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壘
(閩南科技學院,福建 南安 362300)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即雙創)”這一戰略性構想的實施,必然有利于產業、企業分配等多方面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服裝企業依靠科技創新,以“智造”優質的產品、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經營銷售模式,形成特色品牌,實現產業轉換升級。服裝產業形成多元化、信息化和專業化。然而服裝教學仍以傳統培養形式,服裝產業與教學存在許多問題,如產業要求和教學內容的契合度不夠,專業定位模糊不清,人才培養目標寬泛,同質化嚴重,學生由學校直接進入企業工作的專業能力不足[1]。高校針對此問題,轉化教育理念,與企業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企業參與教學,教師深入企業,但是效果不佳。企業人員沒有精力完全投入教學,實戰能力強,教學經驗不足;教師雖深入企業實踐,但往往被當成“客人”待之,無法從事產品開發,教學與企業相容性差。鑒于此,通過標準完善的多層次、多形式的課程體系,優化的師資配置,完善的項目化教學內容和靈活教學方式的實踐改革,建立適應服裝產業發展的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發展,服裝企業以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優質的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形成縫制、吊掛和整燙加工自動化,不斷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以應對產品快速發展的需求。隨著個性化快時尚理念的發展,服裝企業以精準的人體測量技術、完善的人體數據庫、優化的版型設計、3D可視化及虛擬試衣,以“智造”提升服裝的品質,形成高端高質特色,提升服裝的品牌效應。服裝產業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含量高的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轉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服裝的經營模式逐漸轉變為虛擬化經營形式,服裝企業加強合作,服裝區域產業形成一定規模,由塊狀化向產業集群轉化。調查資料顯示,集群模式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創意產業領域的主流和首選,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2],也是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表現。同時,服裝銷售的多樣化、完善的電子商務銷售平臺和加盟商的助力,助推了服裝產業的發展。轉換升級后的服裝企業實用型人才需求大,知識型、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對促進企業發展來說越發重要,也是企業繼續向前發展的難題所在。
高校作為服裝最核心支撐力的人才培養,難以應對優化升級后的服裝企業人才需求,服裝教學與企業間的融合深度不夠。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學仍與服裝市場、服裝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3]。
首先,服裝的教學課程體系陳舊,設置不合理,沒有與時俱進,課程設置仍采用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論基礎占有的比重大,學生實踐未能接觸企業項目式訓練,未能滿足崗位需求,缺乏針對性,課程設置混亂未能形成進階式的系統性。
其次,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專業知識陳舊,內容更新不足,一些教材知識嚴重交叉重復[4],如服裝版型和工藝教學仍以簡單重復的款式和基礎縫制進行授課,難以適應企業智能智造和改良的工藝。設計課程教學仍是天馬行空的學生設計,脫離市場,與企業的品質設計相去甚遠,造成畢業生難以適應企業需求。教師實踐經驗欠缺,教授知識未能與市場相結合,導致學生作品抄襲嚴重,缺乏創新。
最后,教學形式單一死板,缺乏個性化,未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缺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校教學設備落后,與企業的先進智能化設備相差甚遠,學校與企業間的合作只存于形式,學校領導與企業之間只是進行形式上的實踐基地掛牌。企業人員難融入學校教學,學生未能深入企業,對當前服裝企業的先進設備及流程運用方式了解甚少,兩者間的融合不夠。因此,服裝教育應與企業深度合作,將創新意識和能力融入教學過程中,以企業需求為定位目標,學生為中心,培養具有創新創業實用性的技術人才,實現服裝教育與產業的協同發展。
服裝設計課程有別于藝術課程和文化課程,它不僅需要安排大量的基礎知識課程來奠定學生的服裝設計能力,還需要安排相應的實踐課程來鞏固和鍛煉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實際應用能力[5]。因此,基礎理論和實踐操作設置應結構合理,科學可行。優化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是服裝教育培養的關鍵,對服裝產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積極調研當前服裝企業對服裝人才的需求,形成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與合作企業形成不同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工作室在校企間起紐帶橋梁作用。由組建工作室的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設置多方位和多層次的課程,形成了專業基礎課程、項目化專業實踐課程、職業技能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的進階式課程體系(圖1)。同時,有針對性地編寫服裝結構與工藝、服裝品牌設計、服飾企業策劃、服裝立體裁剪、服裝工業推版、服裝流行趨勢分析、電子商務營銷等實用性服裝專業課程教材以及共同編著項目化實訓性教材,根據課程大綱制定教學計劃和考核方案。實行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雙師”型培養,實施優化的課程體系符合市場的需求,實現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滿足服裝企業轉換升級的需求。

