意義,對我國社會學、經濟學科的創新發展亦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3.圖書館史料資源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史料資源之所以在漫長的歷史實踐活動中經久不衰,傳承至今,與其本身固有的價值分不開。首先,史料資源作為歷史實踐活動的真實記錄,其反映的是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是人類生活實踐的具體表現。通過史料資源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掌握各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現狀,對現代社會發展具有較大的啟示作用。其次,大量圖書館的史料資源既是歷史的映射,又彰顯了當時社會的整體風貌,對現代社會的歷史溯源和未來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有利于促進現代社會的進步。史料資源具備重要的區域社會功能,主要是指對區域發展建設提供歷史參考,如西部大開發中的地方志資源對西部地區的發展建設具有強大的指導作用。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真正的史料只有兩種:證據和批判,即生活和思想”,史料資源對社會發展和人的思想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只有真正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才能進一步掌握社會發展需求,實現長足進步。
二、當前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建設存在的問題
21世紀以來,圖書館史料庫的數字化建設不斷推進。但由于受到技術、成本及多種問題的制約,圖書館史料資源的數字化進程較為緩慢,大部分的數字化工作僅停留在紙質文獻的數字替代階段,并未實現內容移植,史料資源的數據利用率較低,這對史料庫的建設造成了不少阻礙。
1.史料類型單一
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理應包含各類檔案、圖書、報刊、電影、圖片等多種資源類型,但據調查得知,當前圖書館的史料數據庫主要以報刊文獻為主,類型較為單一。從我國多數圖書館史料資源類型來看,主要以老舊報刊、拓片、孤珍文本等紙質文獻為主要類型,且大部分史料分布區域零散不一,與其他史料文獻雜糅,集中整理難度大。以晚清、民國時期的史料資源來看,盡管諸如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自建了史料數據庫(民國圖書數字化資源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等),但由于音視頻資源稀缺,老舊報刊等文獻較多,該數據庫給人造成一種報刊庫即史料庫的刻板印象,這也說明了目前我國圖書館關于史料數據庫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此外,就目前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內容的建設角度來看,大部分史料數據資源的錄入缺乏對歷史背景、歷程等內容的延伸,電子數據庫的內容建設也并非集聚所有史料資源的綜合體。
2.技術平臺缺失
圖書館現有的史料數據庫在平臺建設與技術運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各區域、平臺的技術研發與運用水平參差不齊。以社會服務為主導的公共圖書館,史料數據產品更為齊全,對前沿技術的應用速度也更快,如首都圖書館、廣州圖書館等。但公共圖書館自建數據庫的功能化取向卻有待提升,其史料數據庫的檢索方式、文獻標引技術較為落后,用戶針對檢索結果進行二次檢索的服務功能依舊不健全,這往往給讀者帶來不良體驗[3]。第二,史料數據資源的復用性較低,不少圖書館盡管開發了相關專著和期刊數據資源系統支持讀者用戶瀏覽,但由于平臺系統間缺乏科學規劃,導致不同類型的史料數據資源難以實現知識維度的整合統一,這不僅造成了史料資源的閑置或浪費,還加劇了讀者的使用障礙。此外,圖書館的史料數據庫建設往往由于技術與成本高昂而難以做到即時維護與更新,甚至由于訪問量的驟增或功能故障導致數據庫癱瘓,這對于移動互聯時代的PC端和移動端數字閱讀而言,其平臺和技術的兼容與靈活性仍需要不斷提升。
3.價值挖掘力不足
目前,我國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其核心目的是發掘史料的多元價值,實現知識的傳承與創新。但就現有的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建設來看,其性質大多為語料庫,并未達到知識庫的標準。當前,大部分圖書館的史料數據庫在內容檢索方面多基于標題、作者、日期等外圍特征,這種表面性的文獻聚類導致用戶的檢索效率低下,史料價值多呈現為語料特色,知識的組織性聚類尚告闕如,說明了在當前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數字化工作中,知識價值的挖掘能力有待提高[4]。現存的史料資源多以紙質文獻為主,其在數據轉化過程中較為注重事物性主題,對知識價值的挖掘程度不深,往往造成資源浪費與價值流失。從原因上看,目前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知識挖掘沒有真正實現史料資源類目的標準化,盡管《中國分類主題詞表》已經頒布實施,但想要實現史料數據庫向知識庫的轉化還須在此類標準上選取應用更強的詞匯類目,并結合大數據精準定位等技術促使數據庫由淺層的文獻標引轉向深層的知識服務,以實現質的飛躍。
4.讀者服務力式微
技術、平臺、史料數據庫服務的不足,都會直接影響 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能力,難以真正滿足用戶的多元信息需求。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讀者服務力式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知識服務力弱和知識有效率低。從知識服務層面來看,多數圖書館的史料數據庫主要以紙質文獻形式為閱讀載體,以多媒體閱讀為渠道,以“文字+圖片”為閱讀形式,且對讀者的知識認知水平要求較高。這意味著給用戶獲取史料或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在用戶需求與圖書館服務之間形成知識鴻溝。此外,多數圖書館的史料數據庫建設對傳統出版的史料匯編成果缺乏重視,且各區域的圖書館在史料數據庫建設存在重復性問題,這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還影響了用戶閱讀體驗。就知識有效率的角度來看,多數圖書館的史料數據庫建設以全文或標題檢索為主,用戶僅能在線瀏覽,不能實現全文及其知識關聯的內容瀏覽、復制和下載,導致用戶體驗感差,并難以彰顯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知識有效利用率。
