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若曦,趙滿華
(1.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2.太原師范學院/山西省城鄉統籌協同創新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三次產業是世界上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我國20 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采用三次產業的劃分方法。第一產業是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于擁有近14 億人口的中國來說,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連續16 年中央1 號文件都聚焦“三農”,不斷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毫不松懈地抓好糧食生產,實現了農業生產連續多年持續增長,2019 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6 384 萬噸,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70 467 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1%。
民以食為天,農以糧為本。山西省地處山地高原,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積的80.1%,平川河谷僅占19.9%,災害性天氣較多,十年九旱,農業生產條件不理想,但近年來山西省不斷強化“三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支農惠農強農政策頻頻出臺,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和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日益增多,第一產業增加值快速增長,2019 年達到824.7 億元,占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8%,2011—2018 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9%,農業高質量發展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從整體上來看,山西省第一產業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比較滯后,農業產業發展不快,農業龍頭企業不強,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格局和農業增長方式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轉變,與全國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2019 年山西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中占比為4.8%,低于全國7.1%的水平,表明山西省第一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第一產業的基礎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2019 年山西省農作物播種面積5 286.8 萬畝,與前幾年相比基本持平,農作物播種面積減少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但人均農作物播種面積僅1.4 畝,低于全國人均1.8 畝的平均水平;2019 年山西省糧食總產量1 361.8萬噸,處于歷史最好水平時期,但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 年全國谷物每公頃產量6 120 公斤,山西省僅為4 769 公斤,在全國31 個省區中倒數第四,僅為全國的77.9%;全省人均糧食372 公斤,大大低于全國人均472 公斤的水平。2019年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902 元,比2018 年增長9.8%,增長速度比較快,但仍低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1 元的水平,比全國少3 119 元,僅是全國的80.5%。
2018 年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643.8 萬人,比2000 年減少18.9 萬人,降幅為2.9%。
2000—2018 年期間,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呈現出緩慢減少的趨勢,由662.7 萬人降至643.8萬人,年均減少1 萬人左右,年均降幅0.2%。在2002—2009 年,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下降趨勢明顯;2010 年以后,在國家和省級政府多項支農惠農強農政策的引導下,種糧有補貼,購買農業生產資料有補助,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了更大的“吸引力”,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量有所回升,2017 年達到最大規模,但2018 年明顯回落,就業規模比2000 年有所縮小。
從山西省三大產業勞動力構成來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低于第三產業、高于第二產業,2018 年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為33.7%,比第二產業高10.6 個百分點,比第三產業低9.5 個百分點。2000—2018 年期間,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在三次產業就業人員中所占比重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2000 年占比為47.6%,2018 年下降到33.7%,18 年期間下降了13.9 個百分點,年均下降0.8 個百分點。

圖1 2000—2018 年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
與全國相比,2018 年全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0 258 萬人,占總就業人員的26.1%,全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較同年山西省33.7%的占比低7.6個百分點,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高于全國的水平,這表明山西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勞動力較多,勞動力產業構成有待于進一步實現高度化[1]。

表1 2018 年全國與山西省三大產業勞動力構成
鄉村從業人員是農村區域的從業人員,分布在農村地區的農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零售業、餐飲業等行業,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員,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城鎮也有,但規模比較小。因此,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是從產業的角度進行分析,鄉村從業人員是從區域的角度進行界定,兩者不是同一概念。因統計資料變化,這里只簡單分析近3 年的數字。
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在鄉村從業人員中所占比重分別為74.4%、74%和72.1%,占比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三年期間下降了2.3 個百分點。
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產值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一產業就業規模逐步縮小,這是產業結構演變的客觀規律[2]。美國第一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僅為1%~2%,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僅為1.5%左右,英國更低,為1.1%左右。產業結構演變的客觀規律對于山西省也完全適用。
從縱向來分析,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逐步減少,所占比重逐步降低,符合產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
從橫向來比較,2000 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三大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為47.3%,全國為50%,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低于全國。2008 年以后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高于全國,2018 年山西省為33.7%,全國為26.1%,山西省比全國高7.6 個百分點,這一變化說明,全國城鎮化進度快于山西省,全國勞動力非農化進程也快于山西省,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規模偏大,占比偏高。

