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瑛
[摘 要]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展示機會,通過小組交流、班級展覽、演繹呈現、網絡共享等成功調動學生的展示主動性、互動性、體驗性、自覺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能夠給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的活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展示平臺;搭建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54-02
語文課堂教學展示平臺的構建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也能夠促使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建立學習自信,形成更多成就感。教師要對課堂展示平臺構建方式進行創新探索,以提升教學適應性。小組交流、班級展覽、演繹呈現、網絡共享,教師從不同維度、不同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交流的機會,能夠給語文教學注入豐富動力。
一、小組交流,調動學生的展示主動性
小組交流是最基本的互動展示方式。教師在具體組織時,需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有針對性地展開布設和調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自覺進入小組交流之中。小組交流也不光是單純地討論,可以是游戲,可以是辯論,還可以是競賽。
語文課堂交流機會很多,教師為學生布設一些思考問題,大多會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情況,有些學生認真交流,有些學生則不參與其中,甚至是閑聊天。教師需要做出針對性調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行動起來,積極參與交流活動,以獲得豐富的學習認知。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在天晴的時候》時,教師先為學生做示范誦讀,然后要求學生展開仿寫活動,用獨特的視角,寫寫雨后天晴的景象,準備參與小組展示活動。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潛心閱讀文本內容,學習詩歌的一些寫法,展開自由創作探索。在課堂展示階段,教師要求學生輪流誦讀自己的詩作,并進行自評和互評。學生根據教師指導進行相關操作,課堂學習氣氛漸濃。
教師為學生設計習作任務,而且是詩歌創作任務,這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體驗。在課堂展示時,學生都能夠主動展示自己的習作,形成了良性互動,這樣的展示無疑是最為科學的。學生都有表現欲望,教師根據學生心理展開教學設計,生成更多激發點,其助學效果會更為突出。
二、班級展覽,強化學生的展示互動性
班級展覽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在觀看交流中增長見識。語文學習活動中,角色誦讀、輪流誦讀、師生合作誦讀,都能夠形成班級展覽機會。語言鑒賞活動時,教師讓學生自由發言,讓其他學生給予評價,也能形成展示互動機會。語文實踐活動、課堂互評活動、課堂演繹活動、讀寫交流活動等,其展示效果也十分突出,教師對此要做好篩選和創新設計,以提升教學適配性。
班級集體展覽能夠讓學生獲得深刻的心理觸動,如果教師能給予更高的評價,這樣的展覽將有更高的價值度。如教學《貓》一課,教師先要求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找出一些經典的描寫片段,再對其表現手法進行綜合分析,體會其表達意義,并將鑒賞體驗與同學分享。學生開始閱讀文本,教師跟進指導,為學生的個性鑒賞提供一些方法支持。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師生互動成為基本呈現形式。課堂展示時,教師指名學生解讀鑒賞情況。有學生找到這樣一段話進行鑒賞:“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讓你給它抓癢,或是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段話運用了一些典型動詞,如“蹭”“伸出來”“跳”“踩印”等,將小貓的個性展示出來,寫得極為貼切自然。教師參與學生的鑒賞評價活動,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激勵,使課堂學習呈現高效性。
語言鑒賞是最為典型的學習任務,教師從不同角度展開方法傳授,成功啟動了學生的鑒賞思維,形成了嶄新的學習契機。語言鑒賞角度的選擇極為重要,這往往是學生的學習短板,教師給出針對性引導,其助學效果十分明顯。
三、演繹呈現,凸顯學生的展示體驗性
課堂演繹創編活動展示過程中,能夠形成豐富的互動性、體驗性,教師在組織活動時,需要對教材內容和學情進行對應性分析,以提升演繹活動設計的適合度。角色誦讀、游戲競賽等都帶有演繹色彩,教師需要有兼顧意識,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展示機會,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學生對課堂演繹活動有特殊學習興趣,教師適時投放演繹任務,能夠形成重要激發動力,促使學生快速行動起來,自然建立起學習認知。在教學《我們家的男子漢》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選擇文本中的一個經典描寫片段,用動作、表情等進行現場演繹展示,看誰演繹得更到位。學生聽說要現場進行模仿展示,都顯得緊張起來,紛紛展開深入閱讀,對相關環節進行深入分析,揣摩人物性格,自行展開動作、表情設計,課堂學習氣氛熱烈起來。在學生演繹訓練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的個性表達進行對應性指導,糾正學生不正確的理解和展示。課堂展示環節啟動后,教師利用抽簽形式確定演繹順序。演繹活動順利推進,學生表現大多可圈可點。
課堂演繹性展示帶有更強的挑戰性,能夠給學生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期待有更多認識,并針對性地給出教學布設,以形成嶄新的學習動力。學生在演繹活動中的感知是深刻的,即便是一個旁觀者,也能夠從中獲得一些感知體驗,促使學生順利建立起學科認知。
四、網絡共享,培養學生的展示自覺性
教師借助網絡展開學科設計,讓學生搜集學習信息,進行閱讀交流活動,展示讀寫作品,展開互動性評價等,都能夠形成交流機會。小學生應用網絡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而且有更豐富的主動性,這都是重要的設計發動契機。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展開布設,促使學生順利進入互動環節,在充分交流中建立起學科認知。
《巨人的花園》是一篇童話故事,學生對這樣的內容有更多的閱讀興趣。教學時,教師先為學生展示一些圖片信息,要求學生進行課文復述活動,從而成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為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為學生布設了延伸性學習任務,并利用網絡互動平臺開展交流展示活動: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一些有趣的童話故事,并嘗試用自己的話講述出來,將講述錄制成視頻材料,傳遞到網絡交互平臺上。學生領到任務后,都表現出極高的參與熱情。通過網絡信息搜集,學生獲得了海量相關信息。在視頻錄制過程中,很多學生經過多次操作,最終形成了故事視頻作品。在展示過程中,學生都能夠主動聆聽、觀看其他同學的作品,并展開具體的評價活動。教師則參與到學生的互評之中,要求學生對故事講述情況進行多角度評價。
學生有利用網絡的主觀愿望,但其應用水平還比較有限,教師進行針對性任務布設,能夠成功激活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不斷學習體驗中成長學習認知。教師帶頭參與網絡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確保了網絡互動的高效性。
語文學科教學啟動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參與機會,構建多種展示平臺,讓學生主動展開學習交流,在展示互動中形成全新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大多有極強的表現欲望,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教學設計,為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其助學效果十分顯著。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