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再就業 法律規制 權益保障
作者簡介:馬冰冉,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35
要更加深層次的研究退休人員再次就業過程中應當受到的法律保障,那么我們必須要確定退休人員再次就業時其法律地位是否是勞動者。關于退休人員是否是勞動者,目前而言理論界并沒有明確的定論。有的學者認為,盡管退休人員具有勞動的權利和能力,但仍然可以認為其不具有勞動者資格。因為他們已成為退休人員,說明其已經符合了退休的法定條件,就要把更多的崗位留給新一代的年輕人,給新一代的年青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如果法律規定讓退休人員再次具備勞動者的資格,那就與退休制度制定的初衷背道而馳,使退休制度被架空,也就不能解決當下就業難的問題。而且,由于現如今并沒有一部完整的法律去規制這種現象,也就不能保障退休人員的權利。基于以上原因,退休人員不易再認定為有勞動者資格。而有的學者則不這樣認為。第一,退休人員再次進入單位工作,他們與暫時還沒退休的勞動者除了年紀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果認為退休人員再就業就不具有勞動者資格,那么就可能會違背人人平等的原則,甚至會造成就業歧視。第二,退休人員再次就業的過程中,其肯定是滿足了招聘單位的一些硬性條件,比如健康條件、智力條件、工作經驗等與之工作崗位相符合的一些硬性條件。這些條件與一般勞動者所要具備的條件并無差異,甚至退休再就業的人員其自身的條件要比年青人的更甚。所以,讓其具有勞動者資格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于退休再就業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與用人單位之間到底是怎樣的法律關系,目前我國的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只是理論界對于其到底是勞務關系還是勞動關系存在爭議。如果退休人員在單位勞動,那么他們必須要服從的單位的章程。同時,勞動者進行工作生產的過程中,他們所借用的是用人單位為他們提供的資源便利條件。從《勞動法》的制定上來看,它保障的是勞動者的最基本的生存權,而從勞動者退休那一刻開始,就代表著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終止。那么,退休再就業人員的基本生存權就不再需要勞動法來規制了,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們把退休再就業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定性為勞動關系,那么也就意味著用人單位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比如除了最基本的勞動報酬以外,可能還要支付一部分的社會保險、福利待遇等。用人單位之所以愿意招聘退休人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能為單位節省成本,使單位的利潤達到最大化。如果還需要用人支付支付額外的保障費用,就會為單位增加成本,用人單位可能也不會愿意再招聘退休人員。基于以上兩點的分析,退休再就業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認定為勞務關系,更加合適。但是,不論是認定為是這兩者中的哪一種法律關系,都不可能完整的表達退休人員再次就業時與用人單位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如果認定為勞動關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保護了退休人員的權益不受到不法的侵犯,但是也很有可能會加大當前的就業形勢。如果定性為勞動關系,那么他們不僅享有一份養老保險,還享有和其他勞動者一樣的待遇。這種定性對于一般的勞動者來說,是顯然不公平的。
對于退休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到底是什么法律關系,大多數的學者可能更加的傾向于勞動關系。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如果達到退休的年齡,他們必須要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但是,這只是意味著這份勞動合同的終止,并不代表他們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就此終結。用人單位在與退休人員簽訂就業所需要的合同的同時,就必須要考慮其主體的特殊性。所以根據以上的討論,筆者認為退休人員再就業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認定為特殊的勞動關系更能保障退休人員的合法權益。
對于研究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形勢所迫。其必要性有以下幾點:第一,從退休再就業這一問題的背景討論。眾所周知,我國之所以不再實行以前較嚴格的計劃生育,并且鼓勵大家生二胎,甚至有的地區還會給生二胎的家庭給予必要的幫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加重,而青年人的勞動力越來越少。那么這也意味著,繳納養老保險的人數比較少,而實踐中需要領取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的人數又很多,這更加的加大了社會以及年輕人的養老壓力,甚至有的家庭會出現一個孩子養六個老人的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退休人員再就業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的人才短缺補短板,還能減輕家庭兒女的養老負擔,也更能促進社會的發展。第二,立法的滯后性,使得退休再就業這股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由于相關立法的缺失,而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所以,為了促進這股新生力量有一個穩步的發展,也為了構建和諧社會,保障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于退休人員再就業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都不足以很全面的保障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權益,更加的無從談起設立退休再就業這一形式的初衷。
