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植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逐步完善,產生了很多網絡文化現象。其中,微電影以新媒體作為依托,結合本身藝術特色,在眾多“微文化”當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下年輕人的文化娛樂寵兒。文章對微電影、新媒體以及新媒體下微電影的傳播特點進行闡述,為微電影的創作與傳播提供基礎框架。
關鍵詞:微電影 新媒體 傳播特點
自人類誕生以來,傳播就無處不在。公元前60年,最古老的報紙在古羅馬誕生;1920年11月2日,美國匹茲堡KDKA電臺正式開播;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創立了世界第一座公眾電視臺。而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三大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1998年5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了“第四媒體”的概念,從此以后第四媒體即互聯網應運而生,走進公眾視野。
“網絡社會”的形成使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快節奏”“碎片化”已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基本要求。與此相應,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等逐漸走進人們視線,一系列“微現象”借助“短、平、快”的優勢在傳媒行業大行其道,帶領受眾進入一個全新的“微時代”。而微電影整合了微博、微信、微小說的大部分特點,并凸顯了聲畫結合的優勢,在互聯網上大火了一把。
微電影和新媒體概念的界定
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了“限娛令”“限廣令”,進一步壓縮了電視植入式廣告的空間,而且廣告價格高,競爭激烈,使很多廣告主不得不另辟蹊徑。與此同時,由于網絡的覆蓋率不斷攀升,手機、電腦等傳播媒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使越來越多的受眾通過網絡觀看視頻成為現實。這些因素促使大部分商家或企業尋找新的廣告載體,它們紛紛將目光從傳統媒體轉向擁有豐富視頻資源的網絡媒體,并在視頻廣告的創作中,在原有廣告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加以電影的表現形式,推出微電影這一模式,從而形成了新的營銷手段。
微電影概念的界定。關于微電影的定義,到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有學者認為微電影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網絡視頻短片,也有人強調微電影的功利性,認為微電影是商家用來闡述商品屬性的植入廣告。還有學者強調微電影的“微文化”,突出了微電影時間的碎片化,認為微電影是“具備完整的策劃、故事情節以及制作體系,契合現代人碎片化的休閑時間和收視需求的藝術形式。”
可見,對于什么是微電影,各家看法莫衷一是。總的來說,微電影是指能夠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傳播、時長在30—60分鐘之內的影片。它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具有完整故事情節,內容融合了浪漫愛情、幽默搞怪、奇幻驚悚、公益教育、商業定制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因此,微電影也稱為微型電影,或簡稱微影。
新媒體概念的界定。探討微電影,離不開新媒體的傳播環境。因此,明確新媒體的概念,對探討微電影至關重要。
這里所說的“新”其實是針對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網絡、移動等技術,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由此,有人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則更為完整:“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因此,筆者認為新媒體的概念應該是:基于數字技術,以網絡為載體,具有互動特點的信息傳播媒介。
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的傳播形式
網絡媒體。互聯網一直是人們獲取和捕捉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網絡由于其傳播速度快、傳播內容多樣化的特點,也漸漸萌生了媒體的屬性。網絡作為新媒體的雛形,經過多年來日新月異的發展,當仁不讓地成為主流媒體的領頭羊。
手機媒體。3G時代的來臨使得手機基本完成了簡單通訊工具到新媒體的華麗轉身,而WIFI的全面覆蓋也為微電影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持。人們可以隨時掏出手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觀看一段微電影,這甚至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時尚。而微博、微信這種在手機上運用的社交軟件也為微電影的傳播貢獻了一份力量。
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的傳播特點
