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錄像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對乒乓球臺內反手技術、臺外反手技術、反手單項技術實戰中的運用、反手技戰術組合運用在不同時期的表現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球體、球質的改變創新了反手技術和技戰術組合,新技術和技戰術組合提高了反手技術在比賽中的使用比例和擊球威力,具體為反手技術處理臺內球由“穩”變“兇”,由“難”變“易”;臺外球反手技術威脅增大;反手單項技術在實戰中的運用簡單化、粗暴化;技戰術組合運用更加多樣化;正反手技術的運用日趨均衡。
關鍵詞:乒乓球 ?反手技術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6(c)-0252-03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able Tennis' Backhand Techniqu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ball's material and size
Zhang Min
(Table Tennis Management Centre of Fan County, Pu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457000)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video observ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able tennis' backhand technique of short court, middle and back court, ?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 backhand technique in actual comba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ackhand skills and tac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the ball's material and size innovate backhand techniques and tactics, new techniques and tactics' combination promote the using rate of backhand technique and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hitting. Specifically, the backhand technique changes from "stable" to "fierce", from "difficult" to "easy"; the threat of backhand technique increases; the use of single backhand technique in actual combat is becoming simplified and rough; the tactical combination is becoming more diversified; the use of forehand and backhand is becoming balanced.
Key Words: Table Tennis; Backhand Technique; Trend
乒乓球項目在發展歷程中無論器材、技術、打法和規則都在不斷發展與創新。器材上從木板、顆粒球拍演變到海綿球拍再到海綿膠皮套膠球拍;技術上由簡單的推、攻、擋技術演變到現在的搓、擺、擰、拉、反拉、反撕等技術;打法上由快攻打法演變到弧圈球打法再到快攻結合弧圈打法;規則上從21分制改成11分制;近期國際乒聯又將直徑38mm乒乓球改成40mm乒乓球并由賽璐璐材質球變成塑料球。縱觀每次器材或規則改變之后乒乓球賽場都會醞釀出新的打法,新的打法中蘊含著新的技術。國際比賽成績證明,在規則改變后哪個國家或個人最先掌握新器材的性能,最先掌握先進的打法和新技術,最先適應新規則,他就能占領先機,引領時代的潮流,立于不敗之地。現階段乒乓球球體增大使得運動員擊球旋轉減弱、球速減慢,在這種相對低旋轉、慢速度的條件下乒乓球技術又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觀看近期重大乒乓賽事,發現球體增大以后運動員比賽中反手技術使用比例和得分比率明顯增加,對此現象讓我們認識到當今的乒乓球項目過度依賴正手技術已不能在世界乒壇立足,乒乓球技術的發展正由正手技術為主反手技術為輔的技戰術風格向均衡使用正反手技術的方向演變。當前形式下只有不斷強化、創新反手技術,合理運用正反手技術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因此,針對現狀研究乒乓球反手技術并討論反手發展趨勢是十分有必要的。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閱讀乒乓球書籍和查閱知網、萬方等數據庫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為文章奠定理論基礎。
1.2 專家訪談法
走訪高水平運動隊,探訪高水平教練及運動員,聽取他們對不同時期反手技術特點的看法和觀點,收集他們對反手技術的現狀與發展方向的意見和建議,為本文提供技術支持。
