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跳槽原本是職場中的常見現象,在一些人的職業生涯中都會或多或少的經歷過。例如在一個單位干久了,想通過換一家單位來換一種工作、生活方式,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近年來,我們常見到眾多頻繁跳槽的人,尤其是一些“80后”、“90后”,半年之內換三四份工作,已習以為常。
他們頻繁跳槽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的因為待遇與自己期望不符而“跳”;有的因為跟某個同事或某個領導關系不合而“跳”;有的因為厭惡長期加班而“跳”,等等。雖然跳槽的原因、動機各不相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自己的生存現狀更順心,更如意。如果僅僅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或尋求更廣闊發展空間而偶爾跳槽,倒也合理,并且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只是因為一些“不如意”的雞毛蒜皮小事而頻繁跳槽,那么就屬于病態跳槽了。這不但不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良性轉機,而且將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
“副作用”一:
容易丟失好不容易積累的人脈資源
當你受聘進入一家單位工作時,不僅擁有了一份謀生的職業,而且自然而然地同時擁有了一群朝夕相處的同事。如果你干的是對外業務性質的工作,那么你擁有同事的同時,也將擁有一群被稱之為衣食父母的客戶。在這些人群中,雖然每個人的受教育層次,價值觀,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各不相同,但必定會有那么一些人能和你談得來。或者說,必定有人跟你是同一類人。喜歡你,欣賞你,敬佩你。如果通過一定時間的交往,這些人,就可能成為你工作中、生活中互幫互助,資源共享的朋友。說白了,是可為自己今后生活帶來便利的資源。也就是所謂的人脈資源。人脈資源的優劣多寡,一定意義上能決定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中的興衰成敗。
而人脈資源的積累需要工作平臺“做東”,需要時間“做媒”。沒有某個工作平臺,你不可能認識那么多人。沒有穩定、長期的一段時間培養感情,不可能鞏固成“人脈資源”。當你跳槽后,即使有那么幾個跟你談得來的同事、客戶,均會因為失去一起共事的交際平臺,而漸漸疏遠,繼而形同陌路。這就是跳槽必定帶來的“副作用”之一。
“副作用”二:
將使你無法提升執業能力
在一個職業平臺上,有四個因素將影響你的執業能力。一是專業理論知識;二是從事該工作的熟練程度,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工作經驗;三是你認識該工作的價值觀。四是你與該工作所建立的職業感情。這四個因素中,后三個因數都是需要較長從業時間才能形成的。
例如一個在鐵路上從事巡道工作的巡道工人,從業三個月與從業三年,工作能力是有天壤之別的。一個從業三個月的工人,不僅談不上工作經驗,而且無法認識到這種在鐵路上走來走去的工作有什么重要意義。更談不上能與這種簡單重復的工作建立什么職業感情。因此,很多從業者會因為巡道工作的簡單重復,枯燥無味而跳槽。當然也有很多人因為認識到該份工作對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性,而兢兢業業在崗位上從業一生。其實,各行各業,均是這個理。從業時間,決定著你的能力,這能力中包括工作經驗,和職業價值觀,以及你與工作之間的職業情感。
一個人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是需要長時間循序漸進,慢慢建立感情的。只有建立感情后,才能由表及里,逐漸了解你的工作,進而認識你的工作,并與自己的工作建立深厚的感情。如果工作沒幾個月就跳槽了,可能單位里的人都還沒認全,又從何談起對工作的認識。當然就更談不上工作感情,和工作能力了。如果頻繁跳槽,后果就是將使你在那個行當中,永遠保持著一個“菜鳥”的身份。到頭來空白了頭,其結果必然是一事無成。
“副作用”三:
將導致你的收入不穩定
用人單位招進一個新人,只是主觀上預測該員工能夠勝任目標崗位工作,但客觀上到底能不能勝任,這是需要通過實踐檢驗的。因此,在用人單位還不知道你到底“是騾還是馬”的時候,根本不可能給你開出“千里馬”的工價。只能給你出個“騾子”的價格,試用你幾個月,多則一年半載。讓你溜一溜,看你到底是“騾還是馬”。因此,職場中有個說法叫“跳槽窮半年,改行窮三年”。其中之理,便在于此。
職場中人,如果頻繁跳槽,那等于總是被人冠以“騾子”的價格,給人溜著玩。經歷著一個單位試用,到另一個單位試用的命運。再則,作為經常跳槽的人,不可能今天從這個單位離職,明天就能在另一個單位上班,除非你是職場精英。顯然,頻繁跳槽的人都不屬這類,多半是職場“菜鳥”。想必跳過槽的人,均深有體會:重新擇業,需要經過一個長短無法預知的過渡期。運氣好的話,短期內可以重新找到新工作。運氣差的話,就可能要經歷漫長的失業過渡期了。這個過渡期內,是沒有任何收入的。到了一家新企業,又得接受“騾子”的工價,讓你試用期幾個月。不可否認,有個別職場高手能夠通過跳槽來提高薪資待遇,但這對大多數職場人來說是不現實的,特別是那些剛出社會,沒有工作經驗的職場新人。頻繁跳槽,將會嚴重威脅到你的生存問題。
“副作用”四:
將嚴重影響你在行業里的個人聲譽
職場中,樂于跳槽的人,每一次跳槽都會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其中可能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但無論什么原因和理由,如果跳槽的次數多了,那么在同事、朋友、家人的眼里都可能被歸結為一個原因,那就是你沒有能力。一般人的慣性思維是:只有沒有能力的人,才干不好工作,才不得不頻繁跳槽。長期以往,將嚴重影響你在朋友、家人眼里的形象。
另外,跳槽找工作,一般都是圍繞自己的專業技能進行。一種專業技能,往往代表著一個行業。一個行業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轉來轉去就那么些人。因此,你個人聲譽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你今后的求職謀生。再則,一個新入職的員工,在三至六個月的時間內,是很難為企業帶來效益的。說白了,前面幾個月發給你的工資,都屬于用人單位支付給你的“風險投資”。如果,該員工沒干幾個月就離職了,即代表用人單位用這筆“風險投資”做了一筆賠本的買賣。事實上,沒哪個單位會喜歡接納一個動不動就跳槽的人,其中之理便在于此。
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跳槽,往往是職場中人用來實現“往高處走”的常用手法。跳槽跳得好與差,將直接影響到個人命運與前途。也就是說,如果“跳”得好,確實能實現“往高處走”,如果“跳”得差,就可能使你像水一樣,“往低處流”了。因此,職場中人在作出跳槽決定時,務必謹慎斟酌,利弊分析。有必要結合自己當前的處境和自己當前的能力,以及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來進行理性分析。經過利弊評估后,方能作出跳槽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