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嘉樂 王暉

摘 ? ? ? ? ? 要:當今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創新驅動階段,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產業融合作為培育和發展新產業的重要途徑,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革新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導向。本文以北京市為例,在對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環境PEST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機制模型,采用北京市2010-2017年的文化創意產業數據,通過灰色關聯度法來定量測算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測度結果表明政策支持和科技創新是推動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的最主要的動力因素,文化消費需求和企業源動力的推動作用有待提高,最后從四個動力因素方面提出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產業融合;灰色關聯分析;PEST分析
一、引言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內各大城市的GDP中所占的比例和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都在逐年攀升,為國家創造了更高的經濟收益,有必要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力度來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產業融合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是創意,創意這一具有天然滲透特征的要素使得文化產業不僅可融合的產業范圍更加廣泛,而且能夠更容易、更深入地與其他產業相融合。目前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多表現為與科技、旅游以及金融業融合等,產業間的融合提高了文創產品的質量,使得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煥發新的活力。
二、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環境的PEST分析
(一)政策法規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國家政策法規層面,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文化創意產業被列為重點培育的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另外,北京市政府在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方面也發布了許多政策和法規。這些文化創意產業扶持政策的支持對推動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金融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使得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范圍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深層次的融合發展格局。
(二)經濟環境
1.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長態勢穩定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經過近年來的持續快速發展,不僅在規模上逐漸擴大,而且結構上也越來越優化,成為北京市第二大支柱產業。 “十二五”時期,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6%。2017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4000.6億元,占GDP比重14.28%,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為206萬人。
2.文化創意產業消費潛力巨大
隨著人均收入的逐漸增高,人均文化消費支出持續穩步提升。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7230元,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3917元,為文化消費提供了良好經濟基礎。另外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憑借其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化消費群體提供豐富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在較高程度上滿足了文化消費需求。
(三)社會環境
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創作素材和精神支柱。以故宮為例,在運營故宮博物院的同時,近幾年故宮與美妝、飲食等行業的成功合作以及元宵燈會的舉辦都不難看出傳統與現代的緊密結合與之帶來的巨大影響和經濟利潤。另外,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生產要素是人的創造力,是否擁有充足的創意人才是決定文化創意產業能否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北京目前批準了33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園區集聚了一大批利用文化、產業、創意、藝術進行文化生產活動的各類創意人才。
(四)技術環境
北京作為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其科技發展水平居于全國領先地位,擁有發達的信息通信技術以及較為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其中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為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傳播以及消費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北京作為首都,率先建設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將使得手機、電腦等終端能夠以更高的速度接入數據,大大縮短信息傳播的時間,為文學、影視、動漫等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三、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策支持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是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度層面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府放松對產業融合相關領域的管制,不斷增加要素與制度供給,使得信息技術、金融、旅游等行業實現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二是政府出臺支持文化創意發展的政策以及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二)科技創新
科技是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重要物質基礎,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它們只有借助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如今的影視、音像等發展都離不開數字技術支持,這種聲音、圖像等可以被數字化的文化產品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信息高效并且低成本地共享。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帶來的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等驅動創意產品生成、需求和傳播。
(三)文化消費需求
文化消費需求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一種自發的內生性力量。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均收入增長,人民大眾在滿足基本溫飽的前提下,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據日韓等國的歷史研究,當人均GDP達到3500美元時,會出現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2017年中國全年人均GDP為8836美元,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086元,占全國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1.4%。從數據中看出,消費者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使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成為可能。
(四)企業源動力
企業源動力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內生性動力之一。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來自企業源動力主要包括兩方面: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激發的尋求合作的動力和企業面對市場變化而產生的自主創新的動力。文化創意產業遵循產業發展的一般經濟規律:追求利潤最大化以及成本最小化。在激烈的競爭中,企業不斷追求低成本的結果是產品日益同質化,而這與消費者對多樣化以及個性化產品的需求不符,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與相關產業進行融合不斷產生新的創意,增加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來滿足文化消費群體的多樣需求。
四、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是通過測量和比較因素之間在發展趨勢上相近或差異程度來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變量設置與數據來源
結合已有文獻研究基礎與對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分析,選取科技創新、文化消費需求、政策支持和企業源動力4個一級指標以及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均GDP、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教育、文化和娛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地方政府預算支出(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勞動生產率7個二級指標。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設為參考變量,模型構建選用2010-2017年的北京市統計年鑒數據。
(三)實證結果
各指標的灰色關聯度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在影響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四大動因中,影響力大小依次為政策支持、技術創新、文化消費需求、企業源動力。
(四)結果分析
從關聯度數值看出,政策支持與科技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主要推動因素,文化消費需求與企業源動力推動力稍弱,分別位于第三、第四位。具體原因如下:
政策支持這一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值最大,政策支持之所以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最主要動力因素與我國近年來從中央到各地方出臺的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扶持政策密不可分。第一,政策支持方面,國家和北京市都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給予了政策傾斜。第二,資金支持方面,政府對優秀的文化創意企業項目給予了資金補貼、貸款減息等優惠政策來支持北京市文化創意領域各行業的發展。
科技創新之所以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第二大動力因素主要得益于北京市領先的科技水平與創新能力。北京市“互聯網+“發展水平位于全國領先地位,使得文化創意產業依托互聯網這一載體快速發展。眾多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區、科技園區、動漫網游及數字內容功能區等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使得軟件、動漫等帶動了經濟增長。
文化消費需求與企業源動力對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促進作用相對有限。雖然近年來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逐年增加,但是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重并不高,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3917元,在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占比10.5%,與歐美國家30%左右的比例相比還有較大的距離,文化消費需求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企業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地追求更高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但文化創意企業在融合的過程中也不斷面臨著挑戰,比如如何把握創新與平衡發展之間的關系、業務模式發生改變的挑戰等。
五、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政策建議
(一)完善政策法規,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扶持力度
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政府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在資金支持上,一方面,增加專項資金支持,對文化創意產業重點發展項目加大資金補貼力度。另一方面,不斷健全投融資渠道,加快完善文化創意產業信貸支持體系,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擴展文化消費信貸產品。
(二)加快科技創新,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文化創意產品要借助互聯網搭建的銷售平臺和信息分享平臺不斷拓寬傳播途徑。影視、動漫游戲等行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借助5G網絡進行產業變革,進一步推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總之企業要在政策引導下,將科學技術滲透于文化創意產品從研發到消費的每個環節,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不斷融合發展。
(三)提升文化創意產品消費意愿
文創產品屬于高收入彈性產品,是典型的消費帶動的產業。從文創產品供給方角度來看,要考慮消費者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北京作為歷史和文化名城,可以憑借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全國文化消費中心,拓寬消費者的消費領域。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在消費品支出方面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往往在旅游、餐飲以及教育方面增加支出,而在發達國家人們則傾向于消費具有較高文化內涵的文化娛樂活動。消費偏好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需要政府、社會等多方共同引導。
參考文獻:
[1]肖嵐.創意產業融合成長的動力機制及其自組織創新模式研究[D].東華大學,2012.
[2]王琪延,王博.世界中心城市文化競爭力核心要素比較研究[J].調研世界,2014(09):47-51.
[3]衛志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制約與突破[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02):15-21.
作者簡介:
段嘉樂(1995.12- ?),女,漢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18級城市經濟與戰略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