圖1 課程進階式設置
以往的教學內容陳舊,以理論課為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項目化的形式少之又少。實踐性教學內容也是將老款式循環進行講解,理論與實踐結合幾乎為零,造成學生對理論不重視,實踐技術能力不夠,畢業生很難適應企業需求。高校應秉承產教融合的教學理念,擺脫陳舊的教學內容,以項目化的形式滲透服裝教學內容,將實際的企業當季產品企劃引進課堂教學,以分組制來完成項目產品開發,規范訓練方式,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實現校企雙贏。以企業成功的案例來進行講解示范,以其市場化直觀的形式讓學生很好地接受,更好地適應具體項目。
隨著服裝企業的智造化、信息化和個性化,增加智能化服裝生產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企業先進“智造”設備,讓其所學符合時代發展。加大對電腦軟件的學習,開展電商教學,讓學生適應當前的電子商務發展,熟練網絡化銷售模式。整合線上優秀的教學資源,開展線上泛在學習,讓服裝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服裝產業所需,以科研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服裝教學。
服裝設計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上仍是以繪制時裝效果圖為主,而效果圖只是設計的初級階段,設計課程往往至初級階段就結束,沒有將設計轉化成產品的流程,實踐深度不夠。同時很多學生的設計天馬行空、脫離實際,而具有創意性和實用性的設計非常少。實踐方面更是采用老款式簡單化的教學。另外,學校設備落后、更新速度慢,嚴重影響教師教學。針對陳舊落后的方式,學生在大一、大二時,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在給學生講解理論基礎課時,更直觀和立體地打好基礎,在大三的時候企業人員與教師給學生分配當季產品開發主題,以構思→設計→面料的選用→樣版→樣衣制作→修版→產品確定→銷售整個流程的操作過程,培養學生的項目實踐以及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鼓勵學生承接校外的項目,開通網絡銷售店鋪,出售自己設計的產品,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在大四時,學生深入企業學習,給企業的人員做助理,以學徒制形式學習,使觀念和技術有質的提高,形成上崗工作即上課、雙導師制的教學方式。企業人員和在校教師教學深度合作,在教學中由學校教師承擔學校的基礎理論,很好地彌補企業人員理論知識的不足,由企業人員實施專業項目化的實踐教學,學校教師作為助教,很好地解決企業人員時間不足、在校教師實戰經驗不足的情況。有效的配合機制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針對性教學形式,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尤其在當前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大環境下,增強學生自主創業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大賽,以賽代練,提高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以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服裝校企合作工作室項目化教學的調整,讓學生的技能水平有質的提高。教師的教學由封閉式、填鴨式的講授向開放實踐性轉變,在實際項目化實施過程中,教師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自身業務素質有極大提高,形成先進的實用性知識架構,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讓教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產教融合的方式讓高校服裝專業更加明確辦學定位和辦學質量,使人才培養更加適應企業的需求,讓學生畢業即可被雇用,減少企業上崗再培訓的環節,人才的提升勢必讓企業有新的發展。同時,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很好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實現高校與企業深層次融合。
通過工作室制的項目化教學,學生的設計作品從幼稚化逐漸走向成熟化,對服裝設計有了全新的認知,增強了自身的專業設計水平。在服裝結構課程中,學生學習先進的人臺測量系統,3D試衣和智能化人臺,能夠獨立完成企業樣板的制作。在服裝營銷課程,學生學習網絡運營模式,作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銷售等。通過小組制協同完成真實項目,增加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校企的深度合作讓學生了解到企業的運用模式以及自身的興趣點,增強自身的信心,由被動到主動學習的質變,真正學以致用,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實行個性化因材施教,學生通過實踐性操作,創新創意產品,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用性技能,通過承接校外項目,加強自身的溝通能力,為自己創業積累經驗。
工作室建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企業和學生調查制度,通過不同企業對工作室教學進行考評,學生對老師及教學的建議,真正了解企業所需、學生所想,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技能水準和能力。
在“雙創”的背景下,服裝產業轉換升級后與教學不相融合,通過以服裝產業升級發展人才需求為導向,轉換教育理念,以工作室制的項目化教學,優化課程設置體系,使教學內容更加切合實際,符合生產,符合服裝產業升級的人才需求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以靈活的校企合作和雙師型教學方式,培養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任務驅動的有效教學手段,構建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方法和途徑,實現產業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實現產業的創新,加強了服裝設計教育的實用性和市場化,建設完善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