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婉
摘要:目的:戲劇作為國粹,其臉譜形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可助推現代設計的發展;方法:對視覺文化產業的內a和發展、戲劇臉譜的文化與意義以設計方法進行研究;結果:戲劇臉譜深受大眾喜愛,其造型特點可以為視覺文化創意設計創造極大的藝術價值。結論:設計師應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合理的創意臉譜造型,與文化產品做到巧妙結合。
關鍵詞:視覺文化創意;傳統元素;戲劇臉譜;現代化設計;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2;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029-01
一、視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
視覺產業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從世博會的熱烈開展、各個國家地區的藝術展覽的相繼舉辦可以看來,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以及人們對藝術文化的需求旺盛。在物質生活條件逐漸提高的同時,人們向精神文化消費轉型,視覺文化創意產業在此過程中產生巨大的能量,成為新興朝陽產業,并促進經濟文化產業的結合,帶動全新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此過程中,還缺少設計師在視覺創意上的投入。該產業在我國的大力發展還需要設計師結合我國的文化歷史,在設計的形態上給予更多個性化以及審美性的創意。
二、中國傳統元素的現代意義
現代文化的形成是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過程。包括哲學、史學、文學、藝術、語言等種類,反映了民族特質風貌和民族文化。大到民族精神,小到詩歌樂曲,中國傳統文化都在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文化作為國家的軟實力,在我國對外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播和推動作用。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是對文化的創新,是設計立足于中國的體現。
三、戲劇臉譜的文化創意設計
(一)戲劇臉譜的文化內涵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用于舞臺演出時的繪畫,是一種化妝造型藝術。中國戲劇臉譜通過規范而統一的視覺符號,向觀眾傳遞出戲曲人物的性格、年齡以及忠、奸、善、惡等信息,成為了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戲劇臉譜獨特的造型、絢麗的色彩以及夸張的表現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符號。在臉譜造型的背后是中國歷史悠久文化、人物故事和地域風情的展現。
(二)戲劇臉譜的文化創意設計的目的及意義
戲劇臉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傳統戲劇文化和造型藝術的體現。臉譜以人臉為載體,依據人物性格進行造型創作,使之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樣式。對于戲劇文化的傳播不僅僅是通過舞臺表演和影視娛樂,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和現代化設計的審美提升給予了臉譜藝術傳承發展的有效手段。對于戲劇臉譜的文化創意,是將其現代化表現的必要手段,是輸出戲劇臉譜文化的必要途徑。
(三)戲劇臉譜的文化創意設計的方法
設計在從古典主義到現代化的風格演變中,越來越強調裝飾元素的簡潔和抽象。戲劇臉譜,其豐富的樣式、強烈的色彩和夸張的圖案,在與現代設計結合中,能帶來更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形式的表達。對臉譜的元素提取,形態的變形和個性化的設計是將其進行文化創意的重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現代化創意:(1)色彩。戲劇臉譜的色彩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視覺效果,高純度的色彩搭配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入的眼球,使設計氛圍顯得更加大氣磅礴。在創新設計的時候,臉譜的色彩可以根據產品特點進行純度和明度的調整,考慮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同時也可以直接提取不同臉譜上的色塊進行搭配,形成較好的視覺效果。(2)圖案。對元素的創意,就是將臉譜圖案提取進行夸張變形或加工變形的過程。這種形態和結構的重塑,需要對臉譜進行分解,利用分割、變形、錯位等手法從中提取出具有時代性的元素,運用點線面的表現方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3)造型。臉譜的造型通常以人臉的形式表現,在人們的心中已刻下深刻的烙印。對造型的變形,就要求設計師在臉譜的創意過程中根據產品的外形特點,將圖案進行造型協調,打破常規的人臉形態。先確定設計的載體,再根據載體的形狀特點進行圖案設計,同時,可以根據臉譜人物的故事、性格特點提取元素進行設計。
四、結語
戲劇臉譜作為扎根于民間的千年文化,創造出了很多民族特有的圖案,被世代流傳欣賞,然而也很容易被現代人淡忘。戲劇臉譜的造型圖案設計為當代的文化創意設計提供了非常好的視點,其圖形的重新關聯與轉換可以形成全新的視覺演繹,但就目前而言,臉譜在設計上的運用大多都是生搬硬套,沒有視覺上的美好體驗。設計師應結合現代設計風格,在戲劇臉譜線條和造型上做創新,保留其特有的色彩風格,使其散發出傳統與現代風格碰撞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張志赟,羅赟.臉譜元素在旅游產品包裝設計中的運用[J].才智,2015(34).
[2]李鑫.淺析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傳統元素的表現[J].美術大觀,2016(08).
[3]周劍峰,黃麗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傳統元素運用[J].美術觀察,2018(01).
[4]侯敏.戲劇臉譜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今傳媒.2015(06).
[5]胡雨霞,丁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的運用[J].藝術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