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竹
摘 要:微博作為一種新型社交媒體,已經改變了我國傳統的社交范式。在此背景下,微博成為網絡中大眾發表意見的重要公共平臺。文章將根據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簡述微博作為公共領域的可能性,并分析微博作為公共領域異化的可能原因。
關鍵詞:微博;公共領域;異化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 Block)是用戶通過關注可以分享實時短信息的社交平臺。微博的出現使微博用戶可以跨越地區與身份的限制,對于感興趣的話題發布文字、圖片、視頻。
公共領域是于上世紀中葉阿倫特提出,并由阿貝馬斯補充發展成熟的概念。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大眾對于公共事件發表輿論的空間。公共領域作為介于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領域對于一個社會的良性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一、公共領域的特點
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機構轉型》一書中提出:“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哈貝馬斯認為,所有人都可以在公共領域之中發表意見。個體的人在這樣的公共領域中形成整體,而這些個體對于事物的發言的整體成為了構成公共領域中的公共意見。在公共領域發表公共意見時,個體既可以擺脫自身職業以及身份的影響,也可以較大程度上不受制于各種公權力的法律法規約束。在公共領域中,人們可以是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表達僅僅作為群體中的個體對于普遍利益的看法。也因此這種表達是十分自由的。在當代,哈貝馬克思認為:“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的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
就以上這段文字來看,哈貝馬克思所說的“公共領域”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元素,即公眾、公共輿論、公共媒介與公眾場所。
公眾指不受制于任何個人或者權利機構,并且擁有一定規模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特征:普遍利益,超越單個人或某一集體的利益;自愿性,公眾中的每個個體都可以“他們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地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
公共輿論指以批評意識為核心的、對公權力進行批評監督的公眾意見。在這里公共輿論首先應該是公眾的,而不是任何一個集體的或私人的意見。其次,公共輿論一定是批判的,其目的是以批判為手段達到對于道德監督甚至管理,比如:“重農主義者是具有政治批判意識的公眾的代表。眾所周知,他們最早起來捍衛市民社會的獨立性,反對國家干預措施”。最后,公眾輿論必須是理性的,只有建立在理性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以批判性為核心的公眾輿論思想。只有站在理性的角度才有可能對于公權力進行理性的批判,也才有可能形成理性的公眾輿論。
公眾媒介與公眾場所指公眾發表公共輿論的平臺或地點。公關媒介與公共場所是公共領域在現實世界中的體現,畢竟人是三維動物,需要有一個物化的平臺或地點去發表觀點。
就公共領域整體而言:“公共領域是介于國家與社會之間進行調節的一個領域”。也就是說公共領域是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領域,那么公共領域的范圍就要受制于國家與社會的范圍。
就國家而言,公共領域的意義在于公眾在公共媒介與公共場所發表對于公權力的批判。國家作為公權力會被公共領域約束。另一方面,公共領域的公眾因素和公共媒介與公共場所因素必然會受到公權力的約束。所以公權力很有可能利用這點對于公共領域進行一定的約束。
就社會而言,社會本來就是相當復雜的概念,也是由很多不同因素堆疊起來的,而這些因素并不總是理性的。哈貝馬斯將社會認為是相對于國家的私人領域,而公共領域的公眾同樣是由這些私人領域的私人組成的。而想要區別私人與個體是幾乎不可能的,也只有在理想情況下私人才可能變成公眾中的個體,即,自由地、為普遍利益說話而不考慮到任何私人利益。這同時也會導致公共領域的縮小。
在此理論視角下,是公權力以及個體的雙重作用,導致微博作為公眾領域的異化。
二、微博構建公共領域的可能性
就微博自身構建公共領域的可能性而言,筆者認為微博具有構建公共領域的基本元素。
就公眾而言,首先微博具有較為龐大的群眾基礎根據數據微博的活躍用戶截止2020年3月份,微博用戶人數達到了近4億。這個規模雖不如微信以及qq等社交媒體多,但是微信等是熟人社交工具,而微博是作為陌生人社交工具而存在的。同時作為生人社交平臺,微博具有很高的匿名性。微博的匿名性使得微博的用戶得以擺脫原有的社會身份。面對一個微博賬號時人們在大多數也無法判斷對方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擁有的社會背景。所以微博用戶具有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的基礎。而同時在微博上可以出現公眾為了普遍利益發聲,以《昆山龍哥砍人反被殺案》為例,公眾希望大眾可以擁有較高的“正當防衛”的權利,希望可以放寬正當防衛的限制。正當防衛的限制是公眾對于大眾普遍利益的發生,正當防衛的限制并不局限于某個群體和某個人。這樣的為普遍利益發聲的事在微博上屢見不鮮。所以在公眾層面上,微博是具有構建公共領域的可能性的。
就公共輿論而言,微博上對于公權力也常常處于批評的狀態,同時這種批評也是意在監督和管理公權力,防止公權力失控。以中國早期互聯網生態為例,當時的互聯網傾向于全盤批評中國政府的各項政策,以此可見在微博可能出現,公共輿論。
就公眾媒介和平臺而言,微博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平臺,與微信等熟人社交平臺不同,除了發在好友圈和自己可見的內容,任何人的發言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被任何人搜索到。而同時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注冊微博注冊微博,或以極為低廉的價格獲得一個很難被追溯到個人的微博賬號,所以在微博發言的人可以較少考慮公權力對于私人的影響。
總的來說,微博是具有成為公共領域的可能性的,并且在某些事件上確實體現了公眾在公共空間對于公權力的批評監督作用。也有評價稱:“網絡中公共領域加入了現實社會的復雜,建構了民主實踐的社會現實意義,微博客讓網絡中虛擬的社群實現了某種虛擬的‘面對面交流,在網絡的匿名、異質和多元的公告場域,達到了某種社會控制意義下的溝通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