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豪
摘要:環境設計專業中園林景觀方向的教學,與農林類、工科類的風景園林專業教學條件相比有極大的差異,在生源、師資和教學環境上都面臨巨大的困境與挑戰。筆者嘗試以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為例,克服不利條件,根據藝術類學生的特點,總結出合適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環境設計專業;園林景觀;設計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TU986-4 又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209-02
一、前言
環境設計專業分室內和園林景觀方向,其中園林景觀方向與農林類、工科類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相比,無論從生源、師資、教學環境、學科定位等各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設計類的課程教學面臨著巨大的困境與挑戰。
二、環境設計專業園林景觀方向的教學現狀與困境
(一)專業課開設時間較晚、較短
環境設計專業會在完成了基礎課程教學后進行專業方向劃分。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在大二下半學期會讓學生選擇室內或園林景觀方向,期末分班完成后,從大三開始分方向進行教學。因此,在大三之前,學生僅有《景觀設計基礎》-門設計課是與園林景觀方向相關的,其余設計課則分布在大三大四的學年里,學生接觸專業設計課的時間較遲而且短暫。
(二)基礎課教育與專業脫節
正是由丁從大三才開始分方向教學,那么大一大二的教學就既要顧及室內,也要顧及室外方向,教學內容的范圍必須保持寬泛和全面。然而當基礎課任課老師基丁自身專業背景而使教學比較偏頗于其中一個方向時,就會影響到學生對部分專業內容不夠重視,從而缺乏持之以恒的基礎訓練,部分學生會花巨額學費參加校外培訓米加強基礎。
(三)缺乏專業目標的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環境設計專業分方向時間較晚,學生在較長的時間里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不明確,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低下。而藝術設計類學生更是較其他大學生在意志力、行動力、自控能力水平等方面都較差,因而整體學習氛圍不佳。
(四)教學方式缺乏設計思維訓練
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但縱觀大部分的教材與教學方法,多以分類說明和總結歸納型的理論知識為主,缺乏針對設計思維的訓練。因此理論講學無論多么的精彩吸引,學生一到做設計時,就會感到無從入手。這樣的情況幾乎在所有的設計類教學里都會出現,原因是缺乏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環節而直接進去到綜合創作,學生無法適從龐大復雜的創作系統。
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園林景觀方向的設計類課程,結課形式多以布置一份綜合性設計作業為主。大部分學生即使平時很認真上課,但在“大作業”中卻表現平庸,這并非學生缺乏設計天份,而是缺乏循序漸進的實踐訓練。
三、設計類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與實踐
環境設計專業下的園林景觀方向設計類課程教學,面臨著以上眾多的困境與限制,短時間內是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的。在諸多因素制約的情況下,筆者總結了自身的教學經驗,有針對性地試圖改善教學方法,具體總結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善用學生高水平的“模仿能力”
藝術類學生由丁在學習繪畫階段時,就培養了較強的臨摹能力,在臨摹他人的作品時,往往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當他們獨立完成自己的創作時,思維就會表現得局促,表現力與他們臨摹的樣子相去甚遠。
這種“眼高手低”的現象往往讓學生深受打擊,覺得設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從而對設計失去信心和興趣。
教師應該善用學生的臨摹能力,多布置一些臨摹經典案例平面、效果圖等的作業。也可結合每次講課的案例,讓學生邊臨摹邊體會案例的優秀之處。
在布置創作性的練習作業時,可以設計半臨摹半自由發揮的題目。讓學生先按照一些成熟的方法入手,降低設計的入門難度。學生在臨摹優秀案例時也比較容易獲得成就感,而且可以手腦結合,把教師講過的內容在自己手上再體驗一遍,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變理論課為理論實踐課
針對前述中大多數設計教材與教學過程皆以分類說明和總結歸納型的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對設計思維漸進式訓練的問題,筆者認為設計類課程都必須為每一個理論知識點,單獨設立理論實踐訓練,以確保學生掌握理論,提高思維能力。
