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云
【關鍵詞】抑郁癥;共情護理;生活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74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01-02
前言:抑郁癥又被稱為抑郁性障礙,是精神科常見疾病,現階段由于人們生活壓力增加等因素影響,抑郁癥發病率逐年升高,如何對此類患者實施科學的護理干預已經成為廣大護理人員關注的重點內容。我院通過長期研究發現,共情護理模式在加快抑郁癥患者康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功能,詳細資料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34例抑郁癥患者,其入選時間為2018年4月-2019年8月,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比組。觀察組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齡(35.9±8.9)歲。對比組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齡(36.1±8.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可以比較(P>0.05)。
1.2方法
對比組患者接受常規精神科護理,包括用藥指導、口頭宣教以及生活護理等。
觀察組患者接受共情護理,護理方案包括:(1)專業知識培訓??剖覂榷ㄆ陂_展專業知識培訓,讓護理人員了解共情護理模式的定義、特征以及操作方法,讓患者了解“共情”的三個要素,包括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感受患者的內心世界、為患者提供優質的照護等,通過護理人員的實際操作,使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養成自覺關懷患者的習慣,并通過多種護理手段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在科室內定期開展評價或者技能比拼等活動,全面了解護理人員的共情護理水平。(2)關注傾聽與共情體驗。在患者入院之后,護理人員第一時間與患者接觸,此時護理人員應該合理利用談話技巧,在引出一個主題之后,任由患者做情感發泄,期間不輕易打斷患者的訴說,必要時可以通過點頭以及眼神示意等方法展示自己對患者信息的關注。在傾聽過程中,護理人員進一步觀察患者的面部神態以及動作,通過換位思考的方法,對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進而進入患者的精神世界,提高共情體驗能力。(3)心理護理。在共情護理干預期間,護理人員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努力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機制,提高患者新任務,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與鼓勵,例如列舉我院在抑郁癥治療中取得良好成績的案例,逐漸增強信心;指導患者掌握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例如在感受到無助、疲憊的情況下可以靜坐或者看一本書,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改善心理狀態。(4)知識認知培訓。護理人員定期將患者組織在一起,為患者開展有關人性關懷、心理疏導的講座,通過講座宣教,讓患者發現自身優點,護理人員在發現患者的變化后,可以從患者的認知入手進一步放大優點,促使患者能夠形成積極的意識。(5)其他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注意帶領關注外界的積極實事情,例如體育比賽取得勝利、欣賞美麗的夜景等,以進一步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
1.3觀察指標
采用GQOL-74(生活功能評定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功能,共分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四個維度,每個維度最高分為25分,得分越高證明生活功能越理想;使用HAMD-24(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得分越高證明心理壓力越大[1]。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軟件,數據差異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顯著。
在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功能評分與抑郁癥狀評分后,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數據均優于對比組(P<0.05),資料見表1、表2。

表1 生活功能評分(-x±s,分)

表2 抑郁癥狀評分(-x±s,分)
近些年臨床上抑郁癥的發病率較高,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神經功能下降、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情況,屬于一種異質性綜合征,情況嚴重者會出現自殘自殺傾向。傳統臨床干預階段,除了采取必要的藥物治療外,在護理中通常會采用嚴加看管的方法,而這種行為會加劇護患之間的對抗,因此選擇一種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法與已經成為醫學界關注的重點內容。
本文針對共情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根據表1、表2的相關資料可知,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共情護理后,患者的生活功能評分以及抑郁癥狀評分均顯著改善,與對比組相比,P<0.05,證明該護理模式具有價值。作為一種從傳統護理模式上演變而來的一種護理模式,共情護理要求護理人員站在患者角度,通過了解患者心內世界并感知情緒,進而精準判斷其情感以及疾病狀態,最終為患者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該護理模式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充分把握了患者訴求,讓護理能夠更好的適應抑郁癥患者的需求,進而實現了護理模式創新[2]。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滿足抑郁癥患者護理需求,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劉曉香,黃冬玲,何樹娟,等.共情護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和生活功能影響分析[J].
寧夏醫學雜志,2019,41(10):958-960.
王婭.探討“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活功能的影響[J].
智慧健康,2018,4(2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