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影響因素 犯罪預防
作者簡介:董軒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法學學士,研究方向:公安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30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在近年來已經成為全球普遍面臨的社會性問題,該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危害著社會的良性發展秩序,且對于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產生著極為不利的影響。家庭作為未成年人主要的社會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環境的不利影響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全社會需要對家庭影響因素給予更多關注與重視,從根本上解決不良家庭環境問題,使未成年人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降低未成年人犯罪情況發生的概率。
(一)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暴力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主要因素。近年來,社會上家庭暴力事件發生的頻率明顯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由于現階段社會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加,加上父母脾氣暴躁,孩子不管犯了什么錯誤就對其動輒打罵。家庭暴力是家庭環境中的負面因素,容易導致家庭氣氛緊張,對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導致他們心理發育不健全、心理扭曲,之后出現一系列攻擊性暴力行為和犯罪行為等問題。未成年人作為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和暴力行為的關注者,長此以往受到暴力的反復刺激,導致他們性格孤僻、內向、自卑,甚至對外界的一切人和事物充滿敵意,最終形成情感障礙、心理障礙和人格障礙,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家庭是未成年人身心成長與發展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任何行為都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造成極為嚴重而深遠的影響。家庭環境中充斥著暴力使得未成年人在潛意識中形成任何事都可以用暴力方式解決,從而形成了嚴重違反社會規范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他們會將暴力攻擊行為作為日常處理問題的主要方式,性格魯莽沖動,缺乏自我控制力,喜歡暴力血腥,在思想意識上淡漠法規法紀,做任何事都不計后果,進而出現危害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在家庭暴力環境下成長的未成年人長時間感受不到愛與關懷,當他們需要尋求安慰時,會將目標轉移到社會上,且未成年人對于是非的辨別能力尚且不足,此時,在不法分子的引誘下,極容易產生犯罪行為。
(二)家庭結構因素
良好的家庭結構需要包括父母雙方和孩子的共同參與,其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導致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缺失,進而使得未成年人的心理發展受到不利影響。現階段,我國單親家庭的數量也在持續攀升,單親家庭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離婚式單親家庭、喪偶式單親家庭、未婚式單親家庭等,隨著國家離婚率的提升,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出現的頻率也在持續增加。父母離異容易導致未成年人的心靈受到較大影響,甚至出現心理陰影,影響其今后的婚姻生活。未成年人在殘缺的家庭環境中缺少父親或母親的關愛,使得他們在潛意識中形成自己被拋棄的概念,且容易在學校或社會受到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或遭受其他同學的嘲笑,進而使其極容易產生自卑和怨恨的心理,此時,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引誘下,容易出現不良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一種家庭結構被稱為“空巢家庭”,這類家庭中的父母通常迫于生計外出打工,還有的未成年人父母雙亡或離異將子女拋棄,導致未成年人不得不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而這些未成年人通常被稱為“留守兒童”。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到城市的流動人口數量持續增加,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的持續攀升,導致大量未成年人無法得到父母在精神上的關懷和慰藉,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來自父母在情感上的關心與呵護,而老年人通常對于未成年人極為溺愛,缺乏科學的教育,針對孩子的錯誤和不良行為更不會批評和正向引導,進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識形態、價值觀念逐步偏離正常的發展軌道,個性心理和人格發育不健全,最終在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做出犯罪行為。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步入社會的第一成長環境,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于孩子的思想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家庭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確保家庭在未成年人身心成長過程中充分發揮良好的、積極正向的教育功能,能夠有效預防未成年人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基本形式,能夠通過正確教育與引導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家庭教育對于未成年人早期的開發與感染作用是學校與社會教育難以取代的。家庭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潛移默化而深遠的,錯誤不當的教育方法容易導致未成年人產生逆反情緒或對抗情緒,長此以往,造成未成年人心理扭曲,進而出現犯罪行為。現階段,大部分家庭中采取的教育方式中,以溺愛放縱和簡單粗暴兩種方式為主,在溺愛放縱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未成年人,他們的行為往往沒有節制,父母在生活中對本該由子女完成的任務過多地包辦代替,使得子女形成驕縱的個性,嚴重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同時,父母對子女所犯的過錯過于包庇和袒護,導致未成年人形成錯誤的是非觀念,且無法經受挫折、自私任性、缺乏責任感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走向犯罪。部分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缺乏科學正確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犯錯后,不會與子女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正向的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錯誤并改正,而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孩子施加懲罰,不斷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拒絕孩子的各種請求,最終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孩子產生自卑感、焦慮感,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最終形成心理障礙與人格障礙,逐漸出現反社會性人格,常用欺騙和謊話去騙取其他人的信任,進而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同時,父母的道德素養、行為方式等方面都會對未成年人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而深遠的影響,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關注著父母的言行舉止,并在潛意識中進行模仿,父母善良、正直的品格會給未成年人性格與品質的塑造發揮著積極正向地引導作用,而一些不良習慣與處事方式也會使得是非辨別意識與能力較弱的未成年人產生不健康心理,甚至導致未成年人出現情緒情感障礙,養成各種生活惡習,在不良社會風氣的熏陶下,使其出現各種違法犯罪問題。家長的一些不良嗜好和行為方式成為未成年人違反社會規則、做出犯罪行為的主要誘因。
