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 石丹 張濤
摘 要:地域文化與旅游資源相互包含、融合、不可分割,文化交融促使人民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與統籌旅游資源相結合方式,以達到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目的。本文以四平市為例,針對四平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現況進行相關分析,協調地方文化與旅游融合統籌管理方式,促使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滿足四平市文化旅游產業市場發展需求,從而促進四平地區整體經濟水平提升。
關鍵詞:四平地域文化;旅游資源;融合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需求向更高層次發展,對多樣化旅游資源需求持續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布局,并相繼出臺了多份相關指導性意見。目前,我國江浙一帶的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迅速,在振興了地方區域經濟的同時將城鄉發展融于一體,而吉林省四平市一帶的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相對落后。針對四平地區而言,旅游資源宣傳力度、整合力度、資金力度及開發力度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本文主要根據其存在問題,進行深入探析,促使四平地方文化特色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進而達到旅游產業穩步發展的目的。針對地方文化特色及旅游資源方面的文獻調查曾有:張杰(2018)探討了徐州特色文化資源開發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李進軍、李曉(2018)發表了四川特色文化資源跨地域統籌與共享機制研究,但針對四平地方文化特色及旅游資源的研究,則缺乏相關的對策研究結果。
一、研究背景介紹
四平市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地處松遼平原中部腹地,下轄鐵東區、鐵西區、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和伊通縣,位于遼、吉、蒙三省交界地帶,是重要物流節點及交通樞紐,歷史悠久。目前作為生態宜居城市的四平日益呈現出蓬勃生機。該市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豐富多樣,有眾多歷史文物古跡。四平市根據國家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于2016年聯合發出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以及吉林省發布的《支持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培育。目前,已有葉赫滿族鎮、十家堡物流小鎮、伊通縣皇家鹿苑小鎮、二道白河鎮、松江河鎮、烏拉街滿族鎮、合心鎮、清河鎮等特色小鎮,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及物質基礎。
二、地域文化特色及優勢條件
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發展背景的差異使得地域文化具有展示它獨特魅力的功能。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四平地區充分展現了當地文化特色及突出資源優勢,即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景區這一優勢,如四平戰役紀念館、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塔等;具有高保存度的滿族特色民俗風情是第二大優勢,如伊通滿族民俗館;被譽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及生態價值的伊通火山群景觀是第三大優勢。
三、四平市旅游發展存在問題
(一)品牌知名度較低,宣傳力度不到位
四平地區旅游產品開發大多局限于觀光層面,旅游者缺乏高層次旅游深度體驗。旅游產品開發起步較晚,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優質景區數量不足。目前,四平地區對旅游業發展做出積極嘗試,提升宣傳力度,努力改善品牌知名度較低現象,進而促進四平地區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充足競爭力。
(二)區域內資源整合力度不足
旅游資源及產品類型是影響地區產業內部競爭的關鍵性因素,四平市紅色旅游及自然觀光景區資源的同質現象使得旅游者觀光游覽時間消耗嚴重,旅游區域內部各產業相互協調配合力度不足,難以形成協同競爭力。目前,四平市各景區獨立運營,運行各自的生產經營模式,區域內各景區有效合作過程中缺乏溝通機制,難以對資源進行有效統籌及配置。
(三)旅游產業資金投入欠缺
近年來,四平市政府對旅游產業發展給予重視,但重視程度仍然不足,當地政府提供大量資金用于旅游資源開發與文化產業發展中,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出現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接待能力水平不高現象。
(四)相關旅游資源開發力度欠缺
四平地區針對相關旅游資源開發僅基于表面程度開發,局限于粗略簡單的觀賞層次,對資源開發重視程度不高,尚未統籌該地區旅游潛力發展,使得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相關部門更為注意經濟價值而忽視文化價值。
(五)各旅游區域間協作意識薄弱
各區域間及行政主體部門對于本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強烈的本土觀,這種觀念并不利于各旅游區域間的合作發展,僅僅固守原有的資源而不加強合作難以達到產業長遠的發展。旅游區域間的協作必將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在此期間,合作雙方如果缺乏協作意識將難以促使其獲得更好的發展。
四、對策研究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品牌建設
