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民藝術普及新時代,如何有效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品質化,成為當前文化工作的重要課題。本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試從公共文化建設在新時代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入手,論述提升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新時代;公共文化;探析
中圖分類號:G122;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229-02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時代公共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距離全民藝術普及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文化的新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問題突出表現為:(1)公共文化服務仍然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近年雖然加大了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建設,但是相對龐大的人口基數而言,這些建設仍然顯得不足,尤其是利用率不高,成為了影響公共文化進一步發展的“瓶頸”。(2)公共文化服務缺少充足的資源,整合利用動力不足。(3)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缺乏吸引力和創新力。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生活需求也在發生著改變,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也在增加,更加暴露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滯后于社會發展、滯后于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的弱點。(4)公共文化缺乏一些有影響力的“頭雁”項目來引領帶動,特色品牌活動項目的鍛造有待進一步加強。面對這些新時期出現的突出問題,要創新推動公共文化建設,實現均等化、品質化,必須對癥下藥,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筆者通過對越秀區公共文化建設的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出以下思路對策:
二、面向基層,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基層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作為群眾文化產品的直接供給機構,他們既是上級文化政策的終端執行者,又是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活動的開創者,在基層文化工作中擔任重要角色,最終決定文化產品的供給是否及時、有效。越秀區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遵循“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廣州市越秀區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設施網絡健全完善、布局合理、互聯互通、運行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目前,越秀區建有國家一級圖書館1個、國家一級文化館1個、國家三級博物館1個,面積共4萬多平方米;全區18個街道均建有文化站,其中省特級文化站13個、省一級文化站5個;全區222個社區居委會基本建有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有大小社區文體廣場167個,總面積17.3萬多平方米;區屬博物館、紀念館、微型博物館37個,建成16個街道分館、2個特色分館,38個社區圖書服務點,實現街道分館全覆蓋,初步完成圖書館區域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構建與中心城區地位相適應的區、街、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同時,融匯省、市公共文化資源,構建五級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十分鐘文化圈”,滿足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參與文化娛樂活動的需求。其中,越秀區圖書館藏書95萬多冊,閱覽座位1200多個。建設完成RFID書架導航系統、移動智慧圖書館”、廣州地區公共圖書館“共享數據庫”、越秀區圖書館新版網站全面上線。推出廣州市首個公共圖書館‘互聯網+”創客空間——“越圖創客空間”等,滿足新時代讀者需求。越秀區文化館集展覽廳、小劇院、健身中心等多種功能于一體,重點打造展覽、展演、創作、培訓四大基地和數字文化館建設,場館每年平均服務32萬人次。日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新時代的全民藝術普及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彰顯社區文化特色,鍛造公共文化活動品牌
特色就是吸引力,特色就是核心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是一切事物的立身之基。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在面上推開的基礎上,要更好地在點上著力,堅持走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是基層公共文化活動的亮點之所在。特別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堅持這一點尤為重要。為打響特色文化品牌,越秀區大力推進“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建設,要求18個街道222個社區,立足地方特色,精心策劃,促進基層文化活動百花齊放,經過多年的持續建設,逐漸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社區文化服務品牌。如大東街緊扣外來務工人員集聚的特點,打造“金雁之家”為主要陣地的外來務工人員文化品牌“金雁工程”,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貼心的多樣化的文化娛樂活動,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的關注報道。廣衛街主抓居民文化禮儀主題,每年精心舉辦“鄰里節”,融洽了鄰里街坊之間的關系,促進了社區和諧。
此外,大新街的粵曲藝術,洪橋街的客家山歌墟,黃花崗街的軍地文化,華樂街的華僑文化,梅花村街的鐵路文化等等都搞得有聲有色,名聲在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形成了巨大的輻射效應,老百姓樂于參與,普惠度高。
