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皓
摘 ?要:中國武術是中國五千多年傳統(tǒng)文化孕育并發(fā)展起來的,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復興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在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下,國家推動文化自信,中國武術的關注熱度也水漲船高。近些年來,武術界熱衷于談論“中國武術文化”,但對于中國武術的認知觀念卻是百家爭鳴。現(xiàn)存在3種中國武術的認知觀念,可分別概括為簡單性認知、復雜性認知和整體性認知。本文從這3種認知進行探討,尋找最適合的認知觀念,為中國武術的傳播提供思維支撐。
關鍵詞:武術 ?思維認知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85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6(c)-0199-02
The cognitive concep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Liu H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Province, 750021 ?China)
Abstract: Chinese martial arts have been bred and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on the road to rejuvenation. Under the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the country promote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atten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also ri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martial arts community has been keen to talk about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but the percep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controversial. The three existing cognitive concept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an be summarized as simple cognition, complex cognition and holistic cogni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three cognitions, and looks for the most suitable cognitive concepts to provide thinking support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Key Words: Martial arts; Thinking cogni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 ?簡單性認知
簡單性認知是將武術中的某一方面為主要核心來概括整體的認知方式,它的產(chǎn)生來源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武術進入奧運會失敗,這使武術界的很多人士開始反思,提出了回歸傳統(tǒng)。在劉文武在《“武術文化”的剖析與評價》[1]
和吳敬攀在《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思維方式對當代武術發(fā)展的啟示》[2]中,認為武術文化不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武術文化中的“陰陽”“八卦”“太極”等傳統(tǒng)觀點都是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而武術中的“技法”則是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認為武術文化的核心是武術“技法”,認為武術當中的傳統(tǒng)文化是通過“技法”來表現(xiàn)出來的。但本人對此認知并不贊同,該觀點過于強調(diào)武術“技法”的作用,是將武術進行分離式的認知。現(xiàn)已經(jīng)統(tǒng)計拳種的已有130多種,種類眾多,特點各有不同,如果以“技法”的角度看待武術,則顯得太過單一,很多拳種的技法要求以達到“意”為最高要求,而對于“意”的體悟卻又因人而異,以簡單性認知來認識如此繁多的武術拳種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并且武術是一項集格斗、健身、醫(yī)療、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項目。簡單性的認知只能針對以技術訓練為主的武術人群,不能為廣大以健身等其他功能為目的的人群提供對武術及武術文化方面的認知與指導,對于以健身為目的的中老年武術愛好者,認識武術不再以“技法”為主,也不能根據(jù)“技法”的標準來要求自身,以簡單性認知指導武術不能滿足當今全民健身熱潮的需要。
2 ?復雜性認知
復雜性認知是與簡單性認知相反的一種認知方式。本質是對于簡單性認知指導下武術出現(xiàn)一系列困境后的反思。吳魯梁在《復雜性范式視野下武術理論與實踐中思維方式的反思》[3]中提到,武術拳種及武術功能價值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使武術的描述和界定產(chǎn)生了困難,也因此形成了武術的邊緣模糊現(xiàn)象,認為武術的多個功能是相互形成又相互干擾的。武術子系統(tǒng)性質的疊加不是武術整體的性質,武術的整體大于或者小于子系統(tǒng)之和。其次,武術的發(fā)展不可避免的會受其他事物發(fā)展的影響,所以武術從其他文化脫離出來,將會面目全非。最后,武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特征。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武術的“技法”作用越來越被淡化,這種發(fā)展是不可逆的,所以將武術恢復到歷史的某一階段的形態(tài)的想法是錯誤。在當今社會快速發(fā)展,信息大爆炸的形式下,武術必將面臨越來越多復雜的問題,復雜性認知承認武術的復雜性,在斗爭性和一致性中分析武術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復雜性認知認為武術發(fā)展是穿梭于確定與不確定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不能夠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對于武術認知的支撐顯得有些空洞,不能直觀性地增加人們對武術的認識,也不符合當代社會對于效率的要求。
3 ?整體性認知
邱丕相在《民族傳統(tǒng)體育概論》[4]中提到,整體性認知是從整體上、宏觀上認識把握對象,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人和物也是一個整體,要認識事物必須先了解整體,把自然、社會和人生融為一體來考慮,反對從局部出發(fā)思考問題。在武術實踐中練功時間隨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春天練拳注重內(nèi)勁的煥發(fā),發(fā)勁、發(fā)力要柔,使筋骨舒展伸開;夏季應該放勁,練習的強度可以大;秋季少發(fā)猛力,內(nèi)收勁力;冬季應該藏勁力,不可發(fā)急力。這是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的。武術訓練追求練形和練神的統(tǒng)一,形指的是外在,是肌肉、筋骨、腑臟,神是指內(nèi)在,是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武術人在練筋骨皮的同時,注重精氣神的修煉。整個訓練過程中充斥著整體性思維方式。當今社會,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深,中國傳統(tǒng)思維受到西方思想的沖擊,以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核心的現(xiàn)代競技體育的影響也影響頗深。隨之帶來的是使用興奮劑、過分商業(yè)化等負面問題的出現(xiàn)。在這種復雜的大環(huán)境下,以整體性認知為主的思維認知備受重視,因為它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身體與心靈及技術與道德的和諧,這些因素都是世界所歡迎的。
以整體性認知指導武術,是將武術看作一個整體,否定一切將武術分割開的認知。是將套路、散打、養(yǎng)生等一系列武術項目整合的一種認知,即通過武術鍛煉達到養(yǎng)生的功效,同時知道技術的功法具有格斗能力,并且可以美觀的進行表演展示。以整體性認知指導武術,滿足了武術多種功能的要求,同時也能直觀認識武術,及時提供解決現(xiàn)存武術發(fā)展問題的措施。以整體性認知指導武術,是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下的必然結果,也是改善武術現(xiàn)存問題的必然方式。
4 ?結語
總之,整體性認知體現(xiàn)了和諧統(tǒng)一,而西方體育缺乏的正是這些。整體性思維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是當今社會大眾體育的主旋律,也是社會健康和諧的必需品,并且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為武術走向世界提供了無法替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邱丕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劉文武,金龍,朱娜娜.“武術文化”的剖析與評價[J].體育科學,2015,35(6):83-89.
[3] 吳敬攀.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思維方式對當代武術發(fā)展的啟示[J].中華武術(研究),2017,6(4):18-20.
[4] 吳魯梁.復雜性范式視野下武術理論與實踐中思維方式的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6):14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