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通
摘 ?要: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傳統武術面臨著不得不進行現代化轉型的局面。以文化自覺的視角對傳統武術的現代化轉型進行理論分析,指出傳統武術文化自覺的主體是武術人,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理論的立足點是對內的傳承與超越與對外的借鑒和吸收,并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提出“一體兩翼”的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的設想。
關鍵詞:文化自覺 ?傳統武術 ?現代化 ?轉型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6(c)-0196-02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by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MA Yongt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eZe Institute, Heze, Shandong, 274015)
Abstract: A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a new era, the traditional Wushu has to face the situation of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ubject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of traditional Wushu is Wushu Person, the standpoint of the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is to inherit and transcend from inside and to absorb from outside.
Key Word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Martial arts;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根植于農耕社會背景下的傳統武術也越發顯得跟不上時代步伐,傳統武術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正在逐漸消失。另一方面,伴隨文化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外來體育文化相繼涌入,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造成巨大沖擊,在這種歷史語境態勢下,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已成必然之勢,關于如何轉型,還需進行深刻的理論思考。
1 ?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的理論核心——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的思想是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1],文化自覺對于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文化自覺能夠幫助我們理清傳統武術的過去和現在,如此才不會在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中又走上了“文化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的道路。通過文化自覺,能夠充分挖掘傳統武術的民族文化本質與功能,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傳統武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它是一種將民族文化附加在武技之中的文化,通過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播與教習使人們了解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從這點看,傳統武術文化現代化轉型應以文化自覺為核心理念。
1.1 傳統武術文化自覺的主體——武術人
文化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人的本質化對象,“是存在和隱帥于人能動地改造世界和實現自我的對象性活動及其方式和結果中的普遍而恒定的集體意向”[2]。從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來看,文化自覺就是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文化來源,文化的獨特之處,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清楚文化的形成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其實這也是一種文化反省。文化本身是無法對自己進行文化反省的,但是文化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人可以通過在現實實踐生活中進行自我反思,傳統武術本身是不會自我反思的,只有通過習練武術的人來自我反思,包括習練拳種的來歷、風格特點,如何進行傳承與創新,以及自己所期待的達到何種目標等。其實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的根本就是習練傳統武術的人對傳統武術文化進行文化自覺的過程。
1.2 傳統武術文化自覺的態度
對待傳統武術文化的態度,應是冷靜、客觀、理性,甚至可以用同情的、理解的態度去評價傳統武術文化。不得不承認,傳統武術文化當前的發展進入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受競技武術與文化全球化發展的影響,傳統武術文化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各種外來武技文化也在不斷地沖擊傳統武術文化所固有的生存空間。師徒傳承,這種傳統武術文化所舊有的傳承方式與現在的教育手段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社會的發展給傳統武術文化提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面對各種外來武技文化,傳統武術文化的特色在哪里?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關于傳統武術文化的認同問題。在筆者看來,傳統武術并非其他武技項目,那么其應在內容上、習練手段上與習練形式上與其他武技存在明顯區別,而不是相似或雷同,這會給人一種既是這樣也是那樣的感覺,特別是不能給人一種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類似或雷同的感覺。
2 ?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理論的立足點——傳承、超越和借鑒、吸收
2.1 對內的傳承與超越
楊東平先生這樣說:“傳統正是這樣一種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和審美力量的復雜存在,他永遠不會為理性的解析所窮盡……對傳統的發現和再釋往往也成為現代文化的創造性來源[3]。”因此,繼承傳統武術文化的傳統,維系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前提和基礎。
另外,傳統武術畢竟是在延續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形成的。傳統農耕社會所具有的封閉性、保守性和停滯性等特征,在其身上肯定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傳統武術自在的文化要素。特別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些糟粕性東西,在傳統武術中隨處可見,諸如在傳統武術文化身上至今還保存著一些門派之爭、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封建習俗。隨著歷史的遠去,這些自在的傳統武術文化要素不但沒有根本性變革,反而在今天的社會中日益成為傳統武術發展的枷鎖,這些不符合當今發展的要素,在傳統武術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我們必須舍棄,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實質性的超越。
但是,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超越應該有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不論在外延上,還是內涵上,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化超越不能丟棄民族文化的特色,不能遺棄傳統武術文化的優秀“傳統”內核,同時又要保證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化超越是一種創新性的超越。因此,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應該在保持傳統武術文化民族特色的價值理念指導下,對傳統武術既繼承又超越,使其既具民族性又具時代性。
2.2 對外的借鑒與吸收
傳統武術的現代化轉型應結合時代的發展,比如跆拳道在國內開展的火爆程度就值得傳統武術進行借鑒,習練的氛圍,習武者的興趣都值得研究,不應像以前那樣“入門先站三年樁”,可能3min人都跑光了。所以,外來體育文化的進入并非是一件壞事,應理性看待,將傳統武術文化與外來體育進行合理的文化整合,但是,在這種文化整合中,要有清醒的頭腦,不能只是把傳統武術與外域體育文化進行簡單的外在拼接[4]。鄭永年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文化藝術領域沒少向外學,但學的只是形式,而非精神[5]。”比如競技武術,為了進入奧運會進行了所謂“標準化”的改革,變得不倫不類,成為了“中國式體操”。這就說明競技武術學習的外來體育文化只是形式,而不是精髓。競技武術的這種文化拼接就像裝修房子,對原墻壁不經過處理,就在上面重新刷油漆,剛開始墻面還光鮮亮麗,沒過多久就開始龜裂一樣。因為油漆和墻面之間缺乏有機地整合,只是人為的一時人工黏合,缺乏強大的吸引力,所以龜裂是必然的結局。對于競技武術而言,這種文化拼接使競技武術沒有在傳統武術基礎上和西方體育文化精神平等對話、有機地整合,所以,最終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產生深層斷裂也就不足為怪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教訓也是寶貴的,因為它可以昭示后來者在前行的道路上避免重蹈覆轍,少走彎路。競技武術遭人詬病的原因告訴人們:進行文化整合要不失民族性。
3 ?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的路徑設想——一體兩翼
新時代傳統武術進行現代化轉型要符合當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一體兩翼”的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的設想。所謂“一體”,即立足與當代實踐,服務于人們大眾,不能脫離群眾;“兩翼”則是指在文化自覺的理論指導下,對傳統武術進行“揚棄”,剔除不合時宜的因素,和對當代各種體育文化精神進行交流融合。通過歷代武術人結合他們的時代特色不斷詮釋心意,對傳統武術進行時代重構,才使得傳統武術能夠伴隨中華民族文明一路走來,從未斷絕,直至今日成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歷代武術人對傳統武術的詮釋與重構,不但是對傳統武術文化內容的豐富,也是保持傳統武術強大生命力的手段。
參考文獻
[1] 黃平.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M].北京:生活·讀數·新知三聯書店,2007:192.
[2] 劉進田.文化哲學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49.
[3] 楊東平.城市季風[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184.
[4] 李龍.論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化出場[J].中國體育科技,2010(2):140-144.
[5] 鄭永年.中國崛起首先需要文化軟實力崛起[N].參考消息,200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