根據四平市當地旅游資源特點,重點打造地區產品特色,形成品牌優勢,打造四平地區良好的旅游整體形象,緊跟當前旅游行業發展步伐,關注市場及旅游者發展趨勢及最新動態,以提升在全國品牌范圍內知名度、美譽度。四平地區可重點發展古遺跡旅游和紅色文化相關品牌。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加大產品宣傳力度,拓展宣傳深度,使廣大旅游者加深對產品了解程度,使品牌知名度得到相應提升。
(二)各產品組合營銷,加強區域間有效合作
準確掌握各景區產品特色,將不同類型產品加以組合,可采取紅色文化、自然景觀、滿族民俗風情、地域特色美食、歷史遺跡遺址等進行合理搭配,豐富游客旅游體驗度。區域間加強溝通交流,與長春、內蒙古、沈陽、哈爾濱等地達成相應合作,在整個旅游線路中不局限于單一地區旅游形式,同時,與周邊地區旅游行業形成相互帶動作用,促進經濟穩步提升。
(三)政府增加旅游投資金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旅游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加大對四平地區旅游投資力度,為該地經濟發展提供充分條件,當地政府應發揮在市場中的主導作用,加大旅游資金投入程度,給予資金支持。完善住宿、餐飲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定期對服務人員進行培訓,使其適應旅游行業發展需求。完善交通網絡系統,促使景區可進入性提高,增加相應旅游專線車輛,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如廁所革命、旅游標識標牌等。干凈、衛生的城市環境氛圍會給人舒適的感受,地區旅游應該做的不只是一次性旅游,要有吸引旅游者多次前往的豐富資源。
(四)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
旅游資源合理有效開發對促進城市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準確評估該地區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對已開發資源進行現狀分析。粗放式的開發模式導致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此模式已不再適合目前旅游行業的發展模式。因此,向精細式開發模式轉變是發展的必然要求。針對四平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制定合適的開發總體規劃,合理建設旅游設施,對資源文化深入了解,打造精品旅游、研學旅游以豐富旅游者思想及內涵。
(五)增強旅游經營者之間的協作意識
面對當前各旅游區域間狹隘的本土觀,思維的固守問題,相關旅游主管部門應加強其合作意識的學習,使其具有強烈的合作觀。合作的過程必將存在妥協,唯有各旅游經營者提高合作意識,堅定合作觀念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其整個區域的旅游競爭力,進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取得更好的發展。通過區域間的聯系,使旅游經營者提高競爭力,使其獲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各旅游經營者間更好的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進而帶動整個旅游市場的發展。
五、四平地方文化特色與旅游資源相互融合途徑分析
(一)采取多方聯動,促使文旅交融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需要人民的綜合素質也得到穩步提高,旅游在成為人民所普遍采取的休閑方式之一的同時,不再是簡單的走馬觀花,需要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文化價值。因此在整個旅游過程中,當地政府,旅游開發者,旅游者是地方文化特色與旅游資源相互融合的重要主體。當地政府在文旅交融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有效地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加強對相關旅游從業者進行有效監督,予以指導,促使四平地區文旅交融順利的進行。對于旅游開發者而言,是促使四平地方文化特色與旅游資源相互融合的關鍵力量,因此,在開發旅游資源前,應加強對開發旅游資源的相關事項進行學習,同時,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將其運用到本地區資源開發中來。
(二)打造良好環境,保護傳承文化
地方文化特色與旅游資源相互融合不僅需要多方聯動的共同努力,還需打造良好環境促使其發展。將城市文化特色滲透到各個方面,從整體和局部共同入手,城市的整體規劃與景區內部合理布局共同努力,突出城市文化特色與景點的獨特之處。營造良好氛圍,培養居民對本地區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使其感受到城市文化的獨特性。當地居民保護及傳承文化意識的不斷提升為當地旅游者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9c5,四平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項目編號:SPSKB001。】
(作者簡介:王吉,講師,工商管理博士,主要從事旅游規劃與開發、休閑旅游研究;石丹,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旅游營銷、旅游經濟與旅游規劃的研究。張濤,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旅游規劃與開發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偉文.城市特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 ——以大連市為例[J].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1).
[2] 徐鵬.特色小鎮文化資源產業化路徑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 美與時代·城市, 2017(3).
[3] 李進軍,李曉. 四川特色旅游文化資源跨地域統籌與共享機制研究[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18, 35(4):15-23.
[4] 劉慧琳.基于PPP模式的池州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 現代商業, 2018, No.497(1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