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網絡銷售 不正當競爭行為 消費者權益保護 法律法規
作者簡介:高明,湖北楚賢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06
網絡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延伸,網絡銷售的發展極大擴展了人們的購物渠道,網絡銷售所具有的方便、多樣、靈活、快捷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推崇,尤其對于年輕一代,由于網購商品的種類、地域、品牌不受限制,買到心儀的商品越來越便利,隨著商家的造勢,各種節假日變成了網絡銷售日,寬松的購物環境不但造福消費者,銷售商家也得到了新的商機,沒有實體店面的限制,倉庫即營業場所,隨買隨發,減少成本的同時促進了收入。但隨著網購的蓬勃發展,相關侵權問題卻隨之而來,若沒有健全的法律規范、缺少相應的監管整治,網絡銷售環境將呈現無序甚至混亂狀態,故而完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商家及消費者的權益亟待解決。本文擬從兩大方面,從商家和消費者兩個角度綜合分析,提出問題的同時探討解決方案與對策,力圖解決網絡銷售中不正當競爭問題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一)網絡銷售中的不正當行為的概念
不正當競爭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所涉及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狹義概念上的“不正當競爭”,是指以違背誠實信用和公平競爭等商業慣行的手段從事市場交易的行為,范圍是壟斷和限制競爭行為之外的破壞競爭行為。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于反不正當競爭的定性為“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行為。”網絡銷售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概念與傳統定義基本一致,主要區別在于形式與結果,在此我們可以概括網絡銷售中不正當競爭行為是發生在網絡環境中的違反誠實信用與公序良俗的競爭行為。
(二)網絡銷售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特點
一是行為具有廣泛性。網絡購物之風的崛起大大增加了消費者數量,同時網絡銷售平臺也涌入大量商戶,單就淘寶網來說,現沒有專業的平臺能夠統計商家的具體數目,但淘寶熱、節日大促、全民購物狂歡等足以說明網購銷售與購物行業的火熱,正是由于數量急劇增多而相應法規與監管不到位導致違法行為大量出現,甚至有跟風效仿的因素存在。數量的龐大也導致了整治難度的增加,常常出現“法不責眾”甚至“無法治理”的困難局面。
二是行為具有隱蔽性。熟悉網購的人都知道,具體的商品信息只有點開頁面才能看到,并且通常是圖文并茂,商品描述加上配圖可多達上十頁,就算有違法行為也難以及時發現,更何況有些商品只有配圖而無文字介紹,或者有文字介紹但介紹過于簡單,這也大大增加了發現違法行為的難度。
三是行為實施簡便,危害程度大。不需要復雜的技術,也不需要專業的培訓,網絡銷售環境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實施起來十分簡單便捷,有時單人就可以操作,但是危害程度卻不容小覷,有些熱門商品單月的購買量就達到成千上萬,其中大多數用戶是參照了商品說明而購買,若說明中涉嫌破壞正當競爭行為的描述,則傳播人數極廣,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三)淺析網絡銷售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一是虛假宣傳行為。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一款的規定,所謂虛假宣傳行為是指以捏造虛構事實、歪曲事實或者其他誤導性方式,對商品的質量作出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宣傳行為。網絡銷售中的虛假宣傳其實十分普遍,以淘寶網舉例,出售保健用品和美容護膚產品的商家或多或少都有虛假宣傳的行為,目的是以擴大功效為手段促進產品的銷售業績,而產品的實際功效并達不到其宣傳的效果。在商品評價上也可以看出端倪,不少買家會因為使用產品沒有達到宣傳效果給予中差評,甚至有些產品因為質量不達標,對人體有危害,消費者使用后身體出現不適。
另需要注意,網絡銷售設立的“買家評價”環節,本來用途是給未購買者提供購物參考,以決定是否購買物品,但有部分商家抓住這個機會,采取招募“水軍”的方法,用“刷單”或者“好評返現”來變相迫使買家進行好評分享,在評論中發布一些夸大或者虛假的使用感受,給其他消費者造成了錯誤的引導,這樣的情況也大量存在,針對這種新型侵權方式也需要注意,其本質是商家對商品的虛假宣傳。
二是市場混淆行為。由于網絡銷售的經營者所花費的成本極小,多數沒有規范售賣場地,并且也不需大量人手,多數由賣家一人充當設計員、銷售員、客服、售后等多種角色,所以網絡上售賣的商品大多比實體店商品價格便宜,但正是因為價格低廉,有些售賣的商品存在以次充好甚至以假充真的行為。甚至在代購行業,售賣假貨的情況更為嚴重,央視曾經曝光有部分代購買家在國內大量進購仿真A貨,然后帶出關以正品售賣的形式再次銷往國內,部分假貨因仿真程度高,真假難辨,普通消費者苦于無處鑒定或者鑒定費用昂貴等原因無法鑒定,繼而導致消費者購買到假貨后維權難問題。
三是詆毀商譽行為。商家在售賣物品時,為了提高銷量,常拿別家的同類商品進行比較,從做工、走線、用料等各方面來渲染自己產品的質量優異,有些商家甚至會將別家產品的店鋪名稱等記錄下來作為對比,這樣的競爭行為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許的,在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比較商品的優劣,但是實際上是惡性的競爭,如果縱容這種行為會導致市場環境的無序。
