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琴
摘 要: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總結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認知現狀,詳細梳理了癥結所在,并提出應營造良好社會文化氛圍、將文化自信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培育作用三條培育路徑,不斷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
當代大學生作為傳承中華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新興力量,唯有其真正將中華文化內化為自身發展的動力,才能成為回應文化多元化挑戰、保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
一、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義
文化自信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長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新時代的大學生理應對中華文化發自內心的認同。但隨著外來文化的宣傳與滲透,部分大學生出現“國外的月亮更加圓”的心理,更有甚者,對本國文化產生了“嗤之以鼻”的心理。
(一)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眾所周知,在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共生發展的當今,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國家各項事業開展的同心力。目前,隨著各種經濟活動交流的增加,西方各種思想,如享樂主義、虛無主義已經無形中影響了一批大學生。而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優秀思想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學習中華文化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面對各種文化誘惑時保持頭腦清醒、堅定立場。
(二)有助于課程思政的縱深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备咝W鳛榕嘤髮W生的主陣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已經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深水區,作為其中一部分的文化自信培育,既可掌握、了解當前大學生文化價值的形成規律,形成新的培育內容,豐富課程體系,又可以為積累教育經驗,拓寬教育渠道、創新教育方法打下堅實基礎。
(三)有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革,文化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國家間整體實力競爭的必要內容。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既可提升大學生文化修養,又可增加其文化辨別能力,不被各類思潮所影響,增強大學生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自覺在對外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做好文化傳播的使者,助推文化發展。
二、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認知與認同現狀
筆者共向紹興市內10所高校發放了200份問卷,共收回175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占比18.29%,女生占比81.71%;共青團員占比85.14%,黨員占比6.29%。
(一)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興趣但認知程度不高
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興趣程度的三項調查中,大學生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其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人數最多,選擇“非常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的共有124位大學生,占70.86%。而大學生對于中國革命文化的興趣程度最低,選擇“沒興趣”和“有一點點興趣”的人高達64.57%。
相較于高興趣程度而言,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普遍存在了解不深不透、囫圇吞棗的問題。對于中國文化三項內容認知調查中,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均選擇了“略有涉及”這一選項,分別為75.43%、69.14%、72%。
(二)大學生對西方文化感興趣程度較高
調查中,筆者通過調查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參與度與對西方價值觀的認可度來判斷外來文化對中國大學生的影響程度。調查可知,大學生對西方節日參與度較高,只有7.43%的大學生選擇了“沒興趣”,近一半的學生對西方價值觀感興趣。西方理念正在逐漸滲透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三)多數大學生認同文化自信的正向作用
在“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否會影響文化強國”這一問題中,65.14%的大學生十分認同文化自信的作用,選擇了“非常有影響,有良好的推動作用”這一選項
三、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知,大學生十分認同文化自信對于中華民族發展與個人成長的意義,但是為何又會形成大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程度不深、興趣程度不高的局面?
(一)對中國文化認知不深,缺乏熱情
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生并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沒有堅定的文化信仰,同時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大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文化對自己提升學業成績,職業發展規劃沒有任何幫助,因此對中國文化缺乏熱情,不愿主動了解。
(二)經濟交融導致西方文化不斷滲透
隨著當前經濟不斷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通過便捷的網絡對我國進行文化輸出與滲透,宣揚其價值觀。而大學生因為樂于在網上獲取信息,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容易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
(三)課堂教育流于形式,文化自信難以真正內化
近年來,我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重視,許多大學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了課程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類學科教學中,教學效果實現了巨大的提升。
但是,由于教學技巧缺乏、缺少與學生的溝通,教學內容難以貼近學生等問題的存在,使得課堂質量每況愈下,碎片化、冗雜化的教條式知識難以被學生接受,在這樣的課堂下,掙學分、撈高分則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目標。文化自信教育難以真正的落地生根。
四、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
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上,唯有大學生將文化內化于心,才能切實讓思想指導行動,讓青年學子為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人才支撐。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首先,強烈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支持與深厚文化底蘊的支撐。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同時兼收并蓄各類優秀思想,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其次,要充分利用媒體影響規模大、傳播速度快、受眾多的特征,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對中國文化內容進行再編輯、再宣傳,全方位展示中國文化的價值,讓大學生能夠日常生活中充分接觸、了解、內化中華文化的深刻含義。同時要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廣開輿論,在網絡交流中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在網絡爭鋒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
最后,各類文化單位也要充分利用本單位現有資源,積極開展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種類多樣、積極向上、吸引人心的活動,讓大學生在參觀、實踐中充分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積累文化知識,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二)將文化自信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的“第一課堂”,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過程中發揮著能動作用。如何建設一個生動有效、貼近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關乎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大局,更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進程。
在課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深挖精髓,通過課堂引導,增加中華文化的號召力。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更要關注專業課程學習與思想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各專業課教師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創設條件,激發課堂活力,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教育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專業課只講專業知識的局面。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構筑育人大格局。
在課堂外,增加文化自信課外實踐環節。鼓勵大學生開拓創新,自行組織更多有趣、有益的文化自信活動,在活動中寓教于樂。同時要加大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在校園內加大文化自信內容的宣傳,通過互聯網手段,對大學生之間涌現出來的典型事跡與人物進行宣傳,通過朋輩引領文化自信的形成。
(三)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
作為每個人接觸最久的環境,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會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反之也會成為阻礙。因此,為大學生增加文化認知、培育文化自信厚植土壤。
首先,我們要樹立優良家風。好的家風作為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對整個家庭得為人處世、行為舉止起著極大的引導與規范作用。因此我們要將文化凝練成家風在家庭中宣揚。
其次,更優化家長的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式。要改變原有“家長說了算”的局面,傾聽大學生訴求與想法,及時予以引導。
最后,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與文化修養,在家庭中培養起愛中國文化、學中國文化的氛圍。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延.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3]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