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茜
摘要: 德國著名文學傳播學家洛文塔爾認為,文學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對內在經驗的分享,文學傳播活動的核心就是意義的創造、理解和共享。文章立足于洛文塔爾的文學傳播觀點,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背后的文學傳播機制進行探討。《朗讀者》以文學作品為中心,通過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建立起讀者對文學作品和世界的理解,實現了閱讀體驗與意義的共享,在傳播經典文學的同時,起到了傳遞人文情懷、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朗讀者》 文學傳播 媒介 閱讀
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成員、德國著名文學傳播學家絡文塔爾認為,文學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對內在經驗的分享,文學傳播活動的核心就是意義的創造、理解和共享,“理解”和“分享”是文學傳播的重要特點。①本文對《朗讀者》的研究,立足于洛文塔爾的文學傳播觀念,闡釋《朗讀者》在傳播文學經典、傳遞人文情懷背后的作用機制。
《朗讀者》的理解機制
艾布拉姆斯曾提出經典的文學四要素說,即文學活動是由作品、作者、讀者和世界這四個要素有機構成的,此后四要素說成為主流的文學活動范式。但隨著現代媒介的興盛,及其在文學活動中發揮的不容忽視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媒介視為文學活動的存在性構成要素,并提出“世界、作者、作品、媒介和讀者”的文學活動五要素說。文學活動五要素的動態聯結從《朗讀者》中便可見一斑。
一、讀者與讀者。《朗讀者》的主要展開形式是“訪談+朗讀”。節目每期邀請四至五位朗讀嘉賓,由主持人董卿先和他們圍繞主題詞進行個人訪談,由訪談引出讀本,再正式進行朗讀。朗讀嘉賓來自各行各業,既有運動員、企業家、演員、知識分子等社會地位較高的名人,如姚明、柳傳志、胡歌、許淵沖等,也有籍籍無名的普通人。
在《朗讀者》中,讀者之間的理解得益于其雙重喚醒機制。首先是嘉賓的個人經歷對觀眾生命體驗的記憶喚醒,它主要通過訪談完成。訪談在一種好友閑聊式的氛圍下展開,朗讀嘉賓將自己的故事與感情向主持人娓娓道來,這些講述溫情而真誠,緊密契合著“青春”“告別”“第一次”“陪伴”“故鄉”等與每一個人的生命體驗都息息相關的主題詞,讓觀眾產生情感和記憶共鳴的同時,也為將他們帶入朗讀語境營造了氛圍。然后是文本對讀者的情感喚醒,它通過朗讀達成。“在文學活動中,作者通過文學創作來表達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試圖以此喚起讀者相應的感受和感情”。②
二、讀者與作者。《朗讀者》的朗讀嘉賓除了普通讀者,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那就是作者。作者作為文學創造的主體,是文學活動的重要基本要素。《朗讀者》中以作者身份進行朗讀的不在少數,如賈平凹、阿來、劉震云、余華、曹文軒、王蒙等當代知名作家,他們分享自己的創作故事和心得,然后朗讀自己的文學作品。它讓作者得以直面讀者,在文本外分享有關文本或文本創作的故事。詩人鄭愁予在訪談中向觀眾梳理了自己一生的行旅足跡,我們便更能理解他詩歌中游走的鄉愁;作家曹文軒在分享了他和父親的故事后,《草房子》中以他和父親為原型的情節——父親桑喬背著兒子桑桑四處求醫,則以一種真實的力量讓人動容。
三、讀者與作品。《朗讀者》選擇的文學作品既具有面向多元受眾群體的普適性,又是兼具一定審美價值和人文內涵的經典文本。縱觀兩季《朗讀者》的朗讀書目,可以發現書目內容豐富,古今中外兼而有之,以我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為主,也涵蓋莎士比亞、狄更斯、梭羅、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西方文學巨匠的著作和《禮記》《牡丹亭》《紅樓夢》等中國古代經典文學。
在閱讀走向碎片化、娛樂化的當下,網絡文學大行其道而嚴肅文學逐漸衰落,文學暢銷榜單被追求消遣和娛樂的大眾文學作品占領,“文學成為純粹的一次性消費品,其振聾發聵的精神力量和靈魂凈化的力量正在逐漸消解。文學對社會和人生的嚴肅性、深刻性思考的價值及其意義,遭到嚴重的顛覆和解構。”③而《朗讀者》通過呈現經典文學作品的文字之美、語言之美與意境之美,在莊重的朗讀儀式中帶給讀者強烈的藝術感動與愉悅的精神享受,使讀者完成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通過深挖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力量與精神價值,重新喚起讀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以及對美好與崇高的價值追求。
四、讀者與媒介。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0%,其中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6.2%,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方式,此外,以移動有聲APP平臺為主的聽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接受方式,成為越來越多讀者的選擇。④基于此,《朗讀者》采用了跨媒介的文學傳播方式,它以紙本圖書為依托,利用傳統電視媒介與網絡媒介相結合的創新傳播形式,擴大了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空間和邊界,讓文學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傳播。
