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參與分配 主體 參與時間節點 清償順序 比例
作者簡介:何習虎,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商事及執行領域。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15
參與分配制度是指“在執行程序中,申請人以外的債權人在對同一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有債權的情況下,申請加入到已經開始的執行程序中,請求將執行所得對各債權人平均清償的執行分配制度” 。該制度對債權人、債務人的利益都影響甚大。由于目前的法律規范對此著墨甚少,實踐中觀點反復變化,各地做法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項制度效用的發揮以及司法公信力的形成。
在一起執行異議案件中,申請執行人申請法院對被執行人楊某、孫某名下房產進行強制執行。在房屋拍賣成交后、法院作出分配方案前,案外人殷某、某部件公司、某銅業公司申請參與分配。申請人的債權(殷某債權約600000元)均已取得執行依據,其中殷某在其他法院已凍結被執行人的孫某的工資(3000元/月)。后執行法院作出分配方案,以某部件公司、某銅業公司在拍賣成交后申請參與分配,超過申請時間節點為由,拒絕向其進行財產分配;殷某案正在執行被執行人工資,不屬于無財產可供執行的不能清償債權,不符合參與本案分配的條件。
一是申請人對此提起執行異議,認為被執行人被凍結的工資不足以清償全部債權,在被執行人的財產執行終結前提出參與分配申請符合法律規定,要求撤銷原分配方案,允許其參與分配。申請執行人則認為其首查封被執行人名下房屋,應當優先、全額受償。該執行分配方案是否應當被撤銷?申請執行人的要求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二是如執行法院受理執行異議之后,經審查撤銷了原分配方案,允許異議申請人參與財產分配。在作出新的分配方案后,參與分配的債權人對分配的數額、比例等不服,能否再次提起執行異議?
以上案例反映的爭議是執行參與分配的主體、參與分配的時間節點、參與分配債權的清償范圍、順序以及參與分配債權人對分配方案不服的救濟途徑等問題,也是實踐中迫切需要厘清的問題。
現就上述問題分別進行闡述。
1991年民事訴訟法未規定參與分配制度。1992年7月14日公布的民訴意見用三個條文規定了參與分配制度。可概況為:參與分配被執行人范圍為公民或其他組織,申請時間為執行程序開始后,被執行人的財產被清償前,申請人限定為已取得執行依據或已提起訴訟,實質條件為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能清償所有債權。
1998年最高院頒布的《執行工作規定》用七個條文規定了參與分配制度。相比民訴意見,執行工作規定有如下兩點改變:一是申請人的范圍增加了對執行財產享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二是被執行人的范圍增加了未經清理或清算而撤銷、注銷或歇業的企業法人,即參與分配的范圍由公民、其他組織擴大至特定形態的企業法人。
2015年最高院頒布的民訴法解釋,對民訴意見和執行工作規定的合理內容進行了吸收和整理。被執行人的范圍再次被確定為公民或其他組織,法人主體不適用參與分配制度。申請人的范圍包括取得執行依據的債權人、對執行財產享有優先權或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其他適用條件同民訴意見。參與分配制度應排除法人的適用,是當下司法的主流觀點。法人適用參與分配制度,會對破產制度造成沖擊,導致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適用混亂。這次修訂,有利于正本清源,回歸本位。
普通債權人能否申請參與分配,以及是否必須取得執行依據,實踐中一直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沒有取得執行依據的債權人,尚不具備申請執行的條件,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未最終確定,而執行程序不具有取得債權的功能,如果申請執行人撤回執行申請而終結執行程序,申請人便喪失了參與分配程序的法律理由。 也有觀點認為,我國實行的是有限的商人破產主義,參與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必須承擔破產法的職能,盡可能保障債務人財產對所有債權擔保功能的實現,由此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兩種觀點從不同視角分析了普通債權人參與分配的價值取向。
江蘇高院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出臺的《關于正確理解和適用參與分配制度的指導意見》,對參與分配的申請人范圍予以適當擴大。規定在特定情形下,尚未取得執行依據的普通債權人也可申請參與分配,例如首先申請保全措施的債權人、職工工資債權人、社會保險費債權人、人身損害賠償的債權人等。在這種未決債權情況下,法院應預留其參與分配的債權數額。
現行民訴法解釋規定申請參與分配案件的時間節點是被執行人的財產執行終結前。但何謂“財產執行終結”,司法實踐中存在分歧。第一種觀點是送達主義,即根據執行標的的不同,“財產執行終結之日”具體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執行標的為貨幣類財產的,指分配方案發送任一相關當事人之日,該日期不受債權人、被執行人提出異議而重新制作分配方案所影響;二是執行標的為非貨幣類財產但通過拍賣、變賣已經處置變現的,參照上述第一種情況;三是執行標的為非貨幣類財產,流拍或者變賣不成后以物抵債的,以抵債裁定送達接受抵債物的債權人之日為截止日。第二種觀點,是交付主義,即根據執行標的的不同,將“財產執行終結之日”具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執行標的為貨幣類財產的,申請參與分配的截止日為案款支付給申請執行人的前一日;二是執行標的為動產的,申請參與分配的截止日為動產交付的前一日;三是執行標的為不動產或其他財產權益的,截止日為過戶裁定依法送達相關權屬登記機關的前一日。第三種觀點,是折中主義,即根據執行標的的不同,分為兩種情況進行處理:一是執行標的為貨幣類財產的,申請參與分配截止日為案款到達主持分配法院賬戶之日;二是執行標的為非貨幣類財產的,申請參與分配截止日為拍賣、變賣成交裁定送達買受人之日或以物抵債裁定送達申請人之日。
