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涵 張煜陽 高杏
關鍵詞 流動人口 社會融入 保障 醫療保險
作者簡介:高思涵,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讀;張煜陽,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在讀;高杏,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讀。
中圖分類號: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31
(一)流動人口
中國流動人口是在戶籍制度條件下所形成的一個特有概念,最早于1984年張雨林教授提出。《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對流動人口的定義是,“暫時離開常住地的短期遷移人口[1]。”
張慶五(1988)界定流動人口概念為,“臨時離開戶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轄區范圍,前往他地不時回返的人口[2]。”吳瑞君(19 90)將具有當地戶籍但流出在外的人口納入流動人口的范疇[3]。
學界對流動人口的概念大多從時間、空間兩個角度來界定,包括時間上的暫時性和空間上的跨越性。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流動人口的流動時間尚未有統一的劃分,但其從事社會經濟活動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進行相關研究時需要把人口流動界定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本研究將流動人口界定為3至6個月或一年以上不居住在戶籍所在地、不改變自身戶籍狀況并離開長期居住的戶口所在地,到其他行政區域或地方進行生活、就業以及從事各項活動的人口。
(二)社會融入
為了在操作化意義上衡量流動人口的生活質量,學者提出了“社會融入”的概念。并從社會排斥、社會公平以及市民化的視角三個方面對這一概念做出解釋(陳成文等,2012)。其中基于社會排斥的社會融入聚焦于縮小社會差距,降低各方面對于流動人群的社會排斥;基于社會公平的社會融入強調社會融合這一過程要實現融合與平等的相互結合,即真正的融合要以平等的機會和權利為基礎。市民化視角下的社會融入的對象主要是從農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主要表現為農民工的文化適應過程[4]。田凱(1995)提出流動人口適應城市生活的過程,實際上是再社會化過程。他提出流動人口需要具備的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在流入城市有相對穩定的職業;二是與當地人的社會互動;三是以前兩個條件為前提,接納、重構原有價值觀,存在與當地人價值觀同化趨勢[5]。
綜合上述觀點,本文主要基于社會排斥的社會融入視角,主要從思想觀念、態度和參加日常活動建設狀況,選取相應的操作化指標來反應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情況。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018年全國流動人口檢測數據中的一個樣本,納入標準:3至6個月或一年以上不居住在戶籍所在地的男性和女性流動人口。流動人口樣本為336人,平均年齡為27歲,其中從性別構成來看,男生占比58.0%,女生占比42.0%;從受教育程度來看,高中以上學歷,占比39.0%。初中及以下學歷樣本占比29.8%,高中學歷占比31.3%。樣本具體情況見表1。

表1:樣本基本情況
(二)研究內容
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1)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民族、戶口性質、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2)未婚流動人口的健康知識知曉狀況,包括:接受各類健康教育知識的情況、是否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是否了解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3)未婚流動人口日常活動參與情況,包括:是否參加過工會、志愿者協會、同學會等活動;(4)未婚流動人口的心理建設方面,包括:是否喜歡這個城市、是否有被當地人看不起等;(5)未婚流動人口在當地社會保障狀況,包括:是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是否辦理過個人社會保障卡等。
(三)分析方法
建立SPSS數據庫對網上收集的問卷數據進行導入保存,用SPSS 20.0對數據進行管理和統計分析。在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采用方差分析和 2檢驗進行差異性比較和推斷性統計分析,檢驗水準 =0.05。
(一)流動人口的思想觀念變化和心理建設情況
關心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和對當地城市的認同感不僅有利于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流入地城市,也對流動人口的工作積極性有著重要的調動作用。統計結果表明,被調查的流動人口對當地城市的認同感較高,表示:“我很愿意融入本地人當中,成為其中一員”“我喜歡我現在居住的城市”等,并且在這類思想觀念和態度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對其有顯著影響,如:“我覺得本地人愿意接受我成為其中一員”(p=0.000<0.05)、“我覺得我已經是本地人了”(p=0.027<0.05)。

表2:想法態度與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的列聯交叉表
(二)流動人口在當地參加日常活動建設的情況