對于我國退休再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論述:第一,從我國目前關于退休人員勞動權益保障的立法現狀來看: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解決退休人員再就業這一問題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雖然目前確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不能否認它為退休人員再就業所帶來的理論以及實踐價值。對于退休人員就業的法律地位,盡管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司法解釋,但是由于目前法律還沒有明文規定,這就成為進一步研究的障礙。所以,目前我國對于這一問題的保障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第二,從我國目前對于退休人員再次就業這一社會問題的權力保障來論述。我國目前對于這一問題的保障主要還是依賴于勞動法。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如果合法權益受到了侵犯,那么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有效的解決:訴訟、仲裁、調解。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對于退休人員如果再次勞動,其是否是勞動者還沒有明文規定。所以,退休人員的權益保障的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一)日本
日本和我國一樣,目前都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老齡化這個問題的存在,使得退休人員的醫療問題以及物質精神的匱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豐富。所以,日本為了緩解這個問題,就鼓勵退休人員再次就業。日本政府為了規范這一就業市場和保障退休人員再次勞動的權利,還頒布了與之對應的法律。不僅對其進行崗前培訓,還會建立與人才市場相對應的中介介紹所,目的是為退休人員重新進入到人才市場提供等多的信息和機會。日本的《雇傭保險法》中,還規定了對于退休后再次就業的勞動者,應當支付相應的保險費用。并且還規定了,勞動人員在超過六十周歲以后,如果他仍然留在原崗位上繼續工作,那么就應當調成其薪酬,使其受到平等的待遇。所以,日本對于退休再就業人員所提供的法律保障以及員工的福利,這一點上確實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二)英國
英國對于退休再就業人員沒有專門的制度規定,但是受到歐盟相關法律法規的啟發,英國頒布了《雇傭關系法》,就是為了保障老年人享有勞動權利。同時,為了提高老年人就業率,對退休養老金的方式也進行了重新規定。在2006年4月份,英國政府就頒布了《雇傭平等年齡規則》,賦予了不同年齡的享有同等的解雇或者裁員補助等一系列的要求。
通過對日本和英國兩個國家的對比分析,不管是日本還是英國,在保護退休再就業人員的勞動權益時,他們在立法上都很明確的要絕對的禁止就業年齡的歧視,不得以年齡為由,剝奪其手公平待遇的機會。我國在借鑒日本和英國的退休再就業所做的一系列的法律規制,我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借鑒:一是要明確相關的立法;二是要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
(一)明確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法律地位
就目前人才市場的招聘信息來看,退休人員再次就業這一現象已成為常態。那么,既然這種現象已屢見不鮮,就應該對退休人員再次就業的保護也應當落到實處,切勿紙上談兵。目前,我國的法律并沒有明確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法律地位。所以,當他們的權益受到侵犯時,沒有相對應的法律法規,有時甚至只能依賴于民事救濟去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我國的法律能夠明確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法律地位,讓其能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更快的通過合法手段來維權。根據前文的論述,只有把退休返聘人員界定為勞動者,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護其權益。所以,要在我國現行的法律及其相關的條文中,規定退休人員再次就業的勞動者的法律地位。
(二)規范退休再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權益
如果退休再就業人員享受工傷保險,那么前提是我們要把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定義為勞動關系。如果認定的是勞務關系,那么退休再就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受傷,要想得到更多合理的賠償,前提必須是用人單位自身有足夠的賠償能力。如果用人單位經濟效益比較差,沒有足夠的賠償能力,那么退休再就業人員就可能得不到應當得到的補償。和還沒有退休的勞動者相比,對他們是不公平的。所以,如果將其界定為勞務關系,就不能保障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權益。但是在實踐中,一般是將退休再就業人員與用工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定性為勞務關系的。因為,用工單位招聘退休人員的初衷就是節約成本,為單位帶來更大的效益。但是,如果一味的為了節約用人成本,提高單位的經濟狀況,而忽視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那退休再就業人員的數量可能就會減少。所以,根據前文關于用工單位與退休再就業人員之間的法律關系定性,打破實踐中關于其法律關系的定性,重新認定退休人員再就業的法律關系,并且將其納入到工傷保險范圍內,才能使退休人員的工傷得以保護。
(三)完善退休再就業人員同工同酬的權益保障
“同工同酬”這一規則在我國《勞動法》中已經明確的進行了規定。但是,它表述的很籠統。就目前而言,退休再就業人員從其退休那一刻開始就可以領取養老保險了。正是由于此,才會使得其與一般的勞動者相比受到更多的質疑。現實是,退休再就業人員也是在以其勞動來和用工單位進行等價交換。如果不享受同工同酬,那就會導致就業歧視問題的出現。所以,我國的法律要明確對于退休再就業人員也要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
參考文獻:
[1]唐春艷.退休返聘關系中的法律問題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4.
[2]李超民.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崔巍,宋錦生.工傷認定中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行政法學研究,2005(2).
[4]張新民.養老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韓麗.認定勞動關系的法定標準[D].成都:四川大學,2004.
[6]李坤剛.論勞動關系的穩定性和流動性——兼論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完善[J].法商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