(一)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長需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家庭教育對于未成年人早期的能力開發、心理、情緒情感的塑造發揮的重要作用,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依據孩子的能力與心理發展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積極與學校教師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學習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優勢特點,注重發揮孩子的長處和優勢,引導孩子以自己的優勢彌補弱勢,最終實現能力的互補。在生活中,注重對孩子的品德、智力與體質方面的教育,將對孩子的德育放在首要地位,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做孩子的良師益友,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提高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感,從而能夠引導孩子打開心扉,積極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使家長能夠針對孩子的心理變化不斷優化與調整家庭教育方式。同時,家長要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父母之間要保持親密的關系,使家庭成員之間形成熱愛家庭、重視家庭的觀念,并提倡平等、民主的家庭關系。父母要分別承擔起各自在家庭中的重要責任,以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子女,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和諧、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促進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發展。此外,家長需要摒棄以往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徹底消除家庭暴力問題,避免家庭暴力環境對未成年人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提高家長與未成年人的素質,強化法制觀念
家長需要提高對自身角色定位的認識與理解程度,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思想意識水平,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以積極樂觀、正向的行為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子女思想意識的形成及個性品質的塑造,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不做違背社會規則和違反社會紀律的事,自覺改善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引導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依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與子女積極溝通,了解子女喜歡和熱衷的事物,積極學習相關的教育及心理教育理論知識,對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識、心理及行為進行正向的引導。同時,家長還需要強化自身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積極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規內容,明確社會各部門在保護未成年人工作方面的職責,提高對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父母要具有強烈的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當子女出現不正當行為時,要對其行為進行嚴格的規范與約束,嚴肅地告知子女這種不良行為背后的危害及影響,對子女任何的違規行為要進行及時制止與糾正,幫助子女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避免其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一旦發現子女出現犯罪行為,要積極鼓勵子女向國家或相關機關尋求幫助,將給他人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國家與社會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單親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及留守兒童給予更多關愛和幫助。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學校教師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安全、生存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對危險的防范意識及處理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同時,定期組織教師開展“為留守兒童送溫暖”的活動,積極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依據留守兒童的實際需要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使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社會和學校的關注與關愛。政府需要加大對興建打工子弟學校的投入力度,保證留守兒童能夠與城市孩子一樣接受教育,幫助他們能夠跟父母一起生活,解決長期留守問題。針對單親家庭的孩子,社會需要為單親家庭提供寬松的社會環境,依據單親家庭的生活情況及經濟狀況對其提供必要的經濟援助,并借助大眾媒體的力量進行正向宣傳,引導社會大眾轉變原有的對單親家庭的錯誤觀念,消除社會對單親家庭的偏見,避免社會輿論對單親家庭成員造成負面影響,進而使單親家庭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家庭環境對于未成年人價值觀的樹立、性格的養成、人格的塑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不良的家庭環境及家庭缺陷問題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發生,進而嚴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長。因此,國家現階段需要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影響因素進行全面研究與分析,積極發揮全社會的優勢力量對不良家庭環境問題進行解決,為未成年人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物質與精神環境,進而促進未成年人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慧敏,劉昕,游濤.家庭因素對犯罪未成年人成長過程的影響及介入對策——以2014年北京市海淀區未成年人犯罪情況為例[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4):32-43+25.
[2]王臻爽,王平達.淺談不良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J].黑河學刊,2012(1):184-185.
[3]李旭東.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不良因素影響及預防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2):15-20.
[4]王奇,胡秋其,陳軼.試述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