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張春華
【關鍵詞】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12-01
脛骨骨折屬于骨科的常見疾病,且多數患者在暴力因素下導致關節腫脹、畸形,伴有局部疼痛,活動能力喪失等。而主要措施則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在術后給予患者護理支持,針對整個治療過程實施記錄和護理計劃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實驗選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1月前來本院進行疾病檢查及治療的患者為對象,經過專業的科室檢查,其開展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在護理行為上則應用圍術期管理,提升整體醫護服務質量。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選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1月前來本院進行疾病檢查及治療的患者為對象,經過專業的科室檢查,其開展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在自愿參與實驗調查的患者中,對患者實施分組護理,即120例患者分為2組。其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患者年齡在42-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6±4.5)歲。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填寫基礎資料,且對比下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則采用圍術期護理干預模式,在手術前,患者往往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一方面源于生理痛楚,另一方面則是對治療的擔憂,以及家庭經濟支出等,由此,我們必須對患者進行治療策略、手術安全性等講解,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并能夠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此外,針對生理疼痛改善等,需關注血運變化,以及腫脹問題改善。在手術后,則通常是舒適體位的調整,并能夠預防常見并發癥,如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做好感染預防。在手術后的切口護理中觀察滲血情況,注意無菌操作,確保引流管保持暢通,關注引流液的性質、顏色等等。與此同時,一定要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并在飲食上食用高蛋白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提升個人機體免疫能力。最后,則是增強康復護理,幫助患者認識到功能性鍛煉的重要性,具有護理依從性,按照循序漸進和科學原則進行練習。
1.3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將針對患者的疼痛度進行調查,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其次,記錄并發癥情況和骨折愈合用時,分析護理協助的成效。
1.4統計方法
對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討論,以SPSS19.0專業計算軟件為基礎,確保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在本次實驗中,針對疼痛度等采用計量統計,在并發癥數據上則為計數統計,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護理質量上看,觀察組患者術后VAS疼痛度評分為(4.1±0.3)分,對照組為(5.2±1.1)分,組間對比差異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此同時,在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控制更低,兩組分別為6.7%和13.3%,如表1所示。而在骨折痊愈用時上,觀察組為(94.3±17.5)d,對照組則為(115.3±14.9)d,組間對比差異顯著。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分析(例,%)
脛腓骨骨折屬于常見的骨折形式,發生率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干擾,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能夠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治療期間,患者依然有腫脹、疼痛問題亟待解決,并針對心理焦慮等問題進行改善,做好手術后支持和并發癥預防。
圍術期護理策略能夠從手術前后進行護理計劃的制定,一方面則是穩定情緒,包括與家屬之間的溝通,從多方面協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另一方面優化護理流程,加強細節管理。如病情的監測,特別是對并發癥的預防[2]。其次,保障治療安全,做好切口清潔、感染預防,提供早期康復治療計劃,促使患者能夠早日恢復生活能力。這就要控制疼痛度,采用科學的鍛煉方案,配合飲食指導等等,促使骨折的早日愈合,提升護理整體成效和滿意性[3]。就本次實驗而言,觀察組的康復速度更快,在接受更為全面的護理后能夠提升依從性,并在恰當治療方案下收獲了良好的護理結局,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采用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實施治療必須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照顧,為圍術期能夠針對不同時段進行護理支持,減少患者的疼痛感,促使骨折部位早日愈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譚紅英.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圍手術期的護理方法與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7):66+71.
呂紅梅.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圍手術期的護理方法與效果觀察[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8(02):136-137.
馬志燕,賴桂鳳,蘇榮錦.脛腓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5,36(03):53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