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但是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來講,首先就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保證,這就好比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提升學生教育效果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新時代下,學生們都注重個性化的發展,營造一種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對學生發展至關重要。為此,筆者便從此方面出發,并對其特征和價值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特征;價值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來說,主要是指圍繞著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及行為活動的社會環境,因此能夠表現出一定的特征和現實價值,值得我們進行研究和探討。另外,這種生態環境也是比較復雜的,并且在實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很容易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章便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的特征
(一)民主平等性特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最需要重視的便是平等性,尤其是在教育的生態環境中,學生們之間能夠坦誠相待、平等相處,是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以體現的重要指標。因此,在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一定要注意將民主平等性貫徹落實到教育過程中。首先,教師和學生之間要達成平等相處的目標,教師不能以師長的身份對學生進行壓制,而且學生之間更應該保持平等關系,尤其是針對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幫助過程中,要注意以商討的方式來進行,不能過于自傲。再者,教師和學生之間還要注意打破傳統的教學體制約束,尤其是對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傳授關系而言,對于教育者而言,他不僅僅是發揮教育和傳授知識的作用,同樣對于學生而言,也不是絕對的知識接受者。他們要學會自我教育,在適當的時候,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給自己做思想工作,從而使自己的思想能力得到鍛煉,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遇到問題能夠迎刃而解。另外,在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性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根據新時代的發展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互聯網技術。眾所周知,當今的互聯網技術有效的發揮了社會輿論的作用,在網絡中的交流、評價甚至協商等,其效率甚至要高于現實,因此網絡是一個可以利用表達平等關系的重要平臺。對于學生而言,就應該有效的抓住新時代下的網絡交流方式,將自己內心的意愿和觀點,有效的表達出來,不僅保證了平等性,還避免了某些學生由于內向害羞而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現象發生,對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有著積極意義。
(二)人為主體性特征
人為主體性的特征,是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穩定性的重要前提,并且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實存在著兩種學說,一種是單主體學說,意思是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都可以單獨作為教育的主體,另一種是雙主體學說,這兩者都可以作為主體。由于這兩種學說都是較為開放性的話題,沒有固定的結論,但是筆者更偏向于后者,因為無論對于單主體還是雙主體,其結果都是針對人,這符合目前高校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而且對于教育環境而言更是如此,只要將人作為核心,才能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和力量,從而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同時這種效果的提升又會反過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因此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一般都直接用人替代,這也符合我國人才培養戰略的要求,同時也是高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和素養,鍛煉人的各種能力,提升人的責任意識等等,這些都是保證學生實現生命意義和個人價值的重要前提,為此高校一定要注意要以人文本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在教育過程中,強調以人為主體的同時還要注意對人的尊重,尤其是受教育者的尊重,不要因為對方是被動教育者,而用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這樣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出現偏差,也不符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要更加尊重和重視受教育者的個性和特點,因材施教,創造出一種更加符合學生發展要求的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三)認知整體性特征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單單是課堂傳授,它也有各種因素組成,是一個具有很強整體性的教育環境體系。在整個教育環境系統中,各個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共同維持著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另外,這個系統并不是靜止不變的,它會時刻受到外界人為的變化而受到一定影響,一旦超過這個限定因素,便會影響到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也就使得學生學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發揮很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就需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的整體性了解,對其內部變化規律進行深刻的分析和探索,尤其是要加強對生態環境中的每一個個體進行獨立分析,從而有效地把控他們的變化,以防止出現不好的情況。另一方面,整個教育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是由教育個體的作用形成的,但同時也應該注意,每個個體所發揮的作用放到一起并不是簡單的疊加作用,一般情況下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各個個體之間能夠達到協同,那么發揮的作用將是成倍的,相反,如合體之間存在抵觸現象,那發揮的作用不僅不能增長,甚至還會降低。因此,對于教育者而言,一定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的整體性把握、系統化了解,從而充分滿足每個個體之間的發展需求,促進他們之間的協調和配合,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的價值