《朗讀者》的多元化媒介傳播方式不僅使不同媒介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也在讀者與媒介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反饋機制。《朗讀者》采取臺網聯播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喜馬拉雅APP等網絡媒體平臺,極大地擴大了節目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節目的線下朗讀亭不僅為個人朗讀提供了平臺,也在社會上掀起了全民朗讀的新風尚。⑤
五、讀者與世界。不論是作者創造文學作品的活動,還是讀者接受文學作品的活動,其背后都有一片土壤,那就是世界。文學不僅能幫助讀者了解自我的內心世界,獲得自我探索與啟蒙,也為人們感悟社會生活、洞察客觀的外在世界提供了有效路徑。文學傳播活動作為連接文學創作和文學接受的中間環節,它通過傳播文學作品將世界呈現在讀者眼前。
《朗讀者》通過作品選擇的把關機制和作品價值的二度創造,營造出了一個與文學真、善、美價值追求相契合的世界。《朗讀者》的把關機制體現在朗讀文本的選擇上。《朗讀者》的朗讀文本皆為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們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旨在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更重要的是,《朗讀者》通過嘉賓訪談,結合真實故事,或挖掘經典文本中的時代價值與意義,或對文學作品中的價值進行重塑和二度創造。
《朗讀者》的分享機制
一、閱讀場景的變遷營造共享感。根據梅羅維茨的場景理論,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過其內容來影響我們,而是通過改變社會生活的“場景地理”來產生影響。”⑥不同的媒介創造出不同的“信息場景”,有的能營造出共享和歸屬感,如電子媒介;有的能給出排斥和隔離感,如印刷媒介。傳統的閱讀行為就天然帶有印刷媒介的隔離感。
正如梅羅維茨所說,“電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傾向于將信息發送者和接受者聯合進個人經驗和感覺的親密網絡”。⑦因為它除了展示抽象符號,還傳遞大量的表象信息,如聲音、表情和動作等。正是基于電子媒介的此種特質,《朗讀者》的嘉賓往往采取演繹式朗讀,以一種聲情并茂的方式賦予文字血肉,更好地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二、儀式化分享重塑社會文化。社會學家涂爾干曾指出,“任何社會都會感到,它有必要按時定期地強化和確認集體情感和集體意識,只有這種情感和意識才能使社會獲得其統一性和人格性。這種精神的重新鑄就只有通過聚合、聚集和聚會等手段才能實現,在這些場合個體被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而一道加深他們的共同情感。”⑧而《朗讀者》恰好為個體的聚合、集體情感的確認提供了一個平臺,它以一種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這場神圣的朗讀儀式中,來達成社會身份的認同、社會文化的聚合和社會價值的重塑。
《朗讀者》將故事分享、情感傳遞和文學朗讀結合起來,以凝結了人類集體記憶和核心價值觀的文學經典為核心進行文學交流活動,喚起了觀眾對共有的生命體驗、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記憶,實現了社會文化的有效聚合。
結語
《朗讀者》利用現代媒介對文學作品進行創新化傳播,在擴大文學傳播的范圍與影響方面達到了良好的效果,這在線下朗讀亭的火爆、高校朗讀活動的興盛和節目相關圖書銷量的快速增長中可見一斑。然而,《朗讀者》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受眾對文學作品的深層閱讀,隨著節目播出而掀起的閱讀與朗讀熱潮能有效地持續多久,這些卻是未可知的。《朗讀者》為新媒體時代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播提供了借鑒意義的同時,也對如何促進文學閱讀走向個體自覺和深度理性提出了新思考。(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注釋:
①甘鋒:《洛文塔爾文學傳播理論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②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1頁。
③陳嘉:《文學轉型與大學文學教育變革》,《教育評論》,2006(6)。
④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⑤鐘蕾,王涵:《文化類電視節目對圖書銷量的影響力測評——以〈朗讀者〉為例》,《出版發行研究》,2018(7)。
⑥⑦[美]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90頁。
⑧[法]埃米爾·涂爾干著,渠東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