1.3 錄像觀察法
選取小球時代末期、大球時期及新材質大球時期運動員在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杯、世界乒乓球巡回賽總決賽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決賽技術錄像和世界排名前十名優秀運動員的比賽視頻作為研究基礎進行分析和探討。
1.4 對比分析法
將不同時期的反手技術進行對比研究和邏輯分析。
2 ?研究內容
2.1 臺內球反手技術分析與討論
乒乓球臺內球是指落置本方臺面后不出臺的球。處理臺內球技術主要包括擺短、劈長、挑打、撇、擰拉等技術。
小球時期的擊球特點是速度快、旋轉強、弧線低、變化多。這些特點致使運動員在處理臺內球時不易使用進攻性技術。尤其是反手位的臺內短球處理起來更加困難,用反手擺短技術接不轉球一不小心就會回球冒高被動“挨打”,用反手劈長技術接球也往往會因回球不夠低、轉、快、長而被對方沖、打。為擺脫反手技術接球的劣勢并爭取在被動的接發臺內球、對方擺短臺內球中尋求主動,故很多運動員便盡可能的采用正手技術接球,即:來球到反手位也強行側身站位用正手技術回接來球。這樣回球的優點一是正手技術接球質量高于反手技術;二是除搓、擺等過渡性、控制性技術外還能增加正手挑打技術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三是側身位的正手接球有利于和正手拉球、攻球等殺傷力大的技術形成有效的技術銜接。不過,側身站位正手接反手臺內球的弊端在于正手位的空檔比較大,需要時刻提防對手偷襲正手位和使用壓左調右戰術。
進入新材質大球時期,球的旋轉減弱及速度減慢,給反手技術處理臺內球創造了有利條件,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反手擰拉技術應運而生。分析其內在機理是因為球速的減慢能讓運動員有充分的時間去選位;旋轉的減弱能讓運動員更容易控制球(摩擦、擊打)和發力擊球;反手動作小、靈活性強的特性容易在得到臺內施展。反手擰拉屬于進攻性技術,其動作是一個利用肘關節作為杠桿帶動前臂、手腕迅速向前、向上擺動并及時制動的過程。其動作結構流暢,手臂、手腕發力充分,擊球瞬間像是甩在球上一樣非常有力。這項技術擊球的特點是擰拉出的球具有旋轉變化(上、下、側)、弧線變化(高、低)、落點變化(左、右、長、短)、速度變化(快、慢)。比賽中如能擰出高質量的落點刁鉆的弧線球會加大對手判斷球和控制球的難度,尤其是擰出的側上旋球或側下旋球常常會令對手感到匪夷所思,無從下手回球的感覺,給對手制造極大的威脅甚至是直接得分。反手擰拉技術適應能力很強,它可應對不同性質的來球,尤其對側上下旋處理起來更為順手,純下旋相對難一些;在位置上一般用于回接反手位半臺的臺內球,在判斷準確的情況下中路短球和正手位亦可使用。目前運動員處理反手臺內球時不再一味側身使用正手技術,而是首先選用比側身正手技術處理球更為便捷、上手速度更快,質量更高的反手擰拉技術作為處理反手臺內球的主要手段。可以說反手擰拉技術不僅解決了反手位臺內球被動的難題,也有效地解決了反手位使用正手技術出現的正手位空當問題。
2.2 臺外球反手技術分析與討論
此處將落置本方臺面后出臺的球統稱臺外球,反手位臺外球技術包括反手近臺技術和反手中遠臺技術。
乒乓球小球時期訓練指導思想為“技術全面”“特長突出”,所謂“特長突出”指的是突出正手技術,明確把正手技術定性為乒乓球技術當中最主要的得分手段。突出正手技術的原因是正手擊球動作能充分借助腳、腿、髖、腰手臂力量,能使擊球力量更大、速度更快、殺傷力更強、得分率更高。為此教練員訓練運動員時通常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練習正手技術,比賽時要求隊員有機會就要使用正手技術,沒機會也要創造機會,不僅在正手位使用,連反手位甚至反手位不是明顯機會的情況下也要冒著失誤的風險強行正手進攻,這樣也無形中增加了正手使用率,降低了反手的使用比率。所謂“技術全面”是指除了正手以外的技術也都要掌握不能有短板技術,反手近臺技術就是技術全面中的一項技術。作為一項次主要技術它主要運用于反手位,處理下旋球時以拉為主,處理上旋或平擊球時以反手攻、反手擋、反手彈擊為主。反手技術動作較小,擊球具有速度快和突然性的特點,但擊球的力量并不是很大,比賽中只能依靠快速的擊球和變線贏得主動,直接打出制勝球的概率并不高。
改為新材質大球后運動員擊球時乒乓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時間有所加長,球到球拍上反彈的速度有所減慢,這種瞬時出手速度的減慢也使得小球時代的反手技術擊球速度快的特點有所減弱。不過球拍和球接觸時反彈速度慢的同時,球變得容易控制了,也有充分的時間去摩擦球制造旋轉了。運動員掌握新球特點和擊球規律之后,反手技術不再一味追求速度,而是用球拍撞擊來球的基礎上融入摩擦球,將速度與旋轉高度融合,形成既有速度又有旋轉的高質量上旋擊球,這個技術也有了新的名稱叫做反手撕技術。反手撕技術在主被動條件下均可使用,主動時可發力進攻,被動時可以借力打力,回球均具備有速度帶旋轉,球落置對方臺面后有一定的上旋前沖力特點;這項技術有時還可通過制造低弧線球、高弧線球、假旋轉球等配合使用,以打亂對手擊球節奏,加大對手判斷球、回接球的難度,是全面優于反手攻的一項新技術。隨著反手反撕技術的出現和擊球質量提高,增強了運動員使用反手技術的信心,具體表現為:(1)運動員比賽中反手技術的使用比例大幅增加,正手技術使用比率下降,正反手技術的使用正在趨于均衡;(2)反手技術的使用范圍更大,運動員比賽中不僅反手位使用連中路球、正手位使用反手技術的現象也時常發生。