圖2 2000—2018 年山西省與全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
2018 年全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0 258 萬人,第一產業增加值64 734 億元,人均31 955 元;而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643.8 萬人,第一產業增加值647.3 億元,人均10 054 元,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只是全國的31.5%,不到1/3,全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是山西省的3.2 倍,差距較大,這一差距表明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偏低。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高于全國,但人均產糧低于全國,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低于全國,這也說明山西省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偏低。
2018 年山西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人均工資65 917 元,其中農林牧漁業單位就業人員人均工資52 156 元,只是城鎮單位人均工資的79.1%,相差13 761 元,差距較大。特別是城鎮私營單位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人均工資只有25 468 元,在各類單位中勞動報酬最低,比城鎮單位人均工資少40 449 元,只是城鎮單位人均工資的38.6%,差距更大。
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收入為勞動性收入,2018 年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收入共計8 811 元,農村勞動力人均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收入①農村勞動力人均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村勞動者的勞動收入。我國統計年鑒中沒有農村勞動者勞動收入的數據,但根據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村家庭勞動力狀況,可以推算出農村勞動力勞動收入狀況,具體計算方法為:農村勞動者人均勞動性收入=(人均總收入中的工資性收入+人均總收入中的家庭經營收入)×每戶常住人口÷每戶勞動力。為13 314 元,與山西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人均工資相差4 倍,只是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人均工資的20.2%,山西省農村地區勞動力勞動報酬收入偏低。
目前全國各地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城鎮化和工業化有序進行,在這一大背景下,山西省第一產業就業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就業質量,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區域空間,讓農民成為有所作為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有吸引力的家園,確保“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確保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農業穩、天下穩”,“農民富、天下富”,為了解決好“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近幾年我國出臺實施了眾多的支農惠農強農政策,從增加農業投入到提高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從種糧直補到農資綜合補貼,僅國家層面支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就有幾十項,山西省也累計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而且新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完善[3]。在宣傳好、落實好、執行好各項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基礎上,要把優惠的政策措施轉變為穩定的機制體制,建立起有利于農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和體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以品牌經營帶動農業發展,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讓農民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得到應該得的、越來越多的實惠和經濟利益,讓農業本身成為富民產業、致富產業、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實現農業惠農。只有“練好內功”實現了農業惠農,才能保證農業長期穩定持續快速的發展,才能確保第一產業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小農經濟已不適應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根據我國農業改革的大趨勢和山西省的實際情況,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采取多種形式,搞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指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指出:“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①《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 年11 月版,第22 頁。結合中央精神和山西省各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際,認真落實山西省人民政府頒布的《關于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引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出戶按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入戶按經營的土地規模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和貸款支持,努力構建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的效率,達到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目的。
健全支農惠農強農機制體制,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做大做強特色現代農業,聯合重組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農戶用戶”對接機制,實現農業惠農,提高第一產業的就業質量。
1.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一方面要積極培育扶持壯大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提高家庭經營組織化程度,實現由傳統的個體單干轉變為新型的生產經營主體,產生1+1>2 的效應,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由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的轉變,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應,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兩個方面相互支撐,形成合力,才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盈利水平,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高農民就業的質量。
2.做大做強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生態園區。圍繞山西省農村地方經濟特色,實施好“雜糧產業振興計劃”“設施蔬菜百萬棚計劃”等發展特色農業的舉措,加快山西農谷建設,建好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做強“南果中糧北肉”出口平臺,積極構建“東藥材西干果”商貿平臺,提升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大棚經濟和果林經濟,壯大設施蔬菜、干鮮果業等為亮點的特色現代農業。做大汾酒、老陳醋、乳制品等特色食品產業,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生態園區,拉長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鏈條,增加增加值,增強特色農業產地加工能力,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3.聯合重組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強農產品加工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4]。在市場運作的基礎上,政府積極引導和扶持,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聯合重組,形成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改變縣域經濟發展中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過小、數量偏多、缺乏競爭力的局面,發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實現“以企帶村、以村促企”的發展格局,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增強農產品加工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
4.建立“農戶用戶”對接機制——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構建政府主導與社會廣泛參與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統一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超對接”的基礎上,擴大對接面,建立“農戶用戶”對接機制,鼓勵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與連鎖酒店、大企業、高校、社區等最終用戶實現產銷銜接,解決買難賣難問題。扶持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倉儲、冷藏等必要設施,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服務。
我國的城鎮化率已超過60.6%,但未來幾十年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潛力還非常大,對于山西省來說更是如此,山西省應抓住新型城鎮化的有利契機,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山西省經濟持續發展,實現就業擴大和居民增收[5]。
1.努力提高城鎮化水平——促進農民就近就業。按照山西省城鎮化的整體布局,推進“一核一圈三群”建設,加快晉北、晉南、晉東南三大城鎮群建設,深入實施大縣城戰略,推進縣城和中心城鎮擴容提質,以礦建鎮,加快產業和人口向城鎮群集聚,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提高城鎮化水平,使山西省城鎮化率達到和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礎上,注重人的城鎮化,把城鎮化與就業創業、居民增收有機地結合起來,與產業升級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結合起來,以新型城鎮化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就近就業[6],提高農民收入。
2.以農村宅基地流轉推進新型城鎮化——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就業。農村宅基地是農民的基本福利和生存保障,政府出于社會穩定等方面的考慮,明確禁止農村宅基地入市買賣。在農村宅基地基本政策不變的基礎上,針對山西省農村住宅格局散亂、占地面積大、村容村貌差、空場空院空宅多、空殼村增多、農戶個體搬遷難、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需要用地等實際情況,啟動農村宅基地流轉試點工程,以政府支持、村委會組織引導、農民自愿、承包責任制不改變、耕地不減少為基本原則,全省11 個地級市各確定一個條件比較成熟的區域,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流轉,以宅基地流轉項目吸引投資,以投資推動宅基地流轉,以宅基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設新農村住宅示范小區,把農民宅基地住房從分散、粗放、破舊老房轉變為集中、集約、新式樓房,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現農民居住的集中化、規模化、社區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通過宅基地流轉實現舊村改造和農民就業,讓民作主,讓民滿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讓村里人過上與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3.增設縣級市——優化城鄉就業的空間布局。山西省人口在全國排第16 位,土地面積排第19 位,而縣的行政設置80 個(不包括市轄區和縣級市),在全國排第4 位,縣級行政區劃數量偏多,因此,以行政區劃設置調整推進新型城鎮化,在太谷縣撤縣設區的基礎上,將一些非農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縣轉變為縣級市,提升對外形象,增加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優化城鄉就業的空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