可見,根植于本地文化的品牌文化活動,不僅迅速抓住了老百姓的“胃口”,更大大增強了他們對文化的認同感,使得基層文藝活動的生機勃發,蓬勃開展。只有我們要善于挖掘那些獨具地方個性特色的文化,加以培育,基層文藝活動就有了土壤,只有用心、用功澆灌就一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四、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整合,形成強大合力
公共文化建設迎來了全民藝術普及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公共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要實現突破性發展的目標,就應該在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上,扭轉觀念,制定公共文化設施和資源管理辦法,充分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平臺,鼓勵企業、社團、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使社會力量辦文化成為公共文化建設的有力補充,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社會化、全方位發展。
1.在文化志愿服務熱逐漸升溫的當下,越來越多熱衷于公益文化的文藝人才自覺參與到公共文化中來,為公共文化助力。為更有效地推動這項工作,各基層文化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摸查工作,把一些有文藝專長,對公共文化、公益文化事業有熱情又有閑情的人才吸納到基層文化志愿者隊伍中來,不斷優化隊伍結構,提升隊伍質量,為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注入新活力。甚至還可以加強與社會著名專業藝術團體的合作,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擴大影響,引領潮流,把基層文化活動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例如,越秀區利用轄區內領導干部、文化名人、文藝團隊豐富的優勢,建立了2000多人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志愿者隊伍,為公共文化活動開展志愿服務,如開壇講古、開設文化講座,免費教廣場舞、太極拳等等,尤其是為廣府廟會、廣府旅游嘉年華、迎春花市等大型品牌活動做志愿服務,有效地緩解了大型活動人手不足的短板,為活動圓滿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創新了越秀區公共文化志愿服務模式。
2.組織實施名人名家文藝春風行活動,邀請文藝名人名家深入社區開展采風創作和展演活動,充實社區文藝陣營,讓居民群眾零距離欣賞名人名家風采,既可提升基層文藝活動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又可提升基層群眾的文藝欣賞水平,一舉兩得。
五、創新服務形式,實施文化民生工程。
(一)實施“文化民生工程”
以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為龍頭,帶動街道文化站和文化室,積極搭建公益文化服務平臺,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文化民生事業中來,從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真正做到文化惠民,使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例如,越秀區在全社會開展慈善捐書活動,并實現“文化慈善三流動”:捐贈的圖書向社區居民流動,向困難家庭成員流動,向外來工流動;推行“文化低保”惠民措施,有針對性地對弱勢群眾進行文化幫扶,從2009年開始,每年開展陽光文藝培訓活動,為低保、貧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開展免費藝術培訓;推出“文化自助”服務,為民間收藏家、民間藝術愛好者等人群免費提供展覽場地,使廣大的民間力量自覺參與到公共文化中來,既豐富了文化產品的供給又讓更多群眾實現了藝術展覽的夢想,實現了真正的雙贏目標。
(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
為滿足區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區域綜合性、一站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對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惠民項目進行綜合智能管理,統籌整合各類公共文化資源,實現共建共享,提供一站式、集成式、多媒體覆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越秀區2018年完成了“數字文化云平臺”一期項目PC端框架搭建,通過了內部測試并組織人員開展平臺操作培訓,11月平臺上線試運營;利用2019廣府廟會為契機,開展線上廟會系列活動,開發鰲游廟會兌大獎、幸運大轉盤等互動版塊,提供免費搶票、場館導航、口袋攻略等服務。廟會期間,共有13萬余人次參與了“線上逛廟會”,線上廟會頁面總點擊率約50萬。
(三)增強創作生產能力,搭建文化創新服務平臺
越秀區營造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支持社會力量投資文化產品研發生產,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實踐體驗,鼓勵全社會文化創造。進一步創新文化精品創作生產機制,加大對“廣府廟會”等獨具廣州特色的文化精品重點項目的扶持力度,扶持具有競爭優勢的文藝團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提高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社會化、組織化、市場化的程度。
六、結語
綜上所述,以文惠民,是推動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一環。以完善服務網絡,鍛造公共文化品牌,創新服務手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以帶動整體基層文化活動全面發展,必將迎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大繁榮。
參考文獻:
[1]張燕妮.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和解決途徑[J].大眾文藝(理論),2009 (08).
[2]金鑫.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學理論,2009(10).
作者簡介:柯林海(1983-),男,大學本科,群眾文化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學創編,曾獲2010年第十五屆群星獎戲劇決賽“群星獎”、“2015年中國文化館協會年會征文一等獎”、“2015-2016年度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優秀課題”等,現任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