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化山歌發源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其位置位于山高水險之地,因過去交通不便,鮮與外界交流,其山歌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特點。本文就新化山歌的旋律、節奏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新化山歌;旋律;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 2 (2020) 09-0064-02
一、引言
新化山歌發源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其位置位于山高水險之地,因過去交通不便,鮮與外界交流,其山歌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特點。新化山歌是一種地域色彩濃郁的地方民歌,內容及表現形式豐富,曲調、句式結構及節奏自由,音調也依新化方言按字行腔,歌曲中襯詞襯腔的大量使用也使新化山歌形成了獨具美感的特點。
二、新化山歌的旋律特征
(一)調式
新化山歌的旋律走向主要為宮、徵、羽調式。
1.四聲羽調式
該調式具有明朗高亢的特點,多以分解和弦形式出現。
如《神仙下凡實難猜》:
2.四聲徵調式
以“5”為主音且反復多次,調式內6 1 3三個音圍繞主音跟進,該調式的山歌多以徵音‘5”結束,終止感強。
3.五聲徵調式
在歌曲旋律中,強調性的徵音起著很大的作用,調式音階內1 2的使用,使歌曲甜美清亮。
(二)樂段樂句結構
新化山歌樂句結構較樂段結構更加復雜多變,這也是其曲式結構的主要特征。
1 樂段結構
新化山歌曲式結構多由四個樂句組成,或由上下句組成單一樂段:一般為起承轉合的四句體、上下平行樂句、平行且對應關系雙樂句體。這使得節奏和節拍更加具有規整性。
2.樂句結構
樂句的多變性在新化山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新化山歌內在的抒情性與陳述性所致。
(三)節奏與節拍
新化山歌新化山歌多2/4、4/4、3/4拍,其節奏大多由演唱者根據自己演唱習慣決定,所加入的襯詞自由變換節奏,極大豐富了新化山歌的表現力。自由延長音也多出現在樂句、樂節尾部,使歌曲較大程度上得以自由發展。
三、新化山歌的表現特征
(一)語言
新化方言在歷史上融合瑤族、苗族、侗族、漢族等多個民族文化于一體而形成,為新化山歌的發展增添了獨一無二的韻味與風采。豪邁、強悍、率真、淳厚的民風使得人們的心理、態度呈現出努力向前、勤于進取、豁達樂觀、有膽識有魄力的積極面貌。新化方言常將一句話的字頭咬得很重,咬字的力度也很大。新化方言比普通話多一個聲調,在普通四聲調基礎上增添了入聲。入聲字的咬字在新化方言中與其他地區的很不一樣,它的咬字并不是急促收掉的,而與其它聲調字的時長一樣。
(二)風格
1.襯詞
在新化山歌中出現概率最多的襯詞大致以噢、嗨、呀、哎、喲、哩、咯、嘰、溜溜、哦嗬嗬、匡且匡等為主。一般出現在唱句中,能夠渲染氣氛、烘托情感,使歌曲更加生動活潑、有張力、極具感染力、委婉曲折。
如《嗚哇峒》:
2.襯腔
行腔部分使用大量滑音,使得作品的地域特色更加濃厚。且演唱者能根據詞意以及習慣,拖音時使用下滑音;唱上滑音時則快速抬起音調而后立即收束。
如《神仙下凡實難猜》:
(三)腔調
1.高腔山歌
歌曲高亢而自由,托腔時有襯詞,如《神仙下凡實難猜》。新化高腔山歌還可以分為七類:抬轎號子、開山號子、拓石號子等號子類山歌;還有依襯詞形式而定的波羅山歌;依技法而定的嗚哇山歌和滾板山歌;依伴奏而定的鑼鼓山歌;依歌唱對象而定的興隆子山歌以及視內容而定的花腔山歌。
2.平腔山歌
這類山歌風格溫和而柔軟、節奏性較強。己知的平腔山歌可分為五類,有既是高腔亦是平腔的陶情歌;常用于平腔演唱的歷史歌、生活歌、溜溜歌、敘事歌等。
如《波羅山黝:
(四)發聲方式
新化山歌的演唱者在演繹新化山歌時使用率最高的發聲方法之一就是真聲。在演唱高音歌曲中,則更多運用假聲。假聲是由聲帶的局部振動而產生的音,能讓演唱者對高音更有把握力。
新化山歌中歌詞中所展現的韻律、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豐富細膩的故事情節及飽滿生動的人物形象等都極具研究價值。新化山歌在當地多民族融合的獨特基礎上又將詩意與生活結合,汲取著大地風采的同時,不斷更新著其他優秀的文化。新化山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值得更多人去研究,更值得當代大學生演唱與傳播,對其活態傳承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基金項目:2018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山歌韻、梅山情”一湖南新化山歌的活態傳承與傳播實踐》。
指導教師:劉昱
參考文獻:
[1]楊翰儒.論新化山歌的旋律美——以《神仙下凡實難猜》為例[J].北方音樂,2017.
[2]蘇金每.湘中新化山歌探析[J].藝術教育,2010 (05).
[3]劉亦群,論湖南新化山歌特征與演唱[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 (01).
作者簡介:彭盈,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2017級音樂表演本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