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戲曲的主要行當,青衣的演繹難度較高。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針對經典青衣表演劇目進行分析:并從念白方面、唱功表現方面、眼神運用方面以及形體形態表現方面,細化闡述了青衣的表演藝術,以期為青衣行當的宣傳及傳統戲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關鍵詞:戲曲;青衣;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137-02
一、前言
隨著人們文化需求的增長,傳統戲曲觀眾規模逐漸擴大。青衣作為古代貞潔婦女、端莊賢妻的主流代表,其特殊的個性、獨特的動作,使其成為戲曲觀眾的主要關注點。青衣獨特的表演藝術是這一行當的主要魅力所在。因此,探討戲曲中青衣的表演藝術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青衣表演劇目分析
(一)京劇方面
在京劇中,青衣表演涉及多種不同形式,主要包含:
第一,青衣與小生并重形式。這類形式多見于以愛情為主題的京劇中,如《桃花扇》、《西廂記》等。青衣與小生并重的合作形式,可通過二者的良好互動、相互配合,為觀眾帶來深切的情感體驗。
第二,青衣與老生并重形式。在京劇中,《桑園會》是老生、青衣并重的一大經典劇目。在老生的配合下,青衣的唱功、飽含情感的眼神等可快速促使觀眾與其所塑造的形象產生共鳴。
第三,青衣主唱形式。在《霸王別姬》中,青衣通過身、步、眼、手等方面的演繹,將虞姬的情感、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評劇方面
作為評劇的兩大行當之一,青衣在評劇表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青衣為主唱的經典評劇包含《牛郎織女》、《秦香蓮》等。在上述劇目表演中,青衣主要通過獨特的腸腔、富有藝術美感的形體動作等,向觀眾傳達劇目中生動鮮活的女性形象。
三、戲曲青衣的表演藝術分析
這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針對戲曲青衣的表演藝術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念功方面
在戲曲表演中,念功是展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主要途徑①。青衣念白的表現要求為:字正腔圓,言傳心聲。結合青衣所扮演的角色、形象來看,以賢妻、貞潔女性為代表的形象,其思想、行為等均受到所處時代背景的限制。由于這一形象通過動作向外傳達的信息較少,因此,青衣演員的念功,直接決定其所演繹人物形象的塑造狀況。
在通過念功向觀眾傳遞心聲時,青衣演員需注意通過對角色臺詞節律、音調等的合理把控及配合,達到聲、字相諧、傳遞情感的目的。以《秦香蓮——抱琵琶》為例,扮演秦香蓮的青衣演員在進行念白“……可恨他一朝成富貴……”時,通過聲、調以及節奏的多重配合,展現了良好的念功。在青衣的念白中,觀眾可通過青衣的念功表現,感受到秦香蓮這一悲苦女性角色的幽怨、憤恨。在青衣念功的映襯下,觀眾不僅可感受到秦香蓮對丈夫的不滿,還可以通過這一人物形象的念白訴說,體悟到古代女性形象在面臨丈夫被判、家庭破裂時的悲苦與無奈。
此外,不同類型戲曲對青衣念功表現特征的要求各異。以豫劇為例,青衣在跟隨劇情以念白展現人物內心活動及情感波動時,需要按照念要像唱的要求,通過富有藝術性的念白,展現豫劇本身的韻律美。
(二)唱功方面
唱功無疑是青衣演繹過程中的核心。唱功與劇情、人物特征的高度契合,可將觀眾代入戲曲情境中,促使觀眾與戲曲主人公形成感同身受的特殊共情體驗。青衣唱腔的基本要求為:圓潤而柔美、清麗且溫婉②。在演唱時,青衣需要結合所扮演的角色,以唱腔的合理演繹,體現出角色的溫婉與堅韌。隨著戲曲劇情的變化,青衣需要通過對氣息、音域等細節的調整,持續向觀眾展示角色的情感變化,運用多變的唱腔引發觀眾的遐想,并形成一種回味無窮之感。
