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 江業雯 翟天然
摘 要:淺絳彩瓷器是近代被發展、壯大的一項新的瓷器種類,制作方式與傳統中國畫繪制技藝相結合,有著清新淡雅的藝術特點。本文主要從淺絳彩瓷器在近代時期的發展特點出發,了解在當時的大環境中淺絳彩的發展與創新。結合本身特色,剖析在當下針對淺絳彩瓷器的創新應用形式。
關鍵詞:淺絳彩瓷畫;瓷器;創新應用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非遺傳承創新語境下的淺絳彩瓷畫文創產品設計”(項目編號:201811305014)
瓷器是我國的瑰寶,其中彩瓷是其中一個分支,彩瓷也被稱為“彩繪瓷”,明清時期發展得以壯大,種類更是有數百種,分別根據其特征或燒制方式來命名。淺絳彩瓷是清晚期一項新的瓷器種類。作為彩瓷的一個種類,主要運用將詩、書、畫表現于瓷器之上,“淺絳”一詞特指中國畫濃淡之間相互暈染的形式,猶如將中國畫重立載體,復作于瓷器之上,形成了新的瓷器種類。
1 淺絳彩瓷器的特色與燒煉技術
1.1 器型
淺絳彩瓷畫的器型種類繁多,但相比于現代家用瓷器,其觀賞性更高,制作的器型更適宜持有者的鑒賞,大多為瓷板、瓶類、帽筒。
1)瓷板。也被稱為“瓷板畫”,燒制后,畫作永不退色。傳世的淺絳彩瓷板大多尺寸適中,在30—40cm寬,40—50cm高。多為單獨裱立成作品,或是鑲嵌于家具之上以做裝飾,其中在家具上,又有圓形、扇形等不同形狀。
2)瓶類。遺留的現有淺絳彩瓷器中,多為精品小件,以琮瓶(仿照玉琮所做的瓶子)最為常見。早年的琮瓶多為單色且并沒有耳朵,但在淺絳彩瓷中大多對稱的雙耳,且又以象耳居多。淺絳彩源于中國畫,其中寫意畫占取很大一部分,清朝時期較為普遍的大型瓶類,鮮少有淺絳彩作品。
3)帽筒。帽筒主要在清朝時期流行,期初是為了放置帽子,后來慢慢地演變為家中的裝飾與擺設器具,成熟時期多為圓柱造型。其中淺絳彩的帽筒存量較多,除圓柱造型以外,還存有方形、六角等造型。
1.2 燒制與工藝
淺絳彩是將黑色釉在白瓷上繪制圖樣,運用山水畫技巧,運用較少的彩色,通過低溫燒制(600-700度左右)而成的瓷器。燒制效果似水墨畫一般,濃淡之間交相輝映,別有韻味。
淺絳彩瓷的燒制藝人通常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與個人能力,淺絳瓷每一件都為匠人的個人作品,匠人需要對于山水、花鳥與詩詞歌賦都要有所了解。還可在瓷器中題詩甚至署名,作為工匠墨客的新載體。展示的燒制溫度和色彩材料都與粉彩及其相近,當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淺絳彩瓷器是低溫燒制,受到了材料與工藝等方面的限制,色彩和胎釉之間關聯不緊密,不容易保存。
1.3 色彩畫面元素
淺絳彩的繪畫種類很多,如花鳥,人物,山水等各個方面,同時也可題寫詩詞以裝飾畫面?;B與人物的造型都重工筆筆法,著色力度較小,清雅別致,這與“淺絳”二字有關,淺絳本就是描寫中國畫中的一項技藝形式,淺絳瓷畫幾乎可以算作一種變相的將中國畫從紙本搬移至瓷器上。
中國畫是中國一項傳統的繪畫藝術,繪畫的領域涉及類別非常之廣,簡單來說分有寫實與抽象,繪畫的種類也很多,如人物、花卉、蟲鳥、果蔬、山水等。其中中國畫最有特點的便是黑白色的水墨色調,這也是中國對于世界很有辨識力的一張名片。淺絳瓷畫中,白色為底,中國畫之中,留白也占著重要的位置,人們對于留白的處理方式也是多種多樣,蓋印或是題詩,都是很好的方式,對于畫面有一定的裝飾效果,此方式也被復制在了淺絳彩瓷之上。
作品中的花鳥多為有著美好和諧的寓意,花類中如:牡丹,桃花,荷花等,鳥類中如:喜鵲,仙鶴等,是中國大眾人民喜愛的帶有彩頭的物件。
2 淺絳彩瓷器的發展現狀
淺絳彩瓷器的傳播度遠遠沒有景德鎮的青花瓷、龍泉的冰裂紋瓷器來的廣,對于人們今天普遍的運用也不多,而瓷器的生產早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的時代,對于瓷器手工的成品更是變得稀少。人們關于淺絳彩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很多人的家庭擺件中有擺放,但卻叫不出瓷器的名字。大多淺絳彩精品是由晚清時期的大師所遺存下來,其中的大師有:俞子明、程門、王少維等,大多為光緒年間,也是淺絳彩瓷器的黃金時期,擅長山水、花鳥、人物等。
