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警務改革 打擊犯罪 社會服務
作者簡介:王元釗,四川警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D6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42
警察作為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擔著重要的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因此,警務改革是國家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深化改革,推進民主政治與法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但是,在這些年的警務改革過程中,人們圍繞著警察依法“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職能爭執不休。一方面強調服務社會則大量的警力被非警務工作消耗,使本來就警力不足的形勢更顯捉襟見肘,對犯罪的打擊造成了較大影響,老百姓并不滿意;另一方面,強調打擊犯罪,則造成警察權力過于集中,警察成為打擊犯罪的英雄而超然于人民群眾之外,造成了警察與公眾的對立,人民群眾也不滿意。因此,“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也就成為警察職能調整與改革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關系問題呢?
(一)是國家行政改革對警察職能提出的內在要求造成了“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困惑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過程中,受西方公共服務理論和整體政府理論的影響,我國行政改革過程中政府功能朝著建立服務型政府的轉型。政府的這種服務轉型無疑地對警察也提出了內在的服務轉型要求。但是,警察雖然是國家行政力量,卻是具有獨特性的行政力量,是帶有武裝性質的行政力量,它天然地肩負著國家政治職能。因此,當警察被要求強化服務功能時,客觀上造成了人民群眾對警察功能與職責的認識混亂,向警察提出了全方位的服務要求。而當警察打擊犯罪職能被弱化,打擊犯罪力度受到制約,客觀上助長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影響了社會治安形勢,使人民群眾對警察滿意度降低。因此人們不得不思考警察究竟應該以“打擊犯罪”為主還是以“社會服務”為主。
(二)西方警務革命對中國警務改革的影響
從1829年英國現代制服警察建立以來,西方警務發展走過了“制服化警務運動—專業化警務運動—現代化警務運動—社會化警務運動”的發展道路,警務理念從“預防與服務—獨立執法—打擊犯罪的戰士—服務公眾的公仆”的演變。西方警務發展中由“打擊犯罪的戰士”向“社會服務員”的回歸,被認為是西方警務改革的必然趨勢和選擇。這種趨勢也直接影響到我國警務改革的推進,我國警務改革也加強了警察的“社會服務”職能。
所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先生在《從桿石橋模式到世界警務改革的大趨勢》《中西警務衡量標準的比較研究》等一系列文章中,明確了中國警務改革順應了世界警務改革的大趨勢。然而,王大偉先生也指出,英國人梅拜在《比較警務問題》一書提出英格蘭-威爾士模式、美國模式、大陸模式和殖民地模式四種警察體制模式。而四種警察體制模式的工作范圍,都涵蓋著打擊犯罪的任務。[2]所以打擊犯罪是全球警察的必然內在屬性要求。這樣一來,強調警察的服務功能勢必引起“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關系問題。
(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蓄意制造“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混亂
國內的犯罪分子以及國外的一些反華勢力與國內的一些犯罪分子相勾結,為了達到他們犯罪與反華的目的,利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民群眾的善良,利用現代各種信息傳輸渠道、媒體蓄意混淆“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制造理論混亂,刻意要求弱化人民警察的打擊犯罪的職能,為他們進行犯罪活動和反華活動提供有利條件。從近期香港發生的事件就可以看出,由于警察的打擊犯罪職能被弱化,警察及時制止懲治犯罪的能力受到極大限制,導致暴恐血案當中警察受傷犧牲以及暴恐危害性大增等現象。
(一)從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看,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是警察的內在本質要求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認為,國家是的本質屬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它的政治屬性;二是它的社會屬性。而警察作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要實現國家的這兩個屬性,因此,警察也就天然存在兩個基本職能,一是它的政治職能即打擊犯罪的職能;二是它的社會職能即社會服務職能。并且警察的“打擊犯罪”與“服務社會”職能也是國家本質屬性的發展而辯證發展的。只有“當不再有需要加以鎮壓的社會階級的時候,當階級統治和根源于至今的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生存斗爭已被消除,而由此二者產生的沖突和極端行動也隨著被消除了的時候,就不再有什么需要鎮壓了,也就不再需要國家這種特殊的鎮壓力量了。”[3]警察也就隨之消失了。但在當前國際國內的復雜斗爭中,警察的打擊犯罪職能必然長期存在并且必須得以加強,才能保護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局勢,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社會秩序環境。
(二)從依法治國來看,警察的打擊犯罪與服務社會也是法律的規定
我國《人民警察法》第二條規定:“人民警察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 《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公安機關是人民民主打擊犯罪的重要工具,人民警察是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擔依法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護人民,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職責。”從法律的規定看,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通過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來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因此,警察依法“打擊犯罪”是實現“社會服務”的手段和方式;其次,警察對公民的服務是法定的,即是涉及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時,警察所提供的打擊違法犯罪就是對社會的服務。