(一)有助于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并不一種純粹的教育氛圍,而是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復雜性特點的實際環境,而且其內部也存在一定的結構和規律,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傳統的地理生態環境與其進行類比,從而將自然規律有效的運用到我們的教學模式中,這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符合自然界的生物發展規律,對提升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更是有著積極作用。首先,對于地理生態環境來說,它主要包括兩種結構,一種是形態結構,另一種是營養結構,將其放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中,也可以進行如此劃分。對于思政教育生態環境中的形態結構來說,主要是指一種關系或作用,是由教育者和非教育之間形成的,通常情況下,我們一般通過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的特點進行分析,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行為狀況以及在實踐中的感受,從而形成整個教育生態環境的格局,以方便后期的教育認知和發展,這種方式在當前的教育中應用較為廣泛。另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營養結構來說,它主要是指教育的內容,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內容的傳授,就類似于生態環境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營養和能量的傳遞,這種關系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刻的認知到高校教育環境的變化規律,有助于我們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更深層次的強化和完善,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著積極意義。
(二)有助于對受教育者的思想熏陶
眾所周知,思想上的轉變往往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我們只要加強對思政教育生態環境的全面構建和完善,就能很好的保證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在一個較好的環境中得到培養,同時還能夠對其思想進行熏陶,讓受教育者的思想變得更加的開放、深刻。這種思想熏陶的作用,也類似于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動,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進行思想能量的傳遞,以便受教育者能夠進行各種動作和行為。在傳統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是一直存在的,這就好比現實世界中的知識力量,我們只有將這些能量互相傳遞下去,才能夠保證自然界的和諧穩定運行,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只有將知識有效的傳遞下去,才能保證世界的和諧運行和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因此,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對這種思想能量的傳遞進行重視,以保證能量傳遞的有效性,同樣的傳播,不僅要注重表面化,更要注重將知識內在化到學生的心里,從而從根本上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得到熏陶,這是保證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方法。同時也需要注意,這種知識能量的傳播還會受到一定的約束,因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同一個生態環境中,他們的各種行為和動作都會受到自然界的客觀影響,并且已經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使得思政教育無法滿足相關標準,因此對學生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檢驗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是否滿足預期要求,主要是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道德品質方面入手,將學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發展中是否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作為衡量指標。這種效果能否實現,直接檢驗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高低。為此,教育者要注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首先便是從教育內容入手,這是開展思政教育課程的基本條件,教師一定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進而選取更加有利于學生提高道德素質水平的教育知識開展教學,如此一來才能保證學生學到正確有效的有關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的內容,這也是促使學生道德水平得到飛快提升的重要因素,一個良好的教育內容,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愛好,都是正確的、高尚的,從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其次,對教育者的傳播思想觀念來講,也要根據教育的生態環境進行適當的變化,尤其是在新時代下,各種思想都要與時俱進,同時也要體現在教育過程中,符合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要求,教育者只有加強自身對時代思想觀念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有效性和時代性。再者,每個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規劃,但是如何保證規劃能夠完整運行,我們需要從生態環境的穩定運行方面入手分析,這是其實施計劃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相關部門一定要注意對生態環境中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對其中潛在的可能性影響注意采取措施進行提前處理,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工作能夠正常進行。
三、結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思想、高素質等優秀品質在社會各行各業都受到廣泛重視,這便對大學生提出更高的挑戰,學校要注重提升學生們的專業能力和水平,還要注意培養他們的道德素質水平。因此,學校相關部門一定要引起重視,并結合實際的思政教育環境進行分析,同時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以促進大學生道德品質和素養的全面提升,從而滿足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侯曉晨.網絡生態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36):53-55.
[2] 蔡其倫,張麗,宋繼革.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網絡生態環境建構[J].邯鄲學院學報,2019,29(03):121-124.
[3] 王丹丹.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模式構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7-31(008).
[4] 侯曉晨.網絡生態視域下的隱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智庫時代,2019(25):67,72.
作者簡介:胡敏(1988- ),女,山西臨汾人,碩士,黨支部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