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珺
【摘要】近年來,隨著諸多國家戰略疊加落地,尤其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全面啟動,鄭州肩負起了國家賦予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重大歷史使命。本文通過系統梳理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助力鄭州厚植優勢,補齊短板,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
【關鍵詞】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對策研究
2017年1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同意河南省政府《關于懇請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函》,鄭州開啟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的新征程。三年來,鄭州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統領,以提升輻射帶動能力為重點,城市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標國家賦予的功能定位,鄭州要進一步聚焦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厚植優勢,補齊短板,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
一、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的成效
(一)產業支撐更加有力
以電子信息、汽車與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金融、商貿物流、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2.2:51.4:46.4調整至2019年的1.2:39.8:59,實現了第三產業超越第二產業、工業戰略新興產業超越傳統資源型高耗能產業的重大轉型。綜合經濟實力穩步提升,2019年鄭州市GDP達到11589.7億元,占全省的1/5,排名全國26個省會城市的第6位,邁進全國GDP15強 。
(二)核心功能持續提升
交通樞紐方面,2017年鄭州機場旅客和貨郵吞吐量實現中部地區“雙第一”,貨運量躋身全球50強。對外開放方面,自貿區鄭州片區注冊企業2.4萬家,盧森堡貨航航線網絡覆蓋歐美亞3大洲23個國家100多個城市,中歐班列(鄭州)集疏網絡覆蓋日韓、中亞、歐洲等20多個國家120多個城市,河南保稅物流中心跨境電商進出口境外輻射185個國家。
(三)城市規模逐步拓展
2018年鄭州市域建成區面積達到1055.27平方公里,與2017年相比,增加了224.3平方公里,首次超過1000平方公里大關。2018年鄭州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601.77平方公里,比2017年增長了24.1%。2018年市域總人口達到1013.6萬,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萬,城鎮人口744萬,城鎮化率達到73.4%。人口吸納力持續增強,外省流入河南的人口中的36.8%流入鄭州市,省內跨市流動人口中的59.8%流入鄭州市。
二、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城市規模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有所差距
鄭州市域面積尚不足全國地級以上城市行政區劃平均面積(1.72萬平方公里)的1/2,市轄區面積尚不足全國主要省會城市市轄區平均面積(3778平方公里)的1/3,發展空間和資源統籌能力受行政區劃制約明顯。2018年鄭州市域人口相當于武漢的95.2%,人口首位度低于武漢8.18個百分點,GDP是武漢的68.3%,經濟首位度低于武漢16.6個百分點,尚未形成經濟規模效應,對周邊地區的帶動能力有限。
(二)產業能級與國家中心城市實力有所差距
一是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制造業大而不強,產業創新力偏弱,總體發展層次不高,戰略新興產業占比較低,傳統資源型產業占比仍在40%以上,具有高附加值、行業領先水平的產品少,大型龍頭企業少,現有A股上市公司24家,僅為武漢的48%、長沙的49%、合肥的67%。二是現代服務業主導作用不突出,科技研發、軟件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滯后,現代服務業占GDP比重為51.3%,居35個大中城市第22位、省會城市第16位。三是新經濟發展不充分,新產業、新業態仍處于孵化培育階段,在《2019年中國獨角獸報告》公布的298家中國獨角獸榜單、中國新生獨角獸榜單中,鄭州沒有一家企業上榜。
(三)城市功能與國家中心城市定位有所差距
交通樞紐方面,鐵路、航空、公路等各類樞紐之間發展聯動不足,換乘時間較長、換乘效率不高,重點功能區與主要交通樞紐在布局上耦合度較低,尚未完全實現以軌道交通為支撐的快速聯系。對外開放方面,航空港區尚未納入自貿區鄭州片區范圍,自貿區、口岸、綜保區等各類開放平臺發展聯動不足,使領館、國際組織機構、國際社區等開放載體缺失。
三、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建議
(一)強化樞紐優勢,構建綜合交通體系
一是建成綜合交通物流中樞,圍繞國家賦予的“兩體系一樞紐”戰略定位,著力增強國際航空貨運樞紐能級,加快鄭州機場建設,大力引進具有全球資源的大型物流集成商,打造以鄭州為中心的2小時航空集疏圈;鞏固提升全國鐵路樞紐功能,加快“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建設,打造以鄭州為核心的國內3~4小時核心集疏圈、6~7小時延伸集疏圈。二是拓展對外交通立體通道,統籌推進以鄭州—盧森堡雙樞紐為主要依托的“空中絲綢之路”,以中歐班列為主要依托的“陸上絲綢之路”,以跨境電商為主要依托的“網上絲綢之路”,以鐵海聯運為主要依托的“海上絲綢之路”,形成“四路并舉”“四位一體”的綜合交通通道體系。三是構建綜合交通服務體系,聚焦多式聯運制度標準制定、通關機制創新、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口岸服務對接等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多式聯運組織模式,加快構建以“統達效聯”為核心特征的一體化交通物流體系,健全多式聯運設施裝備、信息交換接口等標準,建立以“一單制”為核心的便捷運輸制度。
(二)強化產業為基,提升城市發展實力
