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愛英 李雪
關鍵詞 企業信息公示 商業秘密 知情權
作者簡介:賀愛英,長春工業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學;李雪,吉林省通聯信用服務有限公司法務,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99
(一)企業信息公示概念
這個概念的由來是指公示義務主體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通過特定公示平臺,將法定的涉企信息向社會公布。這種公示的運用體現了“三位一體”監管措施,即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構成以上三方監管主體共治的新型信用監管模式。在此類制度的構建上,我國走在了世界前列。2014年8月,我國頒布了《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以及國務院相關政府部門又配套制定了五部規章,打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基礎,確立了企業信息公示制度。
(二)企業信息公示義務主體
現今,我國在制定法律、法規、規章時,將監管責任的義務主體進行擴大,不再僅僅局限政府部門作為監管主體。具體來說,我國市場監管的傳統主體一直以來都專屬于政府部門,也就是說監管主體具有壟斷性。而在企業信息公示中,工商部門為主要公示信息的義務主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門作為輔助性的公示信息的義務主體,承擔除工商部門以外的政府公示信息義務,這兩大類政府公示義務主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作為政府部門的公示義務主體共同服務于我國新時代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中。從上面論述可知,《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作為新近頒布的條例有所突破,增加了企業作為公示義務主體,企業作為市場一大主體又被授予監管義務,也突顯了我國制定法律、法規、規章的重大進步,監管理念、監管方式和監管維度發生重大轉變。企業作為公示義務主體為新規定、新嘗試,所以需要嚴格規定企業的信息公示權利和義務,強化和督促企業的公示主體責任,同時也要提高企業的自治管理水平和企業自身道德和誠信建設。該條例中共管思路,將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分級、分層監管,突顯了政府部門、我國企業、社會等多角度、多維度進行管控,使我國企業一直以來由單純的被監管者一躍轉變為雙重身份,既是被監管者又是參與者。
(三)企業信息公示的公示范圍
因為企業作為公示義務第二大主體,公示范圍更需要予于界定清晰,防止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被泄露。《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與我國其他行政法規、行政規章保持一致,呈現出概括式與列舉式相結合的方式對公示信息范圍進行界定,既以概括式為主列舉式為輔的方式。對概括式的規定如下,局限在信息形成的主體和來源兩大類,第一類為政府部門的履職類涉企信息;第二類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類信息。對企業信息公示列舉式的規定如下,選擇公示信息范圍是企業列舉式主要特色,比如對企業年度報告內容的規定就采用了列舉式,包括企業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信息一共列舉了七大項,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企業信息公示與商業秘密保護的沖突。
(一)商業秘密及其保護概念的界定
商業秘密,是指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而形成的一種商業運行經營理論,是企業資本、技術、知識產權等受到保護的重要依據。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企業越來越重視保護商業秘密,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上進行多層防護,例如擴大保密信息的范圍以及保密義務、保密主體、密級類型。而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界定,就要重點突出我國商業經營管理相關法律制度,國家通過加強對商業資源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企業通過商業資本運作等多種渠道保護,以期加強企業商業信息防護。
(二)商業秘密的信息范圍
商業秘密作為特定信息在《中國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分為技術信息、經營信息。其中技術性信息主要涉及生產領域、高科技領域;而經營信息涉及的范圍更廣泛些,幾乎任何企業都存在經營信息,但是分配、交換與消費領域的經營信息更廣泛。但這種分類還需要根據各類企業的特性進行詳細界定,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是從法律上予以權威性的規定,但是實際運用到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又展現出新的形式,可能會包涵有特定內容的商業信息,例如有關的會議文件、紀要和決定。同時應該引起立法者、執法者、企業注意的問題是,就企業自身而言,商業秘密的外延有一定的延展性,在一定范圍內是模糊的,有其不確定性,其原因是隨著企業不斷發展,會階段性的淘汰不適宜的商業秘密、豐富新的技術信息以及經營信息。
(一)企業信息公示與商業秘密保護的功能沖突
通過前面對企業信息公示與商業秘密保護的理論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與兩者有關的制度構建都是從保護企業的角度上出發,但是兩者保護的著眼點又各不相同。《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重視“嚴管”,加強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體的監管制度體系,強化企業信用約束,保障誠信企業在法律保護下有序經營,所以信息公示注重保護合法的企業、監管非法經營的企業。而“保護”二字作為商業秘密保護制度的核心,我們可以一目了然的總結出不管是合法經營的企業,亦或是非法經營的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制度都給予重量級的保護。例如不論是2018年1月1日施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還是2007年2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都毫不例外的將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列為立法目的,強調懲罰泄露商業秘密的行為。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對企業這一市場主體,兩種保護措施又呈現出互相矛盾的現象,監管的保護與毫無保留的保護制度功能設計帶來的沖突又不可避免。