在京劇中,其唱腔的特征為:該戲曲的唱腔旋律以字為依據,青衣所演繹的唱腔,即字的延續。上述特征要求青衣演員在進行表演時,充分調動口、齒、喉等關鍵發音部位,通過上述部位的協調配合,達到京劇唱腔對字音準確性的要求。例如,在塑造年輕女性的活潑伶俐特征時,青衣演員需要通過唱功的靈活演繹,確保觀眾能夠正確了解該人物形象。在表演時,青衣演員的吐字應模仿年輕女性的特征,即字正腔圓、清晰發音(吐字),適當加快臺詞的演繹節奏,促使觀眾在欣賞年輕的天真活潑女性形象時,能夠從青衣的唱功中感受到清脆、活潑之感。
(三)眼神方面
除了上述唱功、念功方面的演繹外,以眼神為主的神態,也是青衣行當塑造生動人物形象、傳達人物情緒情感的重要途徑。與其他行當不同,青衣所扮演的角色多具有典型的莊重、嚴肅等特征,在上述特征的限制下,青衣在戲曲表演中的動作幅度通常較小。為確保觀眾能夠正確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情感變化,青衣多通過眼神的變化、眼神表現技巧的合理運用,與戲曲觀眾達成情感維度的共鳴。
從青衣行當的特征來看,中國傳統戲曲多講究含蓄之美。在表演過程中,頻繁變動眼神或一味瞪大眼睛等表現方法并不可取。此外,青衣角色的統一化特征,也對演員的眼神動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大青衣為例,在京劇、豫劇等戲曲中,這類角色通常象征著貞潔、思想束縛,在傳統禮教及封建社會背景下,這類角色的眼神多呈現出隱忍、慎重等特征。基于上述要求,青衣在展現人物形象時,需要結合劇目時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合理運用眼神,塑造出與劇情要求相符的形象。
例如,在《武家坡》中,青衣所扮演的人物——王寶釧,是一位成長于封建禮教下的典型女性形象,演員需要結合王寶釧所受到的出嫁從夫這一傳統思想的限制,演繹該形象。在與扮演薛平貴的演員交流時,青衣演員始終維持眼神回避狀態,作頷首低頭狀,以表達對丈夫的尊重、敬畏,進而將觀眾代入人物所處的情境中,借助眼神的合理表現,引導觀眾與主人公王寶釧達成共情。
(四)形體表現方面
在戲曲表演中,青衣所呈現出的形體表現與其人物形象塑造、情感表達等存在極大關聯。青衣在形體演繹方面的主要要求為:頭正身正為正。這一標準適用于多類戲曲劇目。但在部分劇目的表演過程中,單純按照上述標準演繹人物,可能難以達到最佳表演效果。事實上,相對于固定不變的形體而言,以人物心理活動、劇情變化及發展需要為中心的變化性演繹形式,更有助于增強青衣的表現力,進而為觀眾帶來更加優質的戲曲觀賞體驗。
以戲曲《醉》為例,劇情進展至臺詞“皇上不來了”時,青衣的心理活動較為復雜。一方面,在這一劇目中,青衣所扮演的貴妃身份尊貴,且身為寵妃,應具備一定容人之量;另一方面,青衣貴妃對皇上的喜愛又使其在得知這一消息后產生了嫉妒、憤恨、失望等情緒。在演繹時,青衣演員為表現出人物的復雜心理活動,在念到“且自由他”這一臺詞時,演員在尊貴身份、矜持情緒的限制下,盡量平和地念出這一句。同時,為了體現對皇上的憤懣、不滿,青衣在念出“他”字的同時,輕輕向右側轉頭,并做出側身甩袖的動作。上述形體表現將貴妃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心理、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戲曲中青衣的藝術魅力主要來源于其獨特的表演藝術。面對當前外米文化的沖擊,青衣需要深入挖掘戲曲的魅力,通過四功五法的合理配合,打造更有吸引力的人物形象,進而促進戲曲的傳承及發展。此外,青衣還可通過對不同劇目、不同類型戲曲的全面分析及對比,提煉出有價值的演繹技巧,助力青衣表演藝術的發展。
注釋:
①張莉,淺析京劇青衣的表演藝術[J].文化產業,2018(13):4647.
②楊妍妍,談青衣表演藝術的唱腔與眼神運用[J].戲劇之家,2018(13):42.
作者簡介:楊薇(1969-),女,安徽安慶人,大專,二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