一是培育先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積極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大力培育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鋁精深加工等主導產業集群,做強電子信息業,拓展新型顯示面板產業鏈;發展乘用汽車,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車和網聯汽車;做大裝備制造業,積極發展智能制造裝備。二是推動現代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強化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和總部經濟建設,積極吸引境外各類金融機構區域總部入駐,爭取新增一批外資金融機構國內法人總部,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和企業集團區域性、功能性總部。培育高規格、高質量、龍頭性展會和專業品牌展會,打造一批高端會議、論壇、展覽的永久會址,建設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會展都市。三是提升戰略新興產業支撐作用,加快鄭東新區龍子湖智慧島、白沙科學谷建設,完善“人才+金融+平臺+研發”的大數據產業生態系統,打造全國一流的大數據產業創新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和高端要素聚集中心。立足產業基礎和發展需要,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節能環保、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促進一批新興領域發展壯大并成為支柱產業。
(三)強化開放帶動,創新內陸開放模式
一是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加快推進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全面拓寬“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維度,打造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連通歐亞、輻射全球的空中經濟廊道。推進中歐班列(鄭州)全面創新發展,加快推動“陸上絲綢之路”提質增效,建設中國(河南)絲路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加快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EWTO核心功能集聚區建設,創新推進“網上絲綢之路”。二是推進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圍繞促進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和監管法治化,探索構建商事簡便、快捷高效、一次通辦的政務服務體系,多式聯運、物流全球、一單關檢的監管服務體系,多元融資、服務高效、一體聯控的金融服務體系和機制健全、仲調結合、一律平等的法律服務體系,積極申建自由貿易港。三是深化國際經貿產業合作,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口岸互聯互通,建設雙向經貿產業合作園區和海外物流基地。支持鼓勵本地企業積極“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協作,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在農業、能源原材料、裝備制造、汽車、物流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合作項目。
(四)強化區域協同,實施跨界一體發展
一是加快重點產業帶規劃建設,發揮公共交通復合廊道對空間布局的引導作用,加快鄭開雙創走廊以及許港、開港、鄭新、鄭焦、滎鞏等產業帶規劃建設,推動人口、用地、產業向各重點產業帶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復合型城鎮產業發展廊道,支撐引領大都市區發展。二是優化大都市區生態網絡,嚴格生態空間管控,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強化西部山地、中牟農田等生態空間主體功能,聯合推進沿黃河南北兩岸生態文化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帶建設,加強行政交界地區山體、水系、濕地等重要生態節點保護,強化大都市區生態戰略保障。三是建設軌道上的大都市區,加快推進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五網融合”,構建以多模式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大都市區綜合交通系統。四是高標準建設新興增長中心,推動長葛、武陟、尉氏、新鄉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等新興增長中心進一步明確專業化功能定位,加快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提升聚集人口和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徐立毅.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發揮好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作用[N].河南日報,2020-7-1(4).
[2]張奕.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優勢和短板[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2):92-94.
[3]盧松.挖掘“居中”優勢 發展樞紐經濟[N].河南日報,2019-11-5(3).
[4]陳穎,任山.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提升國家層面功能——訪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J].決策探索(上),2018(2):32-33.
[5]趙書茂.用新發展理念引領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設計[J].企業經濟,2018(2):188-192.
[6]喻曉瑩,喻新安.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獨特優勢與主要任務[J].區域經濟評論,2018(6):99-104.
[7]易雪琴.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國內經驗及其對鄭州的啟示[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8(3):90-94.
[8]吳國璽,李晨旭,劉培.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區建設的路徑[J].決策探索(下),2019(10):6-7.
(作者單位:河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