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學 喬關民


摘 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中國奇跡”?《決定》揭示出中國奇跡背后的密碼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文章站在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角度,從論述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出發(fā),以對為什么“中國奇跡背后的制度密碼”做出具體的理解和解讀。
關鍵詞:制度;中國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yōu)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xù)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fā)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段論述不僅表明,在世界上中國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奇跡”、取得成功,重要的秘訣之一,就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建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同時還明確,在今后要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勝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制度文明是最重要的文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制度文明的發(fā)展,是一個從原始社會的原始氏族制,到奴隸制、封建制再到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乃至共產主義制度的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過程。落后的社會制度最終會敗在先進的社會制度之下。這一點已經(jīng)被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所證明。如在中國古代史上,漢族政權曾經(jīng)多次被生活在封建制以前的少數(shù)民族推翻,但是,最終被比較高級的漢族的文化、制度“同化”,匍匐在封建制文明之下。還如中國近代,中國之所以挨十多個多帝國主義的“打”,割地賠款,受盡屈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的制度不如人。落后的封建制度怎么能抵擋住相比較而言的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沖擊呢?制度文明的厲害之處可見一斑。為什么制度文明重要,馬克思主義認為,制度文明作為上層建筑,它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是巨大的。就是說,先進的社會制度能極大的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挨了多次打才認識到自己“制不如人”。康、梁領導的“戊戌變法”還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都想把資本主義制度搬到中國來,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xiàn)了“水土不服”,最終走向失敗。救亡圖存、反帝反封建的重任最終落到了共產黨人的身上。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決定了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任務之后,必然要在中國建立一個比資本主義制度更高級的制度文明——社會主義制度。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后,我黨在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基礎上,從當時的國情出發(fā),確定了一個過渡時期,為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做好準備工作。如恢復國民經(jīng)濟、完成土地改革、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憲法、進行三大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意義重大。其一:意味著中國跨越了“卡夫丁大峽谷”,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其二:意味著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等。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其三:意味著中國改變了自1800年至1956年沒有什么政治勢力治國的混亂局面,開啟了中國共產黨有效治理國家的新征程。[1]其四、為新時期、新時代開創(chuàng)、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毋庸置疑,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義,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的奠基作用可謂居功至偉。但是,毋庸諱言,由于第一代領導人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新事物中走了彎路,導致的好的制度文明沒有得到很好的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基本經(jīng)濟制度方面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搞“一大二公”、脫離中國實際,致使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和國家治理效能沒要得到應有而充分的發(fā)揮,給人們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正是從社會主義制度文明要高于資本主義制度文明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fā),鄭重提出了要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重新認識和回答。面對當時的這個時代之問,小平同志沒有直接以下定義的形式給出回答。他采取的是先破后立、破立結合的論述方式來回答。先是破,即先破除人們在社會主義問題上的錯誤觀念,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計劃經(jīng)濟不等于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jīng)濟”;“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精神文明不是社會主義”等。然后是立,指出了中國今后要搞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要堅持兩手抓”,“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越資本主義,“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正是在這些振聾發(fā)聵的論述中,小平同志回答了當時的時代之問,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在堅持和鞏固已有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適應新的形勢和中國的國情,創(chuàng)立和完善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chuàng)立者,可謂居功至偉。自此以后,以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征程中,承續(xù)接力,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取得可喜成績,使我國各方面制度進一步定型和更加成熟,使制度文明的優(yōu)勢和治理效能得到進一步的顯現(xiàn),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啟繼鄧小平同志之后人們稱為“第二次改革開放”。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定為“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聚焦制度文明的核心內容——法治建設,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十三五”時期要實現(xiàn)“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黨的十九大做出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基本實現(xiàn)”;到本世紀中葉,“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分別就修改憲法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出部署。這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直接聚焦制度。[3]由此可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習近平總書記考慮最多,黨中央著力最多的焦點問題。這也是對新時代階段性發(fā)展特征的客觀要求的積極回應,更是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十八大以來,的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各方面制度更加定型和更加成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邁出了新的重大步伐,這既是近些年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奧妙所在,也是繼續(xù)寫就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世所罕見奇跡”的根本原因。
縱觀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其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如說是制度的根本競爭。而制度的根本競爭,主要表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競爭。以創(chuàng)造“兩大世所罕見奇跡”的“中國之治”與現(xiàn)在西方國家的“西方之亂”已經(jīng)形成鮮明的對比。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實力的增強,中國崛起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打壓和遏制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在目前我國仍處于“西強我弱”的世界格局態(tài)勢下,要應對來自這些外部的風險挑戰(zhàn)、贏得主動,就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外部風險挑戰(zhàn)的沖擊。此外,更為重要的,“中國之治”要在今后的制度根本競爭中贏得主動和優(yōu)勢,關鍵在把自己國內的事情做好。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全面深化改革,要應對國內各種重大風險和挑戰(zhàn),就必須繼續(xù)把制度建設放到突出地位。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同心戮力,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參考文獻
[1]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紹光的觀點.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
[3]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和《說明》.
作者簡介:趙建學(1963- ),男,甘肅金塔人,本科,研究方向:憲法行政法的理論和實踐;喬關民(1965- ),男,陜西銅川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法學、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