(三)從警務改革的國際國內發展趨勢看,也是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職能同時并存的
從第一次警務革命到第四次警務革命,雖然經歷了從預防與管理到加強犯罪打擊再到對服務的回歸的演變,但是,無論哪次警務革命,都沒有放棄警察的打擊犯罪職能或服務職能。只是在不同的時期側重點不同而已。摩西納國際研究中心副主席楊森斯-愛德華博士在所著《社會中的警察機構》一文中稱警察有兩個職能效用,一是保護效用,即保證國家內部法律的確實施;二是保護社會的效用。顯然,愛德華說的第一個效用就是指警察的打擊犯罪作用,這是警察的固有職能;第二個作用是服務職能,它是變化的,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要求。
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講,警察的打擊犯罪就是服務社會,因為警察是通過打擊犯罪來確保社會的良好秩序的,即警察是以打擊犯罪的方式向社會、向人民群眾提供服務的。如何服好務,其根本點在于如何有效地打擊犯罪,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即良好的社會秩序,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實現自身利益與價值的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正義的社會需求。警察對犯罪的仁慈就是對群眾的殘忍。因此,這些年,我們在強調服務而淡化警察的打擊犯罪職能時,實際上助長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所以黑惡勢力得以形成并對人民群眾造成了危害。
所以,警察的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從哲學上講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屬性,不存在先后的問題。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因此,警務改革的關鍵不是爭“打擊犯罪”還是“社會服務”主次的問題,而是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地域如何有效地平衡兩者的關系,從而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的問題。
(一)觀念上要正確認識警察的“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職能的關系
警察的“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職能是警察的兩個基本職能,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在實踐過程中因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等具體情況,根據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人民群眾的需要而不斷變化其主次關系,不斷發展的。因此,在實際的警務工作中,要實事求是地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來科學處理兩者的關系,而不能以形而上學的方式來處理兩者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我們平衡“打擊犯罪”與“服務社會”關系的能力,科學有效地實現警察的“打擊犯罪”與“服務”職能。
(二)警察依法“打擊犯罪”就是“社會服務”
不能把“打擊犯罪”與“服務社會”對立起來分割開來進行認識和理解,更不能強調打擊犯罪就不要服務,強調服務就不要打擊犯罪。警察作為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首先是以懲治犯罪來向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服務的,即是通過“打擊犯罪”來實現“社會服務”的,即警察的“打擊犯罪”本身就是“社會服務”,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具有自身職業特點的“社會服務”方式。并且在以法治國、以法治警的當前條件下,警察的“社會服務”范圍必須是法定的,而不能任意強加給警察。
(三)要從制度體制上防止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出現
我國警察體制上的“條塊分割,以塊為主”的模式,以及財政上受地方節制較大的情況,決定了地方政府對警務活動的干預過多,甚至地方政府由于“人治”問題的大量存在,導致警察職能泛化,非警務活動過多。如王大偉先生在調查中指出,警務工作中有25%是警察不愿意干的行政干預等非警務活動,嚴重干擾了正常警務活動。因此,必須從體制機制制度上確保警察職能的明確與穩定。讓每一個警察知道自己本職是什么,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以及怎樣干好,干好和干不好的結果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造就一支人民群眾喜歡的人民警察隊伍,為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服務務。
總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創新社會管理”要求,就是要從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創新警務改革思維,打破“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何者第一的對立思維方式,在警務實踐中著力平衡“打擊犯罪”與“社會服務”的關系,使全黨和全國人民一起行動起來,依法防范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開創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DB/OL].人民網-人民日報,2014.01.09.
[2]王大偉.從桿石橋模式到世界警務改革的大趨勢——中西警務改革比較:第二部分,工作重點與警察角色的比較[J].公安大學生學報,2000(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