例如上文提到的《景觀設計基礎》課程中,會介紹到構成園林景觀的要素中有水體要素,一般的教學會先介紹水體在景觀項目中的特征、功能、形式和文化等理論內容。但是,當學生以設計師身份去做一份綜合性設計的時候,由丁場地條件復雜,要考慮的內容繁多,課堂所講的知識在這個時候是起不到指導作用的。我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是學以致用,因此教學時應該安排一個小場景設計,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剛學到的水景理論進行設計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再配合講解水景的設計思維,學生方能深刻體會到這些理論如何跟實踐相結合。
此類教學方法的關鍵是要給大量的知識點配置實踐內容,化理論教學為理論實踐教學,讓被動灌輸的理論知識,成為學生主動渴求的知識。
(三)化整為零的大作業
傳統的設計類課程教學,是把理論課集中在前半段的時間里上完,后半段時間布置綜合性設計作業,教師不講課,上課時間用作指導學生設計。這樣的上課方式往往由于學生的白律程度不一,某些學生上課時總是在浪費時間,到了最后要交作業的前一兩天才開始趕。而老師也會因為大家進度不一樣,指導效率甚低,難以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的指導。
筆者認為學生在初學設計的幾門課程中,教師應該避免這樣的上課方式。應該通過把“大作業”化整為零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可以將一個完整的設計分為前期調研階段、分析立意階段、布局構思階段、細節深化階段和繪圖表現階段等。每次課教師可以先針對當前階段的內容進行相應的理論講學,然后要求學生在下一個階段前,必須完成好什么樣的圖紙。例如,前期調研階段要完成調研報告;分析立意階段要提出設計理念;布局構思階段要完成平面草圖;細節深化階段要完成各種平立剖面草圖:繪圖表現階段要完成最后的方案文本或者圖版制作等。
此方法能有效地為一些欠缺計劃性,自我控制力不強的學生形成時間規制;也能統一仝班的進度,為每一次評圖講解,以及補充理論講學作條件。另外,根據筆者的教學體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作圖非常勤快,但卻缺乏深思熟慮。當老師對其作出評價時,此類學生會感到作業已經做完了,就不想再改,因而最終成果未能盡善盡美。化整為零,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有效控制這一部分的學生。即使他們早己完成這了一個階段,但由丁還沒到最終完成,教師的評論意見他們會欣然接受,并在下一階段的設計中改正過米。
(四)善用學生的“熱情”
1.讓學生模擬做業主,撰寫設計要求。一般的綜合性設計作業,都由教師安排好場地與要求,學生在統一的條件下進行設計。但這樣難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筆者曾經在《庭院設計》課程中,讓學生有4個不同類型的場地選擇,而且讓不同組的學生,擔任不同組的“業主”,讓他們提出各自的設計要求。雖然有些同學太過天馬行空,但卻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參與感,也讓同學們體驗了處丁不同立場時的不同思維體驗,以及互相磨合的交流機會。
2.方案匯報時的全體參與。學生在進行方案匯報時,往往只有老師一個人在認真聽,其余不感興趣的學生參與感都非常低,造成方案發表課課堂紀律難以管理的現象。
筆者在《城市景觀設計》課中曾經嘗試讓聽眾學生投票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方案,也讓扮演“業主”的學生進行提問。這樣的方法大大提升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性,他人的發表再不是與我無關的事情,方案討論的氛圍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四、結語
環境設計專業中園林景觀方向的教學,與農林類、工科類的風景園林專業教學條件相比有極大的差異,不能盲目地向這一類學校看齊。景觀設計方向的設計類課程教學,不但要克服種種不利的條件,而且還要根據藝術類學生的特點,量身訂造出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經過此類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筆者相信他們走向社會后也會表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唐洪亞.環境設計專業背景下的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7(33).
[2]張兵,李良進,李楠.高職藝術設計類學生學習心理調查及教育對策[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5).
[3]王丹丹.“園林設計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7(01).
[4]覃文勇,楊梅,應用犁本科園林專業《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20(04).
[5]葛莉.環境設計專業景觀園林與綠化課程的教學方法與分析[J].教育理論研究,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