三、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建設路徑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建設中的技術平臺和成本控制問題將得以解決,并在各類技術運行環境的優化特色下實現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物聯網等多種技術的融合,為史料數據庫建設提供充足動力,使其以多元化類型、立體化體系、特色化品牌以及沉浸化體驗促進圖書館實現跨越式的創新發展。
1.加強跨界聯盟協作,確保類型多元化
與以往的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建設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將促使各區域圖書館加速聯盟協作,在遠程史料資源定位、史料資源聯合采購、自助館際互借、用戶驅動出版、聯合保存等方面形成強大優勢,對處理史料資源的搜集、整理與價值開發等問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如5G的獨立網絡切片技術可以促進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實現多用戶、多業務、多服務的隔離與保護,最大限度地避免由資源重復帶來的知識價值低微問題;在大連接、高速率的技術特性下滿足多家圖書館跨區域、跨行業的史料資源采集和大規模設備間的通信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以往以紙質報刊文獻轉化為以多場景構建為核心的多媒體呈現形式,確保史料數據庫資源類型的多元化特色[5]。屆時,圖書館的史料數據庫不僅具備文本內容的知識傳播形式,還有效聯合了史料資源的背景文化和時代特色,并根據用戶的閱讀興趣提供相關知識,為用戶提供多類型、多樣態的史料知識,充分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
2.創新技術平臺建設,實現體系立體化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建設將有效融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多重前沿科技,在現有的數據庫基礎上強化平臺建設,實現史料數據庫的創新發展。
首先,圖書館的史料數據庫在5G技術的高速傳輸能力下將實現更精準的大數據分析服務,可以快速將散落在各區域、各平臺的史料資源進行整理,實現儲存機制和呈現機制的無縫銜接;在云端服務器的控制下將有效信息通過智能設備傳遞給用戶,降低用戶的閱讀門檻和圖書館的服務成本。其次,5G技術的低延時、萬物互聯等技術特征能將圖書館的系統與用戶設備自動連接,減少各類煩瑣的檢索和查閱流程,使用戶便捷地獲得智慧知識服務。最后,5G技術將改善以往圖書館技術維穩性的問題,即通過高速率、低時延、泛在化技術讓圖書館史料數據庫平臺更為穩定,用戶不再受到數據庫癱瘓等問題的干擾。此外,在區塊鏈技術下實現數據庫成果的即時更新和版權保護,全面實現史料資源的增值。
3.完善內容獨立標引,加速品牌特色化
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優勢建立的圖書館史料數據庫,不僅要完善史料內容標引工作,還要以組織性的數據挖掘、知識關聯加速圖書館特色品牌的形成。
首先,圖書館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在完全實現全文檢索的數據庫的基礎上延伸內容標準,使其精確到史料的性質、標題、作者、圖片等各個資源構成要素,再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實現各類史料資源終生在線和有效互聯功能,實現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精準化、全面化。其次,5G技術能賦予各種史料資源智能服務能力,如紙質文獻、拓片、實物等可同時在線,形成獨立標引,并以強大的知識關聯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在縱深融合的大數據剖析下即時反饋用戶需求,為其提供低時延的相關知識服務。人工智能技術將改變史料資源的呈現形式,從傳統的平面二維閱讀向多媒體三維閱讀轉化,為用戶營造知識服務氛圍,通過虛擬互動達到理想效果,實現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特色品牌構建的目標。
4.提升智慧服務效能,促進體驗沉浸化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將促進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智慧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全新的沉浸體驗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多感官震撼。首先,5G的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海量低功耗連接(mMTC)以及低時延高可靠連接(uRLLC)技術將顛覆圖書館史料數據庫的應用場景,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配合下讓用戶享受超清直播服務、智能調度服務以及虛擬空間服務[6],讓傳統的史料數據庫服務場景無限趨于真實,甚至達到真實與虛擬自由切換的狀態。其次,用戶不再需要主動檢索史料信息,而是在圖書館的智慧書屋、智能設備等協作下享受史料數據庫的各種智慧服務,并在iBeacon精準定位技術的維持下享受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最后,人工智能技術將促進虛擬智慧館員的誕生,將解決各類用戶閱讀史料資源過程中的問題,有效提升知識效率,優化史料數據庫的移動性和差異化業務處理功能,提高圖書館的整體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天根. 大數據時代的珍稀史料考釋及史學價值所在——大英圖書館藏“發信件簿”數據化處理及其反映清帝國通訊之側影[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11.
[2] 張莉,賈絲婷. “檔案、問題與方法”工作坊綜述[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9(3):2.
[3] 陳媛媛,侯君明. 近現代新聞史料庫數字化建設芻議[J]. 編輯之友,2018(8):84-89.
[4] 張寧, Miguel Baptista Nunes,李俊煬. “VR+文化”背景下的中華古籍閱讀與傳統文化傳播新路徑研究[J]. 圖書館建設,2019(6):128-134.
[5] 劉煒,陳晨,張磊. 5G與智慧圖書館建設[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5):42-50.
[6] 董同強,唐曉旺. 5G+AI:構建“智能+”時代的新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J]. 圖書館學研究,2020(5):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