比較上述三種觀點,送達主義截止時間較早,傾向于保護主持分配法院債權及已申請債權。交付主義截止時間較晚,傾向于保護未申請但符合參與分配條件的債權人。參與分配截止時間的早與晚,彰顯的是一種利益平衡和法益考量。
“財產執行”實質包含兩個階段。一是財產從被執行人處被強制執行到人民法院,包含貨幣類財產的劃撥、工資收入的提取等,也包括非貨幣類財產的拍賣、變賣成交。在這個階段,執行標的脫離被執行人的掌控,法律意義是被執行人失去對執行財產的所有權。二是執行財產轉至債權人處,包括貨幣財產的交付和拍賣、變賣成交裁定及以物抵債裁定的送達。這個階段的法律意義是債權人取得財產所有權。需要注意的是,執行過程中的拍賣、變賣和抵債,有其特殊性。據物權法及民訴法解釋相關規定,法律文書生效時發生物權的變動。在強制執行領域,通過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或抵債的,法律文書送達買受人或者抵債人時,上述“財產執行”兩個階段合二為一,送達和交付同時實現,同時產生被執行人喪失執行財產所有權及債權人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法律效果。執行領域注重效率,兼顧公平,參與分配亦應堅持利益平衡原則和分配效率原則。送達主義注重效率,較好的平衡了各個債權人的利益,有利于督促債權人及早申請參與分配。交付主義雖更加注重公平,但會導致分配方案始終處于不確定狀態,直接影響了執行效率,間接也會影響司法公正。
民訴意見確定參與分配的債權,參照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規定的順序清償,同一順序不足清償的,按照債權比例分配。由此可知,參與分配的清償順序是按照破產財產的分配順序予以分配。
《執行工作規定》在民訴意見的基礎上,將參與分配申請人的范圍擴大至對執行財產享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實際上是在民訴意見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深化,即將有優先權、擔保物權的債權人優先受償順序予以明確,類似于破產制度中的別除權人。
民訴法解釋確定的參與分配順序和比例為:(1)優先扣除執行費用;(2)其次清償優先受償的債權;(3)普通債權原則上按比例分配。相比之前的規定,該規定有兩點更加合理的地方,一是優先扣除執行費用,執行費用類似于破產制度中的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執行費用是為執行程序自身的順利推進支付的費用,本質上是為全體申請人的利益而發生,優先扣除理所當然。二是普通債權原則上按照比例受償,也就是說,例外情況下可以不按照比例受償。具體哪種情況下可以不按比例受償,民訴法解釋制定過程中存在分歧,故司法解釋沒有明確,但在最高院編撰的《民訴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一書中給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即首查封債權可以優待分配。
江蘇高院的《關于正確理解和適用參與分配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優先扣除的范圍包括:(1)首查封案件保全費、主持分配案件申請執行費、評估費等應該由被執行人承擔的必要費用以及相關債權人為處置待分配財產墊付的必要費用;(2)欠繳的土地出讓金;(3)相關稅費;(4)其他依法應當扣除的必要費用。對于普通債權的分配比例,明確規定以下三類人員可適當提高分配比例:(1)分配財產系根據其提供線索查控所得;(2)分配財產系其首先申請查控所得;(3)分配財產系其行使撤銷權訴訟、執行異議之訴或者通過司法審計、懸賞執行等方式查控所得。提高比例,原則上不超過申請人按債權比例分配時應分得款項的20%。重慶高院《關于執行工作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答(一)》,也做了類似的規定,多分的比例也原則上掌握在20%以下。
上述地方法院作出的指導意見,有助于解決在執行參與分配案件中因標準不一而導致的混亂,可資借鑒。
被允許參與分配的債權人,對執行法院作出的參與分配方案中的債權數額、分配份額等不服,可通過哪種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實踐中當事人的選擇往往較為混亂,這樣既增大了其自身的時間成本,也浪費了司法資源。
1991年民事訴訟法、民訴意見及《執行規定》對此問題均未作規定。
民訴法解釋及民訴執行解釋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即參與分配債權人應通過提起執行異議之訴來主張權利。但是必須要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提起主體,系執行法院允許參與分配的債權人;二是系針對分配方案提出,包括債權數額、份額等;三是時間限制,即需在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十五內提出異議,在收到反對意見之日起十五內提出異議之訴;四是有明確訴求(修正的方案要明確)及事實和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參與分配債權人提起的執行異議之訴的被告及第三人主體問題,對于提出反對意見的債權人、被執行人,應列為被告,其他當事人應列為第三人。
對于執行法院不允許其參與分配的債權人,可以通過提起執行異議以及申請上一級法院復議的方式,維護自身權利。
注釋:
張衛平主編.民事訴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頁.
黃金龍.《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實用解析[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頁.
譚秋桂.民事執行原理[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