“微”電影“大”表現。微電影雖然時長精短,但是內容卻十分豐富。目前來看,微電影涉獵的題材大體有青春愛情、草根惡搞、驚悚懸疑、古風魔幻等。由于微電影具有“微時長”的特點,需要在十幾分鐘內講述一個故事,所以其主線不能過于分散,只能去除輔助的線索和冗長的情節,這樣就使得整個故事更簡單明了、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微電影還有“微周期”和“微投資”的特點。以微電影《一觸即發》為例,整部電影充斥著追車、跳傘等好萊塢大片的大場面橋段。試想一下,如果一部120分鐘的傳統電影全部采用這種視覺沖擊力極強的鏡頭,那這部電影的投資恐怕就得用“天價”來形容了。對于只有一分三十秒的《一觸即發》來說,對整部電影進行大場面安并非一件難事。因此微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真正實現了呈現效果的“微”言“大”意。
“微”電影“大”團隊。眾所周知,傳統電影和傳統電視劇都是由專業的技術人員制作而成,然后經過嚴格的審核程序,通過專業的發行公司發行,最后在院線和電視上與廣大受眾見面。上映電影的專業性決定了創作團隊的專業性,只有該行業的從業者,甚至是該行業的頂尖人員才有“資格”拍攝上映電影。
而拍攝微電影的人往往沒有受過專業的技術培訓,雖然他們呈現出的影片質量良莠不齊,但都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而恰恰就是這種不拘一格,使得微電影的風格獨樹一幟,讓一種專業化的藝術形式逐漸草根化,平民化。這里說的“大”,并不是指影視制作團隊的龐大和專業化,而是在全民參與的網絡環境下,人人都可成為電影創作者的廣泛性。
“微”電影“大”途徑。傳統的上映電影只能在電影院里觀看,即使是在網絡上收看,也要等影院下線后才可以。這就產生了觀影的滯后性。而微電影借助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可謂在各種終端開花結果,最為常見的就是網絡觀影,其次就是手機觀影,還有互動電視等設備也可以播放微電影。新媒體的優勢不僅在于傳播渠道廣泛,而且傳播時間不受限制,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新媒體平臺點開鏈接,實現觀影。新媒體的這一特點也符合了人們碎片化時間的安排,微電影可以見縫插針,利用新媒體的傳播途徑隨時隨地走進人們生活。
“微”電影“大”傳播。傳統電影的傳播是一對多的傳播,即一部電影在影院放映,眾多觀眾在觀看。這種傳播雖然有一定效果,但它畢竟是單向的,雖然受眾有“口口相傳”的作用,但這種效果并不明顯。
然而,微電影在新媒體的傳播卻有著裂變式的效果。例如傳播者A要傳播一部微電影,他可以上傳到某視頻網站、微信朋友圈,或者是自己的微博。這就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扇面傳播”,然后這些載體再以各自為中心,培養自己的受眾,這就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扇面傳播”。在這個過程當中,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傳播者A將微電影上傳到微信朋友圈,接受者B認可微電影的劇情,又將其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這就完成了接受者和傳播者身份的轉換。以此類推,這樣的傳播方式使得傳播內容從一次傳播到二次傳播,甚至多次傳播。這種傳播的次數是裂變式的,傳播效果也是非常驚人的。
各大視頻網站還設置了彈幕功能,播放微電影的同時,還可以直接接收到觀眾的反饋。這種互動也增加了微電影的傳播效能。
微電影未來的發展趨勢
自微電影誕生以來,一直備受人們關注。近年來,微電影行業產生了很多創意獨特、畫面唯美、含義深刻的好作品。大量的人才涌入,新技術的不斷更新,制作的日益精精良都使得微電影行業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公益性日益突出。影視作品除了可以娛樂受眾以外,更重要的是給人以啟發,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公益微電影大多選取社會熱點問題,從受眾的切身感受入手,旨在傳播社會道德風尚,糾正錯誤思想,幫助受眾提高公民素養、政治素養,以及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正能量等。
廣告比重日益降低。微電影的產生和廣告是密不可分的,第一部微電影其實是“凱迪拉克”的廣告宣傳。隨著微電影的發展,硬性廣告的痕跡越來越少。而在最近幾年,微電影當中出現的廣告也都被藏得很深,廣告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這樣既提高了藝術性也提高了觀賞性。在微電影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制作者應該將廣告的成分控制到最低,或是將商品的宣傳和微電影的藝術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協調好廣告宣傳、藝術性和受眾接受心理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微電影的藝術欣賞價值,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微特點”日益淡化。微電影具有“微時長”“微投資”“微周期”的特點,但隨著微電影的不斷發展,所謂“三微”的特點也日益淡化。超過三十分鐘的微電影比例不斷增多;大導演、名演員、大編劇的有力加盟,也使微電影的成本有所提高;微電影時長的增加,后期制作的日益精良化,也使微電影的制作周期變長。雖然微電影的“三微”特點淡化,但是呈現的效果更加精彩紛呈。由此可見,微電影正朝著拍攝手法更專業、傳播效能更快捷、接收方式更多樣的趨勢發展。
2016年微電影行業慢慢轉向“微電影+”的新形態,也就是時下比較流行的網絡大電影,又稱新媒體電影,是時長超過60分鐘,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發行,進行付費點播的影片。微電影從誕生起發展至今,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日后的發展中,微電影還會以一個全新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在新媒體環境下大放異彩,精彩紛呈。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與信息中心)
責編:楊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