(二)公眾知情權與商業秘密權沖突
《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并沒有明確表述公眾知情權,但很容易發現有關信息公眾信息知情權隱晦的藏于其中,在實踐中更是表現的很突出。而對于商業秘密的保護卻直接體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條款中。法律規定知情權的權利主體為社會公眾,包括政府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等,體現了商業秘密權的義務主體與知情權的權利主體相一致。兩者的權利客體又相交織在一起,比如對于企業來說,訴訟信息是公示的權利客體也是商業保密的權利客體,兩者在權利客體上的沖突也就顯而易見了。接下來我們要重點厘清行使方式,“公示查詢”是企業信息公示制度行使方式;簽訂競業禁止協議、保密協議、保密協議寓于合同中、制定保密制度、月度保密考試、文件標識密集字樣等都是商業秘密權的行使方式。《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已經施行了近6年,越來越多的權利主體通過查詢信息公示平臺了解企業經營情況、訴訟情況等。而對于企業來說,訴訟情況的公示會給企業帶來很多不確定的經營風險,所有兩者背馳于道,必然沖突。
(三)債權人知情權與商業秘密權沖突
為了加強對企業的社會監督,保護債權人知情權的最大化。債權人通過信息公示平臺,很容易知曉債務人的較大部分信息,保障債權人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債權人知曉公示信息的過程也是企業實體商業秘密權流失的過程,兩者必然引起實質問題沖突。企業以公示資產類信息來體現其信用情況、以公示訴訟類信息來體現風險情況。風險信息和信用信息會直接呈現出履約能力和償債能力,債權人或合作人會根據獲得的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債務人各種信息公示的越多,商業秘密權益受到的傷害越多,因此很多債務人為了減少信息公示帶來的損害,不得不放棄很多既得利益。經分析,債權人與債務人是兩個權利義務相互排斥的主體,在公示信息與商業秘密保護上一定存在著需要調和的沖突。
(一)構建多層次的企業信息公示制度
企業信息的多層次公示,是一種公示制度,它體現了企業信息公示的差異化。不同行業,不同規模或者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各自的環境與內在是不同的,所以對于他們在企業信息公示的方式與內容應該差別對待。多層次的企業信息公示制度既明確了企業信息公示的義務,又對不同企業實行了差別待遇,對不同規模的企業來講無疑是最適合各自企業的公示制度。對于小型和微型企業,他們的體量決定了他們對于信息公示承受能力是極其敏感、脆弱的。可能一條信息的公示就會導致他們的經營陷入難以解決的困境,有鑒于此,對于小、微企業,他們的公示信息程度應當是最輕的,從而在當前的制度中,對小、微企業公示信息的配置上做出適當的安排,對小、微企業的商業秘密盡可能進行保護。對大型企業處于企業生態鏈的上游,在資產總額、從業人員、營業收入等方面的優勢是中小企業不可企及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大型企業對于信息公示的承受能力無疑也是最強的,應當著重擴大大型企業的公示信息的范圍。
(二)推動企業信息的自主公示
依據法律權威性公示企業信息在實踐中給企業帶來很多經營困境,往往讓企業雪上加霜,所以企業信息的自主公示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已有迫在眉睫之勢。比如對準上市公司或者預備上市公司,因為信息的公示讓他們只能選擇不訴訟或者訴訟調解,這種選擇會直接導致企業利益的喪失。如果賦予企業信息公示自主權也是對企業的一種保護,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企業可以選擇自主公示的信息,既在最大限度的保障企業的利益,又能實現信息公示制度。
(三)強化企業信息的強制公示
雖然,企業信息公示的自主權更有利于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但也剝奪了社會公眾和債權人的知情權,而為了維護上述人員權益得到有效保護,我們有必要要求企業當期經營狀況發生重大變化是,必須進行公示。包括但不限于企業重大資產變動、企業破產清算、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和申報債權的通知和公告等。企業發生上述情況時,必須強制其公示以維護社會公眾尤其是債權人的權益。
(四)涉及商業秘密的公示制度
商業秘密的價值屬性就在于其秘密性,而秘密性也是法律保護的起因條件。如若因為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將涉及企業商業秘密的信息公布于眾,其實也是對我國有關法律的破壞,進一步將是對企業秘密權的傷害。因此,我國法律、法規需要構建一個緩沖條款即為豁免公示制度,這種制度需要公示義務主體向政府監管部門提出豁免申請,監管部門根據申請內容在不違反國家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予以豁免公示。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保護企業秘密權的最后一道防線,可以彌補因為企業信息公示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損害,其實也是化解商業秘密權保護與信息公示制度矛盾的有效利器。
企業信息公示制度與商業秘密保護制度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監管“利刃”與保護“武器”很難相融合。伴隨著國家對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越來越重視,以及越來越規范化引領,我們可以預知企業信息公示制度的公示力度會乘勢而上,會對商業秘密保護發生沖擊。故我們應該防患于未然,在未發生之時進行避免并盡快采取規避措施,以確保企業信息公示制度與商業秘密保護可以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齊愛民,李儀.商業秘密保護法體系化判解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頁.
[2]周琳.商業秘密預防性保護之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46頁.
[3]袁荷剛.反思與重構:我國商業秘密立法之完善[J].法學雜志,2012(1),第152頁.
[4]胡田野.公司資本制度變革后的債權人保護路徑[J].法律適用,2014(7),第34頁.
[5]湛中樂,趙玄.信用監管的法治理想與現實——兼論《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實施要點[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5(5),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