表3:流動人口日常活動參加頻率與特征變量的列聯交叉表
參加當地日常活動建設頻率的高低也是評判流動人口在當地融入程度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一般認為,流動人口參加當地日常活動建設的頻率越高,其在當地的社會融入程度越高。由表3可知,總的來看,流動人口對當地的諸多日常活動建設,如:監督社區管理、提出政策建議、志愿活動、黨支部會議等活動的參與度普遍不高。在對比了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特征變量后,發現:性別和民族對參加日常活動建設的影響不顯著;在對受教育程度這一特征變量與參加日常活動建設的情況進行列聯分析后發現,高中學歷的調查者更愿意參加當地的志愿活動和黨支部會議,參加比例分別達到了64.8%和96.2%。可見,教育程度對流動人口參加當地的志愿活動和黨支部會議的頻率有顯著影響(p=0.042<0.05,p=0.006<0.05);調查還發現:政治面貌對參加日常活動建設的一些方面有顯著影響,群眾更愿意參加監督社區管理(p=0.032<0.05)、志愿活動(p=0.002<0.05)和黨支部會議(p=0.000<0.05)等。
(三)流動人口對當地基本醫療的了解情況
流動人口對當地基本醫療建設的了解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融入程度。在336位被調查者中,已經建立健康檔案僅占比11.6%,35.1%的被調查者既沒有建立健康檔案也沒有聽說過,20.5%的被調查者聽說過居民健康檔案但仍沒有建立,流動人口沒能享受到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務,健康檔案的建立情況遠遠低于戶籍人口;在對流動人口在當地接受的健康教育調查中發現:當地對流動人口在“性病、艾滋防治(61.7%)”“控制吸煙(75.2%)”“生殖健康和避孕(56.8%)”等健康教育方面的普及面均較廣。

表4:流動人口對當地基本醫療了解情況和接受健康教育的頻數分布表
(四)流動人口在當地接受的醫療保障情況
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的核心,這是實現覆蓋全民目標、促進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最重要的舉措[6]。總體來看,相對來說,流動人口參加當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比例較高(49.1%),其余的保險險種比例均很低: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為6.0%、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為11.9%、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為27.4%、公費醫療僅為5.1%。在參保比例較高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中,不同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對其參保比例有著顯著差異(p=0.05≤ 0.05、p=0.000<0.05)。此外,在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公費醫療中,不同性別和受教育程度也對參保比例有顯著影響。

表5:醫療保險參加情況與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的列聯交叉表
(一)流動人口對當地的認同感有著積極的傾向
由對流動人口的一些如:“我很愿意融入本地人當中,成為其中一員”的一些態度想法的調查中發現:目前流動人口對當地的認同感較之前有很大的提高[7],但就個中問題,如:“我覺得本地人愿意接受我成為其中一員”“我覺得我已經是本地人了”,學歷水平不高的被調查者依舊持消極態度。可見,目前政府和社區對流動人口的一些心理建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應對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流動人口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疏導工作。
(二)流動人口參與當地日常活動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數據顯示,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對流動人口參與當地日常活動建設的頻率有顯著影響,但總體來看,他們的參與度普遍不高,在“監督社區管理”“提出政策建議”“志愿活動”“黨支部會議”等一些活動中,“沒有”的頻率近乎九成。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一方面反映出流動人口對當地的日常活動建設情況不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流動人口在當地的社會融入程度不足。因此,當地社區可以主動地對外來流入居民進行社區建設工作的宣傳和講解,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打造社區管理和公共參與平臺[8],提供社區參與渠道,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區的日常活動建設。
(三)流動人口對當地醫療服務情況了解度不高
調查發現,流動人口中既沒有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并且“沒有聽說過的”占比較高,并且被調查者雖然接受了一系列健康教育,但實際遇到患病情況時,他們依舊很少去個體診所或者公立醫院看病,甚至會選擇不就診。可見,調查的流動人口中對其在當地的一些基本醫療狀況不了解,對當地的一些就診途徑的接受積極性不高。因此,當地社區可以利用網格化大數據,以大數據為支撐,開展針對性的醫療政策宣傳普及,構建社區醫療服務體系,提高對流動人口的關注度,幫助其更好的適應當地的生活[9]。
(四)流動人口在當地的醫療保險參保率形勢不樂觀
調查數據顯示,流動人口在當地接受的醫療保障情況呈現出“兩不足”的特點,一是醫療保險參保的險種種類不足,二是人員參保的比例不足。醫療保險作為社會保障至關重要的一環,不僅能夠直接地反映出流動人口在當地的生活狀況,也體現出當地對他們的容納程度。因此,應進一步加大醫療保險政策的宣傳力度,盡快提高醫療保險的統籌層次,完善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10]。加強對流動人口的關注度,以便更好地融入當地城市,為當地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社會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277.
[2]張慶五.關于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概念問題[J].人口研究,1988(3):17-18.
[3]吳瑞君.關于流動人口的涵義探索[J].人口與經濟,1990(6):53-55.
[4]鄒林杰.文化沖突視角下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分析[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9):48-49.
[5]田凱.關于農民工的城市適應性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1995:5.
[6]徐水源.提升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接納水平[N].21世紀經濟報道,2019-06-03(003).
[7]路問天,李偉健,祿穎.外來務工人員閑暇生活狀況調查與思考[J].東方企業文化,2014(2):98+100.
[8]姜茂敏,郭佩佩,葉俊.對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實證考察[J].科學發展,2019(11):106-112.
[9]劉立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生活狀況及保障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9):60-63.
[10]尹海潔,黃文巖.城市流動人口的生存狀況及貧困特征[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