乒乓球反手中遠臺技術主要包括反手中遠臺拉球、反手放高球等技術,是指離臺50cm以上遠的距離進行處理球的擊球方式。乒乓球比賽如果一方被逼迫到中遠臺意味著該方進入被動挨打的局面,這種情況下被動擋一板或者放起高球都屬于正常現象,不過隨著球體的增大,球速減慢(退臺后減速更加明顯),運動員放高球的局面減少,反手反拉、反手遠臺對拉的局面增多。另外和小球時代相比反手拉球動作放得更開,全身力量用的更足,擊球絕對力量更大。
2.3 反手單項技術實戰中的綜合運用與反手技戰術組合運用分析與討論
反手單項技術綜合運用是指將自己所掌握的反手各項技術合理地運用于比賽之中,是反手技術綜合實力的體現。反手單項技術在主動進攻條件下是有意識完成的擊球動作,在被動防守條件下是無意識地完成擊球動作,綜合運用主要反映運動員比賽中應對不同對手,不同來球時,靈活、準確地運用反手技術處理各種球路中的各種速度球、各種落點球、各種旋轉球、各種節奏球的能力。反手技戰術組合是指將自己所掌握的反手各單項技術組合成具有戰略意義的技戰術套路。反手技戰術組合是反映運動員在主動進攻或攻防轉換條件下反手單項技術一板接一板連續擊球的能力和戰術素養。反手單項技術是應激條件下的自然條件反射,可能是一板球就能結束戰斗,技戰術組合更像是有意打出的組合拳,它不追求于一板球致勝,但是每一板球的出手都很有針對性、目的性并步步緊逼,直到最后的勝利。行之有效的技戰術組合能給對手造成連續施壓,讓對手陷入被動,無法擺脫困境的局面,從而充分發揮自己技術水平抑制對手水平的發揮,達到克敵制勝的效果。一般情況下主動進攻或攻防轉換時較易發揮技戰術組合,被動防守時更加考驗反手單項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
從反手技術在實戰中的比賽運用來看,小球時期反手技術的運用具有多樣化特征(搓、拉、彈、打、攻),同時技術的運用具有相對固定的模式(面對各種球路、性質的來球,運動員只能采用相對應的技術來應對,不能任意拿出一項技術應對各種球,否則容易造成失誤)。大球新材質后反手技術的運用演變為單一性、簡單化特征(反手擰拉、反手撕這兩項技術適用球路、球性的能力強,可應對各種來球并且技術穩定強,擊球威力大)。從反手技戰術組合在實戰中的比賽表現來看,技戰術組合運用在這兩個時期也有了明顯不同。小球時期的反手技戰術組合指導思想是每一分球的第一板擊球以過渡技術為主進攻球技術為輔,接下來的每板球打出速度和落點,創造機會正手進攻。常用的組合:板球控制或進攻到對手反手位,在反手位形成相持球后利用速度壓制住對手反手,伺機正手進攻得分或反手位形成相持后變化落點,利用線路的變化取得主動尋找機會正手進攻得分;反手下旋拉球起板后迅速結合反手彈擊技術,利用旋轉與速度的變化得分。大球新材質時期的技戰術組合指導思想是每一分球的第一板的擊球以進攻技術為主,難以進攻或戰術需要時才會選擇過渡技術,盡量反手技術直接得分。常用的組合一、第一板反手擰拉技術上手后,在反手位形成相持,突然大力反撕對手正手位邊線位置,利用加旋轉的快速度、大落點的回球和突然性得分;反手技術發動進攻后,在相持中利用反手主動擊球的線路變化(例:擊球線路由反手→至中路→回反手→變正手→再回反手,總之擊球變線的落點始終在對手的被動之處),配合擊球旋轉強弱、弧線高低、力量輕重、速度快慢的使用,反復不斷調動對方,制造回球難度導致對方的失誤得分。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反手擰拉、反手撕技術的發展,運動員比賽中反手技術的使用比例明顯提高,反手擰拉、反手撕技術有效的解決了小球時期臺內球不易進攻,臺外球擊球威力小的難題,使得乒乓技術正在向正反手技術均衡運用的方向發展;新技術發展的同時技戰術架構也得到重組,反手單項技術的運用更加簡單化,技戰術組合運用更加豐富,新的技術架構有效的解決了防守即進攻,進攻就要多變的難題,使得技戰術體系由攻防結合模式向全攻全守模式發展。由此,反手技術及技戰術組合在整個乒乓球技戰術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運動員和教練員要更加重視反手技術的研究和訓練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唐建軍.乒乓球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 劉建和.乒乓球教學與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
[3] 王璇.不同材質塑料球影響下優秀男子乒乓球運動員的技戰術對比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9.
[4] 盧永妍.不同材質塑料球影響下優秀男子乒乓球運動員的技戰術對比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9.
[5] 張新,商徽.使用40+乒乓球的規則對乒乓球技戰術的創新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12):52-54.
[6] 徐君偉.新球時代男子比賽技戰術運用特征、成因及發展趨勢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4):119-125.
[7] 蔣津君,姚家新,孟慶華.乒乓球反手中遠臺拉沖技術的生物力學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1(5):44-56,63.
[8] 陳光偉,馮嘉誠,陳洪淼.軟梯訓練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腳步能力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1(5):64-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