網絡銷售中的消費者是指在互聯網環境中參與購物買賣的消費者,雖然買賣行為發生在網絡虛擬環境中,但仍然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
以傳統的消費爭議問題為例,在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是輕微后果,如商品不符合質量,可以通過退貨等方式解決;另一種是造成嚴重后果,即對財產或人身造成了損害。針對目前網絡環境中的購物消費情況來看,商品不符合預期質量的情況更為凸顯,以淘寶網為例,雖然大多數商品都適用七天無理由退換貨,但消費者定制的、鮮活易腐的、在線下載或者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并不適用此規則。以消費者定制商品為例,首飾、服裝、鞋帽都可能存在定制問題,但是目前操作不甚規范,有些商家無法確定消費者的個人數據,導致定制商品尺碼不合適等問題,如果按照現行條款的規定就無法解決相應的糾紛。其他可以退貨換的商品也存在著新問題,例如明明是質量存在瑕疵,可商家會存在退換貨時附加條件,比如先給予好評再換貨,或者將退貨原因修改為“不喜歡”而非“質量有瑕疵”等操作,使得消費者的后續權利無法得到保障,且容易給其他消費者造成誤導,商家的銷售頁面是做的漂亮了,但消費者的權益卻打了折扣。還有代購類商品,大多數商家會寫明“由于代購性質的特殊,本商品不參與七天無理由退換貨服務”,但是實際在法律條文上并沒有對代購商品做明確規定,也未寫明代購性質的貨品會特殊到不參與普通商品的退換貨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代購行業也滋生不少假貨,但一般消費者沒有專業鑒別的能力,或者在網絡上找到一些鑒定方法但是沒有專業鑒定機構的鑒定報告也無法向賣家有效的主張權利,這也導致虛假代購行為的大量出現,擾亂了正常的代購秩序。更何況賣家普遍有自己的應對策略,在商品介紹頁面也會注明最終解釋權歸屬于商家,這導致許多消費者有理卻無法訴說,無法有效維權;就算部分代購賣家同意退換貨,但高額的寄回費用和復雜的寄回程序也使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只能糊里糊涂的留下了瑕疵品。種種問題表明現有的法律法規并不能完全的規范網絡銷售的行為,網絡環境本身存在監管不嚴、打擊力度不大等問題,導致不少老問題解決不了,新問題又頻繁出現的情況。
一是完善法律法規,健全監管機制,保障消費者權益,加大打擊力度。近年來制假售假活動發生了新變化,打擊難度隨之加大,必須依靠完善的法律,依靠政府組建專門的組織機構,加大打擊與處罰力度。由于多部法律都分別對制假售假進行了界定,難免在實行中會出現執法部門難以操作問題,且據調查得知,售假者一次制假所獲得的利益甚至高于多次被處罰所罰沒的罰金,處罰過輕根本達不到威懾的目的,進而導致制假販假屢禁不止。所以要維護消費者權益,從源頭上要加強立法,根據新時代新環境新問題,有的放矢的設立法律法規,在執行方面要提高行政處罰力度,創造“不敢不想不能制假”的環境,讓消費者安心購物。
二是平臺加強監管,規范經營,創造和諧購物環境。網絡銷售平臺有自己的專業技術保障部門和客服人員,在商家注冊之時就應該及時審查商家資質,不能以擴大平臺規模或吸引人氣等為目的而降低入門門檻,如果不能提前篩查商家,消費者的權益即在第一步就受到了侵害,而現在事實是,網絡銷售的蓬勃發展,各平臺為了搶占先機,紛紛擴大自己的營業規模,吸引賣家和買家造勢來“做大做強”,準入門檻甚至降低到交了保證金就可以營業,這樣草率的行為也間接導致了環境的無序。提高準入門檻,嚴格篩查資質的同時,在經營過程中也要注意對商家的清查、抽查,如果發現售賣假貨的情況,根據情況的嚴重性制定不同的懲罰措施,嚴格檢查商品的說明頁面,嚴厲打擊虛假宣傳、混淆行為和詆毀商譽的行為,情況輕微的責令整改,情況嚴重的取消其商家身份并記入誠信信息檔案,限制再次開店的權利,并重視買家的評價,關注長期使用后作出的追評等評價,著重于對問題的解決。平臺在日常的監管中作為直接責任人,應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如果能夠通過內部的糾紛解決機制來化解糾紛,不但能節約司法資源,也能樹立品牌威信,更能創造和諧購物環境。
三是加強普法教育,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已久,但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仍然不強,消費者購物出現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找賣家投訴,如果不能解決就會找平臺客服,大多數人的維權到此就結束,真正會因網絡銷售而去起訴的消費者少之又少,除了法制意識淡薄之外,怕麻煩、不懂程序等原因也占很大因素。必須要讓消費者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維權手段,鼓勵受害人主張合法權利,同時制裁和懲罰制假售假行為,有效打擊、遏制制假售假的行為。
網絡銷售的蓬勃發展,需要相應的法律建設為其保駕護航,尊法守法的責任在于企業、平臺,更在于個人,遵紀守法、勇于維權才能創造良好的網絡銷售與購物環境。
參考文獻:
[1]楊文玉.淺析網絡銷售中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規制[J].法制與社會,2012,10(下).
[2]郭臻臻.淺析虛假宣傳行為[J].消費導刊·法制園地,2009(12).
[3]常宇豪,陳慧慧,王旺.網絡環境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及其規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
[4]張廣良.競爭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限制[J].法學雜志,2015(2).
[5]孔祥俊.反不正當競爭法原理[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