現階段中對于淺絳彩瓷器的技術傳承仍在,但有資歷且有能力的淺絳彩畫師的人才卻沒有得到傳承,在繪畫和題詞方面的創新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同是,現下的瓷器技術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其審美能力也不高,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大多審美情趣較低,顏色相對艷麗,可能對于大眾在淺絳彩瓷器上的認知會有較差的影響。
在機械大生產的如今,很多關于瓷器紋樣的繪制通常是由機械完成,優點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減少瓷器出品失敗的概率,對于淺絳彩的推廣起到了有利的效果,但淺絳彩的格式紋樣由畫師親手繪制,其獨一無二性才造就了淺絳彩瓷器的珍貴所在,好的畫師繪制的圖樣對于瓷器燒制后所產生的效果的理解遠遠比普通工人對機械的運用所生產出的瓷器中的精品要多。
人們所買的淺絳彩瓷器中,基本沿用了晚晴對于淺絳彩的理解,所出的成品并無運用上的創新,幾乎出品的為仿古瓷,但在瓷器外觀的繪制上反而沒有精進,多為粗制濫造的劣質品,對于淺絳彩瓷器的推廣任重而道遠。
3 蚌埠地區淺絳彩瓷器地域文化元素萃取應用
早期的淺絳彩瓷畫是由安徽籍畫家程門、金品卿、王少維創立,蚌埠的淺絳彩瓷畫延續了徽派文人創作的傳統但是又區別于景德鎮的瓷畫。目前,蚌埠市建立了以蚌埠為中心的淺安徽絳彩瓷畫創作基地,致力于還原傳統淺絳彩瓷畫的風貌,并在恢復的過程中探索當代淺絳彩瓷畫的創作新風格。
蚌埠淺絳彩瓷畫在其發展道路上也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因地區文化、經濟發展的差別,它在陶瓷發展史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并沒有很好的表現出安徽文化或是淮河文化的特質。
Sherry Blankenship在MIT期刊《設計問題》(Design Issue)中也提到,利用傳統文化特征的核心元素的設計,可以與現在的實際元素、場景相結合,從而創造出面向未來的全新產品。如今,在推廣蚌埠地區淺絳彩瓷器時,可在造型設計、品牌形象上“做文章”:提取、整理蚌埠地區鮮明的地區人文、自然特征,如以盛產珍珠而得美譽的“珠城”蚌埠、大禹治水,距今7000多年前的雙墩文化遺址僅1.5公里,有“曹家營”、“曹、袁、馬古戰場”、“七十二井”、“點將臺”、“灞陵橋”、“三步兩橋”等三國遺跡;有明王朝龍興之地“龍華禪寺”和明代開國功臣湯和墓等多處明代遺跡,以花鼓燈表演為代表的民間藝術也在此風行。將這些元素進行梳理,提取出適應創新型應用的造型、紋樣等與當代裝飾特點、器型、產品類型相結合設計出具有當代特色的創新產品。
現在,淺絳彩瓷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收藏品種,擁有眾多的愛好者,在其發展及創新的道路上,博物館的保存及工匠、設計師們的傳承創新方式非常重要。在推動淺絳彩瓷的發展中,專家學者也著力從其工藝制法、文化屬性、藝術價值及經濟價值等方面進行了國內外的積極探索,所有的這些手段都對淺絳彩瓷的革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當代的淺絳彩瓷要想在泱泱瓷器品類中走出自己的路,需要工匠、設計師們不斷納入創新理念和原創設計,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雙華,孫海霞.淺談粉彩瓷畫的傳承性與創新性[J].中國陶瓷工業,2012(5).
[2]高燕.中國山水畫中色彩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7(3).
[3]劉松林.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合作研發——以故宮博物院為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8(2).
作者簡介
吳慶(1997-),